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阅读的原理与方法(普通).ppt
《古代诗词阅读的原理与方法(普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词阅读的原理与方法(普通).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诗词阅读的原理与方法,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陈建森,存在问题,近几年高考语文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1.不懂得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字词”含义;2.不懂得将“字词”变为“意象”去理解古诗词意象之间连接的艺术手段;3.不懂得通过“意象”之间独特的连接方式去领悟作品的“意境”,进而揭示主旨。这反映出目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与学所存在的问题:教师教学存在问题:教师抓名篇名句的记诵较有成效,多将古代诗词课教成古代汉语课,未能根据诗词的特点与写作规律开展文学的教学。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学生多注重名篇名句的死记硬背,而诗词阅读赏析的能力亟需提高。,古代诗词的三大要素,言语 意象 意境,古人诗歌言、象、意之间的辩证关系:
2、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言、象、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言是象的载体象是意的载体言、象都是意的载体从创作角度说:言以明象,
3、立象以尽意;从鉴赏角度说: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从领悟角度说: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三个层次,一、从“言语”入手,“寻言以观象”,“得象在忘言”。二、从“意象”入手,通过分析诗词意象的连接艺术,“寻象以观意”,“得意在忘象”。三、从“意境”入手,领悟诗词的文化价值取向。,一、从“言语”入手,“寻言以观象”,“得象在忘言”。,目前现状是,中小学语文老师通常将古代诗词课教成古代汉语课,或者是古文课。古人写诗词,“言以明象”,“象以言著”。若只拘泥于“言”,就会“死”于“言”下,无法欣赏诗词的艺术美。故“得象在忘言”。“忘”,即“拘泥”。,一、寻言以观象,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
4、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思考:“欲饮琵琶马上催”如何理解?,一、寻言以观象,香港轩尼诗道官立上午小学编的齐来颂诗第六本P13的译文:举起名贵晶莹的夜光杯,杯中盛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我们正痛快地畅饮之时便传来阵阵急促的琵琶声,催人出发。但大家还不放下酒杯,有人豪迈地说:“即使醉卧在沙场上,也请诸位不要取笑,因为自古以来出战的征人,又有几人能平安回来呢?,一、寻言以观象,解答问题的关键是:“琵琶”在古代有何作用。唐代的流行音乐叫“燕乐”。宋书音乐志记载:一曰燕乐,二曰清商,三曰西凉,四曰天竺五曰高丽,六曰龟兹,七曰安国,八曰疏勒,九曰高昌、十曰康国。而总称燕乐。,一、寻
5、言以观象,“燕乐”,是唐代俗乐的总称,在公私宴会和娱乐场合上使用,以娱宾助兴为目的的俗乐,因而又叫宴乐。其特点是:繁音促节。其主要成分是胡乐,具体来说是西凉和龟兹乐。有吹、有打、有弹。弹乐器以琵琶为主,吹乐器有笙、笛,打击乐器有羯鼓等。,一、寻言以观象,1根据历史文化常识可知,唐代的“琵琶”是宴会音乐中的主要乐器。诗中的“琵琶声”不是“催人出发”(上战场),而是激发将士痛饮。2古代打仗是用击鼓、号角指挥“上战场”的,不是用“琵琶”指挥战斗的。说琵琶声“催人出发”(上战场),这样的理解不符合古代行军打仗的实际。,一、寻言以观象,原理与方法一:应将诗词的“言语”放到上下文语境中作整体把握,不能只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诗词 阅读 原理 方法 普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41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