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俄国及东欧西欧诸国的音乐.ppt
《音乐鉴赏-俄国及东欧西欧诸国的音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鉴赏-俄国及东欧西欧诸国的音乐.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俄国及东欧北欧诸国的音乐,浪漫主义晚期至20世纪,民族乐派,民族乐派是浪漫乐派的一个重要分支,或者说是浪漫乐派后期的发展;早期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基本上都是浪漫主义者,他们的作品含有后期浪漫乐派风格和形式的许多特点。由于浪漫主义运动热衷于异国情调和原始文化,因此,在十九世纪逐渐增长了对民间创作的兴趣。民族乐派作曲家往往根据自己的才赋,按不同的方式去运用本民族的主题和民间的音乐遗产。,音乐的民族主义倾向主要在俄罗斯和东、北欧一些国家中迅猛发展,这是因为从十八世纪以来,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进步运动在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都已基本结束,而上述那些国家到十九世纪却还尚待解决。所以,十九世
2、纪的民族乐派,不同于先前一些作曲家采用民间曲调的做法,他们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即普遍用以来提高民族自觉和强化其争取民主、自由与独立的斗争。,实际意义上的民族乐派仅包括四位代表人物,即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挪威音乐家格里格以及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广义的民族乐派除了上述四位音乐家之外,还包括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和俄罗斯“强力五人集团”。有的音乐理论家甚至认为俄罗斯音乐家柴科夫斯基、波兰音乐家肖邦和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人既属于浪漫乐派,又属于民族乐派。,俄罗斯音乐,俄罗斯从十七世纪末开始引进西方音乐后,意大利歌剧便在皇室贵族的“上流”社会流行开来,特别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1762一179
3、6),它一直被用以装饰宫廷的豪华排场。到十九世纪初,俄国依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1812年反抗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和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大大加强了民族意识,并促使俄罗斯民族文化向前迈进。这时,在俄国彻底觉醒的音乐界中第一个出现的作曲家是格林卡,他从民间音乐和东正教教会音乐的丰富宝藏吸取养料写出的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1836年),反映了俄罗斯作曲家为发展民族独立文化的巨大努力和信心。此后,作为一种艺术信条,民族主义在俄罗斯音乐中结出了最为丰硕的果实。,“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Mikhal Glinka(1804-1857),俄国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创始人。有俄
4、罗斯音乐之父美称,贵族家庭出身。于彼得堡贵族子弟学校毕业后在交通部任职,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音乐创作。1830年后曾游学欧洲。代表作有歌剧。他在创作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在形象刻画和音乐语言的运用上,形成了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歌剧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序曲,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格林卡于1837年着手创作的,完成于1842年,并于同年十一月首演。该歌剧是根据俄国大文豪普希金的讽刺长诗写成的,主要描写了古代俄罗斯的基辅公主柳德米拉在与武士鲁斯兰举行婚礼时,美丽的柳德米拉被魔法师切尔诺莫尔劫走。为了营救柳德米拉,鲁斯兰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借助一把神剑,战胜了凶恶的魔法师,将公主柳德
5、米拉救了回来。,序曲成功地展示出歌剧的主题思想,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后,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这部序曲的旋律轻快、华丽,演奏技巧高超,在俄罗斯管弦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序曲为D大调,2/2拍,奏鸣曲式。序曲的引子是对鲁斯兰坚不可摧的力量的描写,它欢快而且充满了活力。接着立即进入呈示部,乐曲迅速推向由弦乐部分演奏的轻快而明朗的急速旋律,它以豪放、奔腾的气势,成功地勾画出武士鲁斯兰跃马挥戈、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副部主题转为F大调,音乐来源于歌剧中鲁斯兰的咏叹调,富有很强的俄罗斯性格)。序曲的发展部经过全乐队的强奏、弦乐拨奏和激动的弦乐拉奏,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又回到D大调,把呈示部的两个主题再
