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ppt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理论”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知识沟”理论,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缘起:美国传播学家 ME麦库姆斯和DL肖1972 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1968 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麦库姆斯和肖的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根据这种高度的对应关系,麦库
2、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salience)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特点: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上世纪 20 年代
3、,李普曼: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活动40 年代末,拉斯韦尔进一步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环境监测功能”50 年代和60 年代 BC科恩“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么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的成功”,主要结论:第一:媒介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方面产生效果,但能非常成功地告诉受众应该想些什么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媒介这种影响个人认知变化的作用是大众传播效果的重要体现之一。第二: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对象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人一事,而是大众传播媒介在较长时期内综合的社会效果。并且,这种效果通常是媒介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协同中体现出来的。,理论发
4、展:1999 年,基于传播环境的巨大变化,麦考姆斯和肖在提出“议程设置”假说后的第十七年对该理论重新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一个源于而又高于“议程设置”的新假设“议题融合论”。“议题融合论”和“议程设置”假说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议题融合论”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大众,着重研究社会大众为何使用各类传播媒介,如何使用传播媒介以及使用传播媒介所达到的社会效果;而“议程设置”则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研究出发点,研究的重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受众。,“议题融合论”认为人们在使用和挑选传播媒介及其“议题”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个人首先有强烈加入团体的愿望,然后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其它媒介,寻求与他们的需求、认知等一致
5、的团体信息,避免与他们的需求、认知不一致的团体信息。因此,正是个人有强烈的融合于社会、加入团体的愿望,才促使人们使用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在内的各种传播媒介。并且,人们选中某一种传播媒介,也是因为这一传播媒介的内容(即“议题”)同他们的志趣相符,可以从中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从受众角度来看,受众拥有自身的自主性、社会性,在接触媒介内容时,在各个层面都会有所选择,因而受众的属性对议程设置的效果也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些属性主要包括: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3、人际传播的频度4、受众的阶层属性,“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相关概念和理论1、议程设置的三种
6、机制:2、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3、议程设置的“议题”:个人议题:私下认为重要的议题。公众议题:认为大部分人都重视的问题。谈话议题:在与别人谈话时认为重要的议题。,一、概述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
7、,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二、观点 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
8、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三、应用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娱乐新闻中“议程设置”的特殊性 新闻炒作是指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预设或者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实
9、现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简单地说,对媒体而言,新闻炒作其实就是追求新闻功能的娱乐化和传播效应的最大化。根据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公众人物最怕没人关心和重视,被人遗忘,最喜欢的当然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无论超级女声的制作者是否懂得传播学里的“议程设置”理论,但实际的结果是,超女制作者最大化地挖掘了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如果说时政新闻的议程设置作为我国舆论导向的手段,在一段时间内,新闻媒体在当前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坚持正确的报道方向,而不会也不敢有太大的偏离。那么,娱乐新闻的报道内容是“变幻莫测”的,这包括报道对象的变更频繁以及报道事件种类的多样性。,名人博客对“议
10、程设置”的影响 博客是隶属于网络媒体范畴下的,网络时代的大众传播功能发生的变化使我们不得不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进行修正。网络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传统的议程设置权力转移到社会公众手中。“社会公众利用网络陈述事实或发表意见,以各种不同的传播形式,引起广泛的社会舆论关注,我们把它称作公众的自我议程设置。”“互动性使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以软性形式出现,互动性使受众在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示。”网络在扮演“把关人”的角色中,没有传统媒体那么具有垄断的权利和繁杂的程序,以及价值观的单一性。博客让名人开口说话了,而且是非常频繁地说话,他们的博客成了信源,博客的内容成了新闻,设
11、置议程的主体并不是媒体或者经纪公司了,而是回到博主的手中。名人通过博客公布一些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娱乐新闻的议程。,郭海萍:一包尿片一百多,一罐奶粉一百多,一进一出 双 向收费,比中国移动还狠啊。宋思明:二十五岁,还没成家,前途无量。郭海萍: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什么都先别说,先送上一叠钞票,让这女的有安全感,然后送上一套房子,至少在你伤了这个女的之后,虽然她的心失落了,可是她的身体有着落,这才叫男人,这才是男人办的事。宋太太:到了我这把年纪的女人,早就应该明白,男人都是一个样,年轻的时候,需要垫脚石,中年的时候,需要强心针,万年的时候,需要根拐棍。电视剧蜗居经典台词,当每个人
12、都认为包二奶、婚外情、贪赃枉法是普遍存在着、是一种生活潜规则的时候,这个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当无数的90后、00后青少年耳濡目染这样的“现实”又会是怎样?当媒体中宣扬奢华贵族品味的时候,社会的消费倾向普遍贵族化了,当媒体热衷于传播血腥暴力案件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开始变得谨慎猜疑了;当电视节目中热播红色主题的时候,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了,4、评价意义: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
13、题。3、“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局限: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2、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要这一理论最早出现于1972年,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一书对该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诺伊曼认为,舆论并不是在18世纪才为人们所认识的,而是已经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了数千年,并且不断创造和保持着社会运作必需的和谐与一致。舆论的力量来
14、源于我们社会的本质,来源于社会对被禁止的观点和行为实施的严刑峻法,来源于个人对孤立的恐惧。恐惧使个人在社会允许的情况下以“准统计的方式”不断变化着,在社会中赞成的呼声不断升高时表达赞成的观点,在赞成的呼声下降时保持沉默,沉默进一步使原有的观点失去了民心。,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表述如下: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者“优势”意见时,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者“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由于环境压力而
15、转向“沉默”或者附和。经过大众媒介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者“优势”意见所认知。在“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中,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产生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由三个命题组成: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本命题包含五个基本假定:第一,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第二,个人经常恐惧孤独;第三,对孤独的恐惧感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第四,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还是隐藏起自己的观点;第五,这个假定与上述四个假定均有联系。综合起来考虑,上述四个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众传播 宏观 社会 效果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43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