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ppt
《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3-07-07 联合早报网讯)最近在中国大陆和国际华文网站上,一个有关日本的对联受到广泛关注。联合早报网BBS上便有网友贴上消息说,有个日本人来了挑战意味十足的上联:“日本东出,照遍四国九州”,来中文网站上“踢馆”,要中国网民对出下联。,日本东出 照遍四国九州,怎么对?,求助:,奇妙的对联,对联,也叫楹联、楹贴、对子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什么是对联,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的习俗,这种习俗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
2、直至五代时期,喜好文学,附庸风雅的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对于每年在宫门上仅仅题写两个大神名字的老一套做法感觉不爽,他想来一点新鲜的创意。于是,“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公元934年春节之前,他创作了被称做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宋史蜀世家:“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对联起源,孟昶与南唐后主李煜一样,都将祖上传下的国家亡于赵匡胤之手,孟昶亡国还早于李煜整整三十四年。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却写下了足以流传千古的流丽词章,孟昶缺少李煜的才气,写不出那种光照千古的东西,他平庸的想像力也只能在雕章琢句上下点功夫,但正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他
3、那两句意思干瘪的联句,竟开创了中国文学中的一种新的文体。赵匡胤亡了孟昶的国家,而孟昶所倡导的贴春联的习惯,却成为宋代以后一项不可缺少的民间传统。有王安石的诗为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纪录了当时老百姓过春节,依旧是按照流传了多少年的习惯,在自家门前挂上桃符。不过,有些专家理解,王安石诗中的桃符,应该已经是新式的春联而非旧式的桃符了。只是在王安石那个时代,春联这个名称还未正式诞生,因此人们仍然按沿袭的习惯将它称为“桃符”罢了。,对联起源,春联这一文学形式被官方正式肯定,当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朱元璋定都金陵,为了体现普天同庆的意思,除夕前,命公卿
4、士庶人家门前均须加春联一副,且亲自微服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到他这时候,已经不像孟昶那样,只顾着自己“纳余庆”,只在自家门前张挂佳词联句,而要大家跟着他一起来凑热闹了。而且,原先或画或写,用的是桃木板,到了这个时候,也终于改换成为红纸了。自此,对联便正式登堂入室,成为士大夫乃至民间百姓所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流传至今。有关朱元璋和对联的故事,簪云楼杂说有这样的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方(始)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无之,询知为阉豕苗(即猪崽)者,尚未倩人(请人代写)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
5、嗣太祖复出,不见张贴,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赍银三十两,俾迁业焉。该书所记,流传日久,真伪难辨。朱元璋当皇帝前,未曾读过几天书,定都南京后,倒是学了些东西。但其有过人智力,偶发灵感,误打误撞写出这么一副差强人意,略胜于顺口溜的对联也未可知。但自此对联成为民间过年的一项重要习俗,却是不容置疑。,对联起源,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与“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然后挂在左右两扇正门上,借以驱邪避鬼,这种习俗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秦琼,尉迟恭,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
6、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所谓对仗,是指词句对偶的一种形式。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之一,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对仗是移用了古代礼制的专用名词,要求对偶句必须像仪仗队一样严整、对称。对仗的要求是平仄相对、字数相同、结构相当。所谓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古代汉语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可归为平、仄两大类。平在古代汉语中指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和阳平;仄在古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入声,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能够达到声调的和解。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因为一般仄声
7、短促,平声舒缓。,对联格式,1、字数相等,用字不重复2、词性相同3、结构相应4、平仄相对5、内容相关书写: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讲求美观,必须字字对称、行款整齐。张贴:按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准。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对联格式,对联分类,正对:上下联意思相近、相似、相补、相衬的对联形式。上下联各写一事,都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犹如两山对峙,山根相连;或如两湖相映,水脉相通。反对:上下联意思相反或者相对的对联形式。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把主体表现得更为深刻
8、、鲜明。流水对:又名串对,上下联意思具有假设、因果、递进、条件、承接等关系的对联形式。上下联所说明的问题,意思顺承;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所表现的主题。,按形式分:正对、反对、流水对,按时间和场合分:春联行业联喜联寿联挽联,对联分类,对仗方式分类:,1、工对 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请看下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香。,2、宽对 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如厦门太平岩联:
9、石为迎宾开口笑;山能做主乐天成。,3、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4、单句对 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在山泉清,出山泉浊;陆居非屋,水居非舟,5、借对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人
10、近百年犹赤子;天留二老看玄孙。,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这副对联是袁世凯死后,复辟当权者强迫群众哀悼,北京一位老学究写的一副挽联,当时人们同样说它对不起来,说这哪是对联?对联最起码的要求字数相等都没达到。但同学们看,“千古”对“万岁”是可以的,问题在于,“袁世凯”却对不住“民国”,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对联趣事,半副对联慑群魔 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奇妙 对联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36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