6、现出来,但比原来的气势更为宏大,甚至还出现了下行全音阶。最后乐曲由强有力的和弦引出热烈而壮大的场面,全曲在欢庆胜利的气氛中结束。,“强力集团”,在音乐界,1855年前后以青年作曲家巴拉基列夫为首,逐渐形成了俄国的“强力集团”,探索俄国音乐的民族化之路。他们明确反对一个半世纪以来上流社会对意大利和法国音乐的盲目崇拜,倡导发展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到俄国历史、人民生活、文学著作和民间音乐中去寻找创作素材。“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居伊等的创作,推出了俄国音乐的崭新乐章。,穆索尔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1839-1881)
7、,穆索尔斯基1839年3月21日生于俄国普斯科夫乡村,六岁起在母亲指导下学习钢琴。他1852年到彼得堡近卫军士官学校学习,同时跟A。格尔凯学习钢琴并尝试作曲。1858年他辞退军职,在巴拉基列夫指导下专心从事音乐创作,成为“强力集团”成员。穆索尔斯基不曾受过学院式的音乐教育,投身于音乐事业后,逐渐形成了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艺术特点。1881年3月28日,穆索尔斯基在彼得堡病逝,年仅四十二岁。,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有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霍万兴那,交响诗荒山之夜,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歌曲跳蚤之歌、洋娃娃等。他的歌剧创作富于戏剧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钢琴作品则具有独成一家的特点。而他的歌曲作品都是反映人民现
8、实生活中的贫困与哀怨,以及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在写作风格上富有巧妙的幽默感,蕴含着深刻的俄罗斯民族气质,体现了一种强烈诱人的个性。,交响组曲图画展览会,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1874年创作的钢琴组曲。这个作品为他突然早逝的亡友,建筑家、美术家维克托、哈特曼的遗作展览会中的十幅画而作,出于对挚友至诚的感情,出于对哈特曼作品的强烈印象,几乎一挥而就。在这个作品中,作曲家用音乐的手法通过一幅幅画面来描绘显示中的景物人物,用音乐的手法再现画作的精美构思和意境,给人以身临展厅的奇妙感受。作者去世后,被许多作曲家改编成不同版本的管弦乐曲。其中法国作曲家拉威尔1922年的改编曲最为流行。,跳蚤之歌,跳蚤之歌的
9、歌词选德国诗剧浮士德中的一段讽刺诗。原作是借剧中的魔鬼讥讽德国封建诸侯豢养宠臣的丑态。19世纪以来,先后有贝多芬、里拉、柏辽兹等作曲家为此诗谱过曲,其中以俄罗斯作曲家穆索乐斯基谱写的跳蚤之歌最为出色。这首歌成为世界上许多男中音、男低音的保留曲目。,歌曲的第一段曲调是叙述性的,接近于朗诵调。叙述国王养了一只大跳蚤,对它关怀备至,召来裁缝为它做龙袍。第二段,音乐模拟威严的颂歌,表现跳蚤穿上龙袍,狐假虎威不可一世的架势。第三段把前面两段曲调综合起来,最后以掐死跳蚤的胜利都的爽朗笑声结束全曲。,亚历山大波菲里耶维奇鲍罗丁(1833-1887),俄罗斯作曲家和化学家,“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1833
10、年11月12日,鲍罗丁生于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他童年时就醉心于音乐,九岁开始学习长笛、大提琴,并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化学感兴趣,求学期间他又学会多种乐器的演奏,并开始作曲。鲍罗丁1862年任医学院化学副教授。鲍罗丁自从结识了音乐家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等人之后,对他们所倡导和发展的俄罗斯民族乐派十分赞赏,决心加入“强力集团”,为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而努力创作。,这位“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只有用业余时间从事音乐创作。鲍罗丁的音乐创作独具特色,吸取了许多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继承了格林卡的俄罗斯音乐传统,将浓郁迷人的俄罗斯民族音调和风格融汇在他的作品中。雄浑的英雄性、史诗性和深刻
