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区域旅游空间结构.ppt
《5区域旅游空间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区域旅游空间结构.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5区域旅游空间结构,5.1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5.1.1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及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而旅游活动也是在空间上的活动,必定有其自身空间布局和空间组织优化的问题,因此,区位理论也就受到旅游规划者的重视。,(1)早期区位理论,A.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J.H.Thnen)于1826年在出版孤立国对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中首先提出,其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由于杜能学说只考虑市场距离对农业布局的影响,现代农业区位论者除考虑这一因素外,还考虑自然、技术、社
2、会、行为、政策因素。同时,研究农业区位更多注意农业区域的优化组合,以便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早期区位理论,B.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以后他又于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其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其相关法则是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区位法则和集聚(分散)区位法则。韦伯的理论至今仍为区域科学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理论,但在实甘应用中有很大局限性。,(1)早期区位理论,C.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
3、Christ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所谓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产,提供给中心地及周围地区居民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商品的职能。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各个中心地都想扩大服务区范围,相邻的中心地服务区之间将出现重叠,根据到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原则,重叠区的消费者将以中心线为界被最近的中心地吸引。于是每个中心地的服务区变成最稳定空间结构的六边形.每个次一级的中心地成为六边形的6
4、个顶点,各级中心地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图形,形成一般均衡状态下的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1)早期区位理论,D.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市场区位理论是廖什1940 年在用德文出版的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将利润原则应用于区位研究,并从宏观的一般均衡角度考察工业区位问题,从而建立的以市场为中心的工业区位理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观论。他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他反对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降低对于区位优势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利润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
5、此工业区位主要是由其销售范围的大小确定,也就是需求量决定了市场区位。在一个具有均一运输成本与资源分布的均质平原上,这些区域应呈六边形,并且填满整个空间。但在真实的景观中,这些区域将很少会趋向六边形,其形状的变化,反映了道路网、资源赋存、劳动力、以及市场等的变化。,(2)区位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作用,A.旅游中心地理论 1940年,A.马里奥蒂就曾提出“旅游吸引中心地理论”,认为“旅游吸引力之所在即成为旅游中心地”。所谓旅游吸引中心地 是指某地区或旅游区内拥有一定数量的旅游人口、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并能承担该区旅游需求及供给功能的核心。这一核心作用范围可大可小,大者可作为一个国家的旅游枢纽和周转中
6、心,旅游中心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地理位置优越,拥有相应规模的旅游吸引和作用范围;交通便利,便于把景点构成旅游网络;资源集中,便于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地域开阔,可承载众多的游客和服务人员;可给游客提供方便的游览和生活条件。总之,旅游中心是经济发达、交通方便、资源丰富、设施健全的地方。B.距离衰减理论见3.2.1.2距离衰减规律 社会环境中,信息的传播,商品的流通,都与距离有一 定关联。,5.1.2空间结构理论,源于区位论的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如何使得社会经济主体保持最佳的相互关系和形态的理论,是促进区域合理发展的理论依据。一般而言,空间结构会依次经历原始均衡结构、增长极结构、核心边缘外围结构、网络一
7、体化结构等阶段。(1)增长极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2)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和网络开发理论,A.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最初是由波兰的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点-轴渐进式扩散的结果,将形成点-轴-集聚区的空间结构。B.网络开发理论 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开发理论的延伸。所谓网络开发,就是强化网络和点轴系统的延伸。
8、提高区域内各节点与腹地、腹地与腹地联系的广度和强度,促进区域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因此,该理论应用的时机应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已经不大,区域经济实力已允许较全面地开发新区的时候。,(3)圈层结构和核心边缘结构,A.圈层理论 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影响力从核心区到远郊区服从距离衰减律,也就是中心区的影响力较大、功能层级较高,并认为城市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城市核心圈层总是居于龙头和首要的地位,效应发挥越大,越能推动城市各圈层向核心圈层靠拢,最终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B.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与边缘理论是1966年由弗里德曼(J.
