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划分城和市地域.ppt
《城乡划分城和市地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划分城和市地域.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地理学,E-mail:Tel:,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第三节 城市群,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城 市,最早是一种大规模的防御设施。中国古代城市常有城墙。“内之为城,外之为郭”。早时的城不具备宗庙、宫室、市场、手工业工场等一般城市应具备的物质要素。,商品交易的场所。人们在特定的地点按特定的时间相互交易,形成集市。“市井”之说。,随商品经济发展,市逐渐被吸引到人口比较集中,又是奴隶主或统治者居住的城中,并有固定位置。城市始产生。,到近现代,“城市”引申为一级城镇聚落性质的行政建制单元。,城市概念,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城市是有一定人口
2、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关于市与镇,(1)相对于乡村而言,(2)国家批准的建制的城镇才称城市,(3)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镇,(4)市镇城镇/市镇,(5)广义的城市城镇,“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定义城镇的标准,居民点系列: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农业活动,非农活动,产业构成,人口规模,密度指标,景观,物质构成,职能,价值观念,城镇的本质特征,不同的城镇定义标准(P17),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3)单纯以居民
3、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8)其它标准。,中国市、镇建制标准,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如何从历史发展看中国城市地域的复杂性?,中国城市地域和城市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中国城镇人口统计数据整合研究,网络资源:,中国颁布的五次城镇建制标准(1),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1955年6月9日,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 市:聚居人口10万的城镇 镇:县级或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2000,非农业人口50%的居民区,196
4、3年12月7日,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 市:标准从严掌握,农业人口20%镇:聚居人口3000,非农业人口70%,或聚居人口2500-3000,非农业人口 85%,中国颁布的五次城镇建制标准(2),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1984年11月22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镇: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2000,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10%,1986年4月19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第一次在市镇建制中加入经济指标。市:非农业人口6万、年GNP 2亿元的地方中心镇。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10万
5、,农业人口40%,年GNP 3亿元 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人口12万,年GNP 4亿元,中国颁布的五次城镇建制标准(3),1993年5月17日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为较均衡地布局城镇体系,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和增加了考察的指标。按人口密度确立了三个市镇设置标准,对中西部地区适当降低了要求。按行政建制进行的城市人口统计也采取两个统计范围的双轨制,一个是反应城市建成区和郊区的市区人口,另一个是反应整个行政区域内的地区人口。,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两种城市地域:城市辖区与城市实体,行政区,建成区,城乡界线不一致,统计
6、口径问题,城乡统计口径(1),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总人口,含15%左右的农业人口。,1955年,1963-1981年,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内的非农业人口。,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1955年的标准,即市镇总人口,城乡统计口径(2),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市人口:设区市总人口、不设区市的街道人口。镇人口:不设区市的镇居委会人口、县辖镇居 委会人口。设区市的总人口+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市人口:设区市市区人口,不设区市区街道人口 镇人口:县及县以上政府
7、所在建制镇镇区居委会 人口、其他建制镇镇区居委会人口设区市的市区人口+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中国城市统计口径的讨论,影响因素,1、城镇建制标准的变化,2、人口普查中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3、户籍政策,4、流动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限制城乡人口自由迁移;1984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镇。,80年代以来的人口流动具有非计划性的特征。,中国城市地域概念的建议,1)城镇实体范围(城镇的基本统计单元)城镇的建成区 城镇的近郊区(农业人口20%),2)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地域市中心旧城区 建成区 城市地区(城
8、市实体范围)城市直接辖区(行政上不含辖县的城市市区)城市经济统计区(中心城市与周围县的组合)都市连绵区(城市经济统计区首尾相连组合而成),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问题:我国大量存在着未设建制镇的工矿区、旅游区,还有很多非农业经济已经高度集聚,而且很发达的村,它们不在镇驻地范围内,但规模已达数千人,如何统计其人口归属?,关于市带县,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市领导县的体制的背景,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1990年底,全国168个市领导了700个县。,市带县地域解析,市域范围是行政地域概念,不是城市地域概念城市因所带县的数目不同而缺乏可比性市带县市域范围不等同于大都市区,第
9、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为何要构建大都市区?构建大都市区的意义何在?,大都市带的形成条件或特征有哪些?形成原因是什么?,我国都市区和城市带的研究和发展状况如何?,学习要点,概念,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中心县+外围县191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首次使用”大都市区”概念.,大都市带(megalopolis):,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MA、MSA),大都市区的性质,城市功能地域,确定大都
10、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更多地反映了就业机会集中(需要劳动力)和人口集中(供应劳动力)的县的组合。,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大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第二节 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有大都市区,大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中心城市和城市化地区构成大都市区的核心,大都市区一般比它们的核心要大,包括了连续建成区外缘以外的不连续的城镇、城郊发展区甚至一部分乡村地域,而城市化地区是不包括乡村地域的。,城市化地区不一定和市镇的行政边界一致,随时间而有变化,大都市区的外界与县界吻合,相对比较稳定,资料易于统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乡 划分 市地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42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