11、的抒情性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豪勇性和广阔胸襟。作为一位卓越的化学家,尽管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量有限,但他的每部作品都是精美的艺术珍品。,交响诗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交响诗中亚细亚草原是俄罗切民族乐派作曲家鲍罗丁(1833_1887)最负盛名的杰作之一。中亚细亚草原是一首标题性作品,它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精致而极富诗意的抒情音调、严谨的结构、鲜明的音乐形象、绚丽的管弦乐色彩与民族民间生活场景完美地结合公一起。,这首乐曲描写了一支骆驼商旅在草原上行进的情景。作曲家在总谱上解释:“一望无际的中亚细亚草原上,传来一首平静的俄罗斯曲调,马和骆驼的脚步声自远渐近,一支东方旋律随之响起
12、,一队商旅由俄罗斯士兵们护卫着而来。他们相信俄罗斯士兵的保护,无忧无虑地在广阔的草原上长途旅行,平静的俄罗斯曲调和东方旋律融成一片,和谐的回音在旷野上飘荡。然后,他们逐渐走远了,这种音响也逐渐地消逝在中亚细亚草原的天空中。”,交响诗中亚细亚草原由俄罗斯曲调和东方音调两个主题变化、发展而成。乐曲伊始,小提琴高音区持续而透明的泛音的背景,仿佛是空旷辽阔、寂静无声的茫茫草原。远远地传来了单簧管演奏的宁静安祥、气息宽广的俄罗斯曲调。大提琴和倍大提琴拨奏着固定的音型,使听者联想到远方传来的骆驼和马队的脚步,感到一支商队正逐渐走近。他们在俄罗斯士兵的保护下,好象十分安详、无忧无虑。英国管吹出的描写商队的音
13、乐悠扬迷人,且具有东方特点,这就是乐曲的第二主题。在商队的脚步声背景中,静谧而又无忧无虑的东方音调由英国管细腻而又缠绵地奏出而又迷人的旋律。,蹄声阵阵,俄罗斯风格的曲调不断反复,在乐队的全奏中达到庄严而气势雄伟的高潮,好象商队已经栩栩如生地来到听众眼前一般。优美的东方行调再一次响起,不断变化的配器手法和调性转换,使这个主题带给人们更丰富、更深刻的审美感受。随后,作者以对位的方式巧妙地将两个主题交织、迭置在一起,俄罗斯曲调和东方音调此起彼伏,水乳交融,形成和谐的回声。尾声中,音乐随着脚步声渐渐远去。俄罗斯主题的片断先后在不同乐器上用不同的调性再现。最后,音乐在甜蜜如歌的、极轻微的长笛声中慢慢地消
14、逝,留下复归寂静的广袤的大草原。,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441908),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44年3月18日生于俄国诺夫哥罗德一个贵族家庭。他七岁学钢琴,十岁作曲,十二岁进入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十八岁毕业授海军准尉军衔。在学校里,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学习和研究,提倡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并加入“强力集团”小组,开始进行音乐创作。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写出了许多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作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作品甚多,不少作品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他的创作重点在歌剧领域,共创作歌剧15部。,代表作有歌剧五月之夜、萨特阔、沙皇的新娘、金鸡等。他的管弦乐作品舍赫拉查德、西班牙随想曲等也非常受欢迎。里姆斯基柯
15、萨科夫创作的作品多从俄罗斯民间童话故事和寓言中寻找灵感,不太注重表现历史和现实,不是用音乐去具体地表现原著中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音乐的气氛来感染听众,让听众自己去联想,因此他的作品更富于幻想和传奇的色彩。,歌剧萨旦王的故事选段野蜂飞舞,这首常用于小提琴或其他器乐独奏的小曲,原是俄国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作歌剧萨旦王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今日,这首风格诙谐的管弦乐小曲,已脱离原歌剧,成为音乐会中经常演奏的通俗名曲。,这首管弦乐曲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的原曲谱上记有:“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此曲用小提琴或长笛独奏时,更能生动地表
16、达出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这里选用的是小提琴独奏的版本。全曲由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经过旋律轻快有力的中段后,又回到第一主题。最后半音阶上升的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得,又译天方夜谭组曲,作于1888年,管弦乐曲。这一组曲取材于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作者在初版总谱上介绍了原作的梗概:古代阿拉伯的苏丹王专横而残酷,他认为女人皆居心叵测而不贞,于是他每天娶一位新娘,次日便处死。宰相之女舍赫拉查德不忍目睹事态发展,为了挽救自己的姐妹。她自愿嫁给苏丹王,在当夜给苏丹王讲了一个离奇生动的故事,这个故事正讲到关键之处就停住,被舍赫拉查德的故事所深深吸引的
