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课的回顾.ppt
《高一物理课的回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课的回顾.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一物理课的回顾,黄恕伯,处理好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关系,下面将列出几个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高一物理教科书中的教学课题,回忆一下:当时设计教学时是怎样构思的?实施教学时是怎样处理的?,选修3系列新物理教材,其内容、要求跟原“必加选”教材并没有很大的不同。“新”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上。,通过对高一物理课中几个刚刚经历过的教学课题的回顾,思考高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妥善处理的一些重要、具体的问题,这对优化选修课的教学,对进一步认识新的课程理念,将非常有益。,一、处理好转变教学行为和课程目标的关系二、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三、处理好教学和教材的关系四、处理好教育理念和考试分数的关系五、处理好讲授和探究的关系六、处理
2、好方法和知识的关系七、处理好阶段性目标和终结性目标的关系八、处理好练习和学习的关系九、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需要正确处理的一些关系,1.“过程”和“结果”的含义是什么?,一、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经历的某种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调查、思考、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物理课程中所说的“过程”,是指:,所谓“结果”,通常是指:,学生在知识上的收获。,2.“过程”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一、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关于“过程”和“结果”,不少老师存在着困惑:,新课程把“过程”作为目标。过程好比耕耘,结果才是收获。过程怎能作为目标?难道只顾耕耘、没有收获也是教学的追求?,新课程重过
3、程,但高考是按答题结果评分的,花那么多时间来重过程,对高考来说岂不是得不偿失?,重过程就要重视实践,但纸笔测验考的是理论,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对重过程的师生公平吗?,2.“过程”和“结果”有什么关系?,旅游时,当我们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某游览目的地,路线不同,收获也不同,经历这些路程,往往就是目的,而不只是为了到达某一个最终地点。,(过程的本身就是目标,而不仅是手段。),一、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就好像路程和位置。,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能力和知识的关系。,对传统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进行优化,3.怎样在物理教学中做到“重过程”?,例:“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4、,传统的教学过程:,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讲解有关例题,布置有关习题。,一、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水平桌面上有一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短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珠由轨道的一端滚入,在轨道的束缚下按轨道的形状做曲线运动。在轨道的出口A 处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珠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
5、留下一条运动的痕迹,它记录了钢珠在A 点的运动方向。取去一段短轨道,钢珠的轨道出口改在图中B 处,在B 处放一张白纸,记录钢珠在轨道B 点的运动方向。还可以继续取其它位置作为轨道出口进行相同的实验。分析钢珠运动轨迹跟曲线的关系。,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6、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体验: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1)观察在空中速度方向的变化;(2)观察飞镖插入泥土时的入射角。,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
7、。,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体验:“做一做”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1)观察在空中速度方向的变化;(2)观察飞镖插入泥土时的入射角。,改进的教学过程:,回顾一下:对这几个教学过程是怎么认识的?怎么处理的?,要测量一个准确弹簧秤内弹簧的劲度,说出至少需要的器材。,题目,学生对本题失误的主要原因不是知识问题,而是缺乏把题目和实践进行联系的意识。,2004年高考全国理综试卷()第25题,本题满分:20分平均得分:3.5分难 度:0.175,为什么本题得分率如此之低?,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
8、B边重合,如图。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现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 a 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水平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 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设圆盘质量为m,桌长为l,盘在桌布、桌面上的加速度为a1和a2,有,1 mg ma1 2 mg ma2,设盘离开桌布时速度为v,移动距离为x1,再在桌面上运动x2停下,有,v2 2a1x1 v2 2a2x2,盘没从桌面掉下的条件 x1+x2l/2,设圆盘在桌布上运动时间为t,x a t 2/2 x1 a1t2/2,解得:a,l/2,联系实际将不难想到:桌布加速度的大小
9、将影响着圆盘在桌布上的运动时间 t,然而许多学生并没有发掘出这个条件。,,这段时间桌布移动距离为x,有,x x1+l/2,发掘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常常来自于审题时的实践意识,解答,设圆盘质量为m,桌长为l,盘在桌布、桌面上的加速度为a1和a2,有,1 mg ma1 2 mg ma2,设盘离开桌布时速度为v1,移动距离为x1,再在桌面上运动x2停下,有,v2 2a1x1 v2 2a2x2,盘没从桌面掉下的条件 x1+x2l/2,设圆盘在桌布上运动时间为t,x a t 2/2 x1 a1t2/2,解得:a,l/2,,这段时间桌布移动距离为x,有,x x1+l/2,解答,意识来自于哪里?,意识来自于体
10、验过程,而不是来自知识。,发掘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常常来自于审题时的实践意识,通过“体验性实验”增强实践意识,例:向心力和半径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物理),实验时,rA40cm,rB80cm,每秒钟喊口令2次。,操作一:手握A,每秒1周;,操作二:手握B,每秒1周;,操作三:手握A,每秒2周;,比较一和二:相同,F 跟 r 成正比:,比较二和三:v 相同,F 跟 r 成反比:,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相同”、“v相同”的实践形象。强化实践意识。,回顾一下:当时对这个实验的必要性是怎么认识的?,(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为“知识”是解答题目的关键,没有认识到难题都是难在能力、意识、习
11、惯等非知识性素质方面。,4.教学中“重过程”为什么很难?,没有认识到,“过程”对学生获得体验、增强意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4.教学中“重过程”为什么很难?,(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课堂教学中,习题教学是一种师生普遍重视、实施频率很高的教学活动。解答题目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终结果,解答的水平通常是以结果是否正确来评价的。因此,追求一个正确的结果,不仅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也成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一、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4.教学
12、中“重过程”为什么很难?,(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3)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然而,正由于教学是以知识为线索串起来的,这就很容易把教学设计的目光集中在知识上,一心一意思考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过程”目标。,一个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的展开,形成了一个结构,其间的联系就是线索。因此,新课的教学都是以知识为线索展开的。,一、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4.教学中“重过程”为什么很难?,(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3)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4)教
13、科书信息呈现方式为“重过程”带来了困难,教科书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而教学中的很多过程是需要交互活动才能进行下去的,由于教科书难以获得读者的信息,也就很难设计出有呼有应的活动过程。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再创造,那就只能束缚在“重结果”的圈子里。,一、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1)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4.教学中“重过程”为什么很难?,(2)“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3)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4)教科书信息呈现方式为“重过程”带来了困难,(5)过程的形式易被关注,过程的本质常被忽视,例如:一个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试题,一测力计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课 回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36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