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考试]传播学课件第十二章.ppt
《[其它考试]传播学课件第十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其它考试]传播学课件第十二章.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发表的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1972)。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他们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根据这种高度的对应关系,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极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功能”示意图,现实中的
2、各种议题 X1 X2 X3 X4 X5 X6,媒介的不同报道程度,受众对议题的认知 X1 X2 X3 X4 X5 X6,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与以往的效果研究相比,其特点在于:1.着眼于传播效果的认知、态度和行动三者中的认知层面上的效果。认知层面的效果和态度层面的效果不同。认知层面上的效果指的是对思考对象的影响(告诉人们“想什么”),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指的是对思考方式的影响(告诉人们“怎样想”),认知效果可能对态度和行动产生连动作用。,2.考察的是整体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而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产生的短期效果。3.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
3、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它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活动。,历史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学家W.李普曼就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40年代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进一步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环境监视”功能。5060年代,科恩指出,报刊在告诉读者“想什么”,而不是“怎样想”方面更成功。但将大众传播的环境认知影响最早明确地概括为“议程设置功能”并进行了实证考察的,则是麦氏和肖氏。,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议程设置功能”提出后,不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所验证。在这些研究中,
4、关于“议题设置功能”的概念也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表现在: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一般认为,大众传媒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的:,(1)0/1效果或知觉模式。是否报道某个议题 影响受众 感知(2)0/1/2效果或显著性模式。突出强调 引起受众对该议题的突出重视(3)0/1/2N效果或优先顺序模式。按一定优先顺序的不同程度报道,会影响受众的判断。,2.关于不同类型的议题的深入研究韦弗根据1976年调查结果提出,公众的议题在本质上受到传媒议题的影响,但公众的议题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个人议题和谈话议题始终一致,而公共议题在初期相差甚远,后期三者则不断接
5、近,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韦弗的研究:(1)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时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2)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3)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4)电视的新闻报道则挑选出议程中若干最主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5)报纸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6)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A、个体的“议程设置”问题;B、“议程设置”的意识形态化;C、媒介“议程”与现实“议程”的关系。a、媒介“议程”在先,现实“议程”在后?伪事件、策划事件、真实事件的“议程设置”。思考题:炒作是一个“议程设置”的阳谋吗?b、谁在设置议程?思考题:谁在制造娱乐新闻?c、
6、为谁设置议程?,4、有待“议程设置”理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影响议程设置功能的基本因素:(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对知识水平高、政治关心程度高及从事较高层次社会职业的人影响较小)。,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意义与问题,1、揭示了传媒对大众认知的有力影响,摆脱了有限效果论的束缚2、强调媒介是从事再构成作业的机构。重新把媒介控制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媒体信息选择标准:把关人和新闻要素的研究,但忽略了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局限性,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
7、没有涉及媒介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媒介对社会议题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社会议题一旦形成了,媒介也会选择并反映这种社会议题。,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德国心理学家诺依曼1974年发表于传播学刊的一篇论文中最早提出。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概括。核心观点: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社会天性使人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从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诺氏舆论定义
8、:“围绕争论性问题,在没有孤立危险的前提下可以公开表明的意见”,是“为使自己不陷入孤立而必须公开表明的意见”。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不是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产物。,诺氏认为,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传播媒介对人们的影响因素有三个:(1)内容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2)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3)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诺氏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广泛性
9、,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环境认知带来的压力会引起劣势意见和优势意见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舆论的诞生。,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舆论,通常称为“公众意见”或“公共意见”。不同学科有不同理解:(1)政治哲学观点:舆论就是公意,是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卢梭)。(2)社会学概念:舆论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集合,而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库利)。,(3)行为科学观点:舆论是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舆论是其中的多数意见。(4)社会心理学观点:舆论是社会控制的机制,是通过从众心理来制约个人的行为。(5)诺氏的舆论观:舆论在双重意
10、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它又在维持社会融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诺氏的大众传播效果观:传媒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力量。,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1.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评价 该理论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及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其不足在于:(1)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该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没有来自他人尤其是来自所属群体的支持。比如它还取决于个人对自己的见解或信念的确信程度。,(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其它考试 其它 考试 传播学 课件 第十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34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