17、苏丹王,为了继续听下去,破例没有处死她。之后,她就这样一直讲了一千零一个夜晚。最后,苏丹王被舍赫拉查德的故事所感化,终于彻底放弃了残酷的念头。,第一乐章:大海和辛巴德的船。采用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这个乐章主要描写航海家辛巴德同狂风巨浪搏斗的情景。乐曲开始的引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威严、阴沉,由全部弦乐及单簧管、大管、长号、大号以三个八度齐奏,是苏丹王凶残的形象。接着是木管器的延续与和弦进行。然后,独奏小提琴在竖琴轻柔的伴奏下,奏出了另一个充满幻想的音乐主题,这个主题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自由,是温柔、美丽的舍赫拉查德主题,她仿佛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国王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充满东方色彩的神秘故事。,
18、呈示部是在大提琴、中提琴波动的音型伴奏下出现了主部主题,犹如无边的大海波涛汹涌,这个主题主要是对大海与辛巴德船的描绘。副部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由长笛吹出,它描写了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辛巴德的航船在从容不迫地行驶。第二主题由舍赫拉查德主题变化而来,充满激动不安的情绪,仿佛航船遇到狂风巨浪。,音乐在惊涛骇浪般的高潮中进入再现部,这是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结合,描绘海上暴风雨的情景。经历暴雨之后,长笛和双簧管奏出建立在大海主题上的抒情曲调,似芦笛的低吟。音乐显得宁静柔和,仿佛辛巴德的船经受住了暴风雨的考验,平稳地驶向远方。,第二乐章:卡伦德王子的故事。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独奏小提琴首先奏出了舍赫拉查德
19、主题,仿佛告诉人们,舍赫拉查德又在讲述她那迷人的故事。独奏大管悠闲地奏出卡伦德王子东方色彩的主题,音乐速度多次变化,使人联想到王子那充满神奇色彩的遭遇。中间段音乐对比较大。长号、小号有力的呼应,发出号角般的音调,音乐急促饱满,惊险而激烈,使人感到奇迹的发生。由小号再一次变化重复的号角性音调,成为这一部分展开的动机,并在发展中多次重现。随后,卡伦德王子的主题再现,舍赫拉查德又继续讲述起了王子的故事。在这里,音乐主题一共变奏了四次,而且显得越来越激动。,第三乐章:王子与公主。采用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全曲较为抒情、宁静,音乐描写的是年青的王子和美丽的公主谈情说爱,沉浸在幸福中的情景。首先,小提琴
20、奏出温柔而平静的主部主题,这一主题生动刻画了王子温文尔雅的形象。随后,单簧管奏出轻盈而优美的东方舞曲风格的音乐主题,这一主题生动地描绘了娇美的公主那优雅的舞姿,小鼓与三角铁的装饰性节奏,更加强调出舞蹈者的风采。再现部在新的色彩中重复,上面两个主题显得情绪更加激动热烈,旋律进行中舍赫拉查德主题两次加进来,并运用了许多华彩乐句,好像是故事越讲越生动有趣。,第四乐章:巴格达的节日和辛巴德的船撞上骑士铜像的峭壁。乐曲的结构比较自由,类似回旋曲形式。乐曲开始的引子由苏丹王和舍赫拉查德主题构成。这里苏丹王的主题由弦乐和木管奏出,已失去原有了那种威严和恐怖力量,而舍赫拉查德的主题则由小提琴奏出,使人感到沉着
21、而自信的王后已开始征服凶暴的苏丹王。随后,乐队奏起具有东方舞曲风格的轻快节奏,引出一个简洁热情的主部主题。这个主题急速活跃,像是漫无节制的一股音流,它那固定不变的急剧的节奏型,几乎贯串着整个节日的场面。,在惶惑不安的号声之后,奏出了王子的回应。副部主题是第三乐章公主主题流畅的旋律。富有东方色彩的主部和副部主题多次反复变化,特别是通过调式调性的不断转换,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节日场面。展开部中除了原有的素材之外,引进了经过很大变化的苏丹王主题及卡伦德王子主题。再现部中整个管弦乐队响亮的声音,把巴格达节日气氛推向高潮。结尾部转为6/4拍,音乐转入海上风暴画面,狂风咆哮、波涛汹涌,辛巴德的船在海洋中
22、已无能为力。最高潮声中大锣一声巨响,音乐立刻沉寂下来,辛巴德的航船被峭壁撞得粉碎而遭到灭顶之灾。,简短的尾声与引子相呼应。小提琴演奏的柔美抒情的舍赫拉查德主题在这里明亮响了起来,象征着她讲完了所有的故事。由低音管乐奏出的苏丹王主题已变得柔和舒缓与亲切,象征苏丹王终于放弃了他残暴的誓言。音乐在平静中结束了这个神奇的音乐故事。,东欧和北欧国家的音乐,“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那(1824-1884),捷克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者,捷克民族歌剧的创始人,被誉为“捷克音乐之父”。他将捷克民间音乐素养充分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少直接采用民歌主题,却处处充满了浓郁的捷克民族音乐的风格及意味。斯美塔那是一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音乐 鉴赏 俄国 东欧 西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34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