9、R.Fridemna)在他的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y)一书中,正式提出的。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其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其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核心与边缘地区应该是一种平等竞争、优势互补、合作互赢的空间关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中地区要注意培育旅游核心区,形成旅游创新活动基地,带动边缘区域发展,壮大整个区域的旅游竞争力。,(4)
10、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1968)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区域经济学家们将产品周期理论引入区域经济中,从而产生了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梯度转移理论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制定了“七五”、“八五”计划,实行沿海地区率先开放战略,鼓励部分地区率
11、先富起来,并通过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由于该战略的成功实施,我国经济保持了20多年连续高速增长,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九五”后期,特别是“十五”期间,国家重视中西部地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实际上也是梯度推进理论的延伸应用。,(5)双核结构理论,双核结构是我国学者将极核式结构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双核结构模式,即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结构,双核结构中,一方是区域中心城市,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体,以省会城市为主,另一方是重要的港口城市,承担着区域中心城市的门户功能,双核结构的形成导源于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组合,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
12、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而可以实现区域上合功能上的互补。双核结构在我国广泛存在于我国沿江和沿海地区,沿江地区有成都重庆,长沙岳阳,南昌九江等,沿海的有沈阳大连,北京天津,济南青岛,杭州宁波,广州深圳等。把“双核”结构模式应用于区域旅游合作,有巨大的利用价值。从旅游大尺度空间角度看,可以跳出单独旅游城市本身的狭隘区域,分析各自内部区域优势的同时,寻找临近区域的互补、依附和竞争关系,实现区域旅游合作。,5.2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产业各部门在地理空间的格局以及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空间经济关系。对此,最早展开研究的陈传康先生(1931年1997年10月)于 1987年提出了“区域旅
13、游”概念。他认为:“区域旅游,就是在旅游资源分布相对一致的空间内,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依据自然地域、历史联系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根据旅游者的需要,经过人工的开发和建设,形成有特点的旅游空间,即各类型的旅游区,以吸引旅游者在一定区域内旅游。”它着重于从区域的角度出发研究各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和比例。而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是指人类旅游活动作用于旅游区域这个特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式。它反映了区域旅游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诸要素如何在空间中生成、运动和发展,如何结合成有机的旅游生产力的空间整体。,5.2.1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
14、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先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是指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是由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形态。点、线、网络、域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5.2.1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5.2.1.1旅游空间结构中的点状要素节点 节点是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地,也是区域的中心或核心,它是区域经济活动集聚的结果。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点要素就是由吸引物聚集体及旅游服务设施两个部分组成的
15、旅游节点。在城市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节点和吸引物聚集体的空间成长过程大致是:在城市旅游发展的开发与参与阶段,城市旅游吸引物聚集体基本上是天生的、自然及历史遗留的吸引物聚集体;在发展与成熟阶段,不断有人工的旅游吸引物聚集体加入;在城市旅游生命周期的停滞阶段,人工的旅游吸引物聚集体开始在数量上超过自然的和历史文化脉络所遗存的吸引物聚集体。其中,各个旅游节点之间的关系一般可分为从属关系、共生关系、依附关系、松散关系和排斥关系。,5.2.1.2旅游空间结构中的线状要素,空间结构中的线状要素一般包括交通线、通讯线、能源供给线等。对线要素的研究常以交通线为重点。交通线本身是交通运输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分
16、布和体现,另一方面是各种物质流、能量流、人口和劳动力流、资金流等要素流动的通道。线要素把区域内部的节点要素有机联系起来,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骨架。旅游“点-轴”开发模式中的旅游节点,一般都是旅游交通线的交汇点,或者是旅游网络节点,它具有较高的旅游可达性,因而往往成为区域旅游开发的优选地位。它的发展,又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旅游线状基础设施和旅游网络,将旅游者流等旅游空间要素向四周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5.2.1.3旅游空间结构中的网络要素,网络要素是节点和线路的结合体,是指区域内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线路的空间分布体系。它在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中发挥连接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和外围
17、地域以及城市系统的纽带和桥梁的特殊作用。旅游网络系统的组合状况以及地域分布形态(可分为放射性网络、伞形网络、轴带网络、过境网络)直接影响旅游中心城市和旅游卫星城镇系统的分布,并对城市外围地域产生一定的影响。,5.2.1.4旅游空间结构中的域面要素,域面要素是上述各要素的整体反映,内容涵盖整个或者多个不同的区域旅游系统,形成由不同级别的域面组成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以上从要素角度阐述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其中点状要素大多是描述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线状要素描述的是旅游交通等的空间结构,而网络要素和域面要素反映了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以及旅游交通的空间结构,并且,域面要比网络更广,因为网络要素是域面的构成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旅游 空间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38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