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十六讲.ppt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十六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十六讲.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六讲 文化研究与我们的生存,主要内容,议题:文化研究与存在之思关键词:符号、信息、媒介、文化、文化研究、公共领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核心问题: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传媒与公共领域、文化景观与城市记忆讨论:报道汶川地震:公共领域的形成?,符号与信息,人是符号的动物(卡西尔)。符号(sign能指、所指和指涉物)是文化的最小单位,符号多元而动态的集合构成了文化。符号的基本功能是表征(representation)建构并呈现意义。从符号的角度来说,文化就是由共享的意义、价值观和表达它们的符号形式建构的体系。信息(information告之赋予形式):借助某种方式表述物质、现象、事件的属性、关系和效用的符
2、号(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生存的三大基本资源),包括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信息的流动和交换是维持社会系统的必要条件。基本特征:事实性、传播性、时效性、系统性、指代性(综合各种消息,间接认识更为复杂的环境)。,媒介与传播,媒介(media):承载、传递、交流符号与信息的信息载体、技术手段、中介渠道、组织机构,或以上含义的总和。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它不可抗拒地改变了人类的感知模式和感性生活)。传播(communication):人类传递、接受、交流、分享符号、信息与意义的行为、方法与过程。1)以信息为中心(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
3、/with what effect);2)以人为中心,文化中人(people-in-culture)借助信息系统进行意义互动的过程。传播从符号开始,而符号作为文化的最小单位,本身承载着文化的基因;传播是信息的形式化过程,以对信息的编码和解码为内容,而信息必须在文化的语境中才有意义。,文化,1)表意实践。它表示的是从历史上留下来的存在于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以符号形式表达的前后相袭的概念系统,借此人们交流、保存和发展对生命的知识和态度(格尔茨文化的解释);2)生活方式。文化是对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它不仅表现了艺术和知识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现了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威廉斯文化
4、与社会);3)剧场。文化是某种剧场,在那里种种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彼此纠结(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文化研究,跨学科性:1)它既没有完好界定的方法论,也没有清晰划定的研究领域。2)它横跨不同学科并且颠覆像文学和电影那些具有垄断性的学科界限。3)它提供一个宽广的、综合性的批判计划,我们可以在当中运用各类学科进行文化、政治和社会的研究。自我反思性:1)以批判与解构的方式,自我反思;2)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倾听不同的声音。话语的多重性:1)文化研究具有多重话语和许多不同的历史;2)很多人现在和过去都存在不同的理论立场,处在不断的争论之中。(文化研究:霍尔访谈录),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Aesthet
5、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首先,我们指的是那些艺术的亚文化,即在一次世界大战和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运动;第二,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还指的是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对新品位与新感觉的追求、对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的建构);第三层意思,是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叙说着欲望的梦幻图像,将现实审美化又去现实化)。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正面描述,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美容、健身、电视连续剧、居
6、室装修等,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溢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日常生活空间。可以说,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和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界限。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负面评价,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从西方学者布迪厄、费瑟斯通等人那里趸来的概念,它只是对当代中国多层面文化冲突的简单概括,是一厢情愿的理论乌托邦,说它是一种粉饰现实的理论也许有伤恕道,但事实上日常生活审美化以感官享乐为旨归,故它的审美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非审美甚至是反审美的,
7、是以审美为名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理论变种。今天的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决不是中国今日多数人的幸福和快乐。他们提出的新的美学也不过是部分城里人的美学,决非人民大众的美学,或者用我的老师在上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的话来说,这不过是“食利者的美学”(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1、审美幻象与美的眩惑,美的幻象:表层的物质的审美化。影像的盛行:大批量的生产指向消费、闲暇和服务,同时符号商品、影像、信息等的生产也得到急速的增长。美的回归:它抛弃了被艺术所声称的对“绝对”或真理的追求,重新被定义为纯粹的快感和满足。审美的幻境:超现实性、名望幻觉、娱乐性。美的眩惑(fascination):放弃美
8、感追求快感的审美倾向(悦耳悦目,而不是悦志悦神),或用王国维的话说“使吾人自纯粹之知识出,而复归于生活之欲”。审美价值的危机,2、艺术化生存与时尚逻辑,艺术的生活化:艺术界对艺术和日常生活的有意识消解,如政治波谱、艳俗艺术、行为艺术、概念艺术、装置艺术等。生活的艺术化:标新立异的生活风尚对庸俗生活的抵制,对精神生活的冒险。现代生活的英雄主义:街头时尚、青年亚文化。消费主义的时尚逻辑:“它作为文化象征扮演起激进时尚的角色,使得文化大众能一面享受奢侈的自由生活方式,一面又在工作动机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制中占有舒适的职位”。(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如布波族。,3、超越美学,美学标志着向感性创造力的转移,也
9、标志着用细腻的法则来强制雕塑感性。用伊格尔顿的话说,如果没有美学,启蒙运动的理性就无法延展到例如欲望和修辞这些至关重要的区域。反思传统美学:对原始感性的废除,对经验世界的隔离,对科学、技术、伦理等合法性的贬低。今日的审美方式:审美的非现实化、感知的重构、传统的发明或传统经验的再确认。超越美学的美学:既有意识的消解生活审美化过程中的商业化因素和压抑性的标准,也积极地恢复真善美等价值规范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活力。,二、公共领域与大众传媒,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在个体与国家的社会之间出现的,由政治群体和志愿组织网络构成的实体。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它们的利益要求和努力塑造国家政治文化包括价值观、目标和决策实践
10、的类型。发达的市民社会极有可能培育出折中的、革新的和富有生机的公共讨论,并减少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涉。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首先意指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向所有公民开放这一点得到了保障。在每一次私人聚会、形成公共团体的谈话中都有一部分公共领域生成。然后,他们既不像商人和专业人士那样处理私人事务,也不像某个合法的社会阶层的成员那样服从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限制。当公民们以不受限制的方式进行协商时,他们作为一个公共团体行事也就是说,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有聚会、结社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在一个大型公共团体中,这种
11、交流需要特殊的手段来传递信息并影响信息接受者。今天,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哈贝马斯)。,基本要素,1公共领域(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领域之间)需要这样一个论坛:它对尽可能众多的人开放,可以在其间表达和交流多种多样的社会经验。2在公共领域中,各种论点和意见可以通过理性的讨论来展开交锋。这意味着,只有在公共领域首先对于一个人可能作出的各种选择方案有一种明察的情况下,“理性的”政治选择才有可能。3系统地和批判性地检验政府的政策是这种公众领域的首要任务。,三个条件,第一,公共领域的参与者必须是具有独立人格、能够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理性辩论的“私人”。他们既能够自由地进入或者离开公
12、共领域,也可以自由地选择或更换议题、发表意见或保持沉默。第二,公共领域具备能够保障参与者充分沟通的媒介。第三,由私人组成的公众能在充分辩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因为:其一,公共领域旨在消除所有统治,因而它应该首先保障其参与者之间能进行广泛和深入的自由辩论;其二,公共领域的参与者只有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才有可能限制现存权力的非法扩张。,结构转型,国家干预社会领域与公共权限向私人组织转移即社会的国家化和国家的社会化同步进行,这一辩证关系逐渐破坏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基础国家和社会的分离。哈氏据此认为,一个重新政治化的社会领域摆脱了“公”与“私”的区别,消解了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自由主义公共领域,这种情形与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类社会 及其 发展规律 第十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40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