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例实录与改进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例实录与改进 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例实录与改进摘要:以学生品尝馒头亲自体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导入,引导学生探究馒头变甜的原因。组织学生小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并表达和交流。并且结合生活经验增加了温度和稀盐酸两个变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本次实验从实验材料、唾液提取方法、实验器材、实验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改进。通过改进简化了实验操作,效果明显,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开展实验教学。关键词:实验教学,改进,简化。一、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事半功倍(1)学生分组2人一小组,10人为一大组,将全班共分为五大组。(2)培训组长培训组长量筒、胶头滴管、酒精灯、温度计等实验器具的正确运用,以及进行实验时的
2、注意事项,例如滴加清水与唾液的胶头滴管不能混用,量取唾液和清水的量筒不能混用,馒头块与馒头碎屑的量应相等且不宜过多。(3)准备器材馒头块、烧杯、量筒、吸管、碘液、试管、标签纸、胶头滴管、试管架、镜子等。(4)分发实验报告单2 .层层推进,导入新课课前为每位同学准备新鲜的馒头块,学生仔细品尝馒头,体验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个问题:细细咀嚼一块馒头,会有什么感觉?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知道馒头在口腔中变小了、变碎了、变黏了,还有一丝丝甜味。第二个问题: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可能存在疑惑或不敢确定,此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来证明,向培养皿
3、内的馒头上滴几滴碘液,很快馒头块接触碘液的地方变蓝,向学生展示馒头块的变化,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第三个问题:淀粉有甜味吗?淀粉没有甜味为什么在口腔中会变甜呢?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试管,1号试管加入没有经过口腔处理的馒头块,1号试管加入在口腔中充分咀嚼过后的馒头液,分别加入斐林试剂,水域加热,一段时间后,1号试管仍为蓝色,2号试管现象由蓝变棕最后生成砖红色的沉淀,教师需向学生介绍斐林试剂可以鉴定出还原糖,学生因而得出馒头在口腔中变成了还原糖一一麦芽糖。淀粉没有甜味,而麦芽糖是有甜味的。紧接着第四个问题:口腔里有什么?各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总结出:牙齿将食物切断、磨碎;
4、唾液腺大量分泌唾液;舌一方面配合牙齿的咀嚼,一方面通过搅拌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经过以上四个问题的层层推进,从而导入新课: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呢?3 .联系生活,多方探究制定计划环节是整个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如何体外模拟实验呢?学生不知该从何入手,这个时候教师的适当点拨显得非常重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同学们一些启发,首先,如何模拟牙齿,舌及唾液的作用呢?其次,实验装置放在什么环境中?多长时间适宜?最后,同学们打算用什么试剂检验呢?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模拟方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设计思路后,提出问题:除了牙齿
5、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以外,同学们还想探究什么因素呢?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发散思维,培养探究精神,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各种疑问,教师提问:例如当有人发烧时,食欲会下降,是不是体温升高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呢?引导学生试着探究食物消化与温度的关系。再例如,将食物和唾液一起下咽到胃内是否还会继续消化呢?胃液中含有稀盐酸。引导学生试着探究食物消化与酸碱度的关系。温度和酸碱度因为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了食物的消化。课后建议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探索其中的原理。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热水,冰块以及稀盐酸方便同学们自主探究。4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5个实验变量: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稀盐酸,温度。每一大
6、组的五个小组分别挑选其中一个变量进行探究,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填写实验报告单。各小组代表提出自己组的实验方案及设计的依据,同学认真聆听、质疑、纠正、完善,组间共同讨论设计是否可行。按照修订后的方案进行实验,2人分工合作,1人操作,1人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小组代表提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分析什么原因出现此现象,得出实验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另外温度和稀盐酸对食物的消化也有影响。教师最后总结,吃饭时应该细嚼慢咽。二、实验改进1 .实验材料的改进教材中选用新鲜的馒头用小刀切成大小相同的三小块,再细细的切碎,但在实际操作时,不太容易切碎,这是因为新鲜的馒头黏性较大、水分
7、较多。切碎时碎屑也容易粘在刀具上,造成浪费。可以选用晒干的馒头,放在纸张里碾碎,为了防止馒头碎屑粘在试管的内壁上,用一个纸筒将馒头碎屑直接送至试管底部,这样操作既方便,又避免了使用小刀带来的危险。2 .唾液提取方法的改进用消毒棉絮收集唾液时,棉絮会吸收一部分唾液,导致取到的量很少。口含消毒棉絮也会使人不太舒服。于是,课前召集了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收集唾液的方法(见表1)。表1唾液提取方法的比较提取方法操作方法结果分析消毒棉絮法凉开水漱口后口含消毒棉絮,约I分钟后,用干净的镜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取到的量少,有不适感。含水法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口含纯净水
8、,过一会将水吐到烧杯中。唾液的分泌量因人而异不好控制,有不适感。棉签法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用棉签蘸取舌下唾液,直接挤压到试管中。取到的唾液量不可知,棉签较短直接放入试管中操作困难。注射器法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用洁净的注射器吸取舌下唾液,再注射到小烧杯,ll单人不好操作,容易戳伤口腔,若分泌量少则不易吸取。吸管法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口含洁净的吸管,吸管另一端放置在洁净的量筒内。取到的唾液量较多,分泌的唾液沿着吸管直接流到量筒底部不会挂壁,用多少取多少,直接读数避免唾液的浪费,没有不适感。经过反复尝试,最终选择吸管法为最佳收集唾液的方法。为了加速唾液腺分泌唾液,还可以在学生提取唾液的同时展示诱人的
9、酸梅,形成条件反射,效果明显。3 .实验器材的改进(1)保温装置的改进教材建议将试管放置在37。C的温水中保温5到10分钟,但是实验室缺少恒温水浴锅,酒精灯水浴加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步骤繁琐、玻璃仪器容易损坏、温度不易掌控且温度测量有误差等问题。同学们都知道手心和腋窝的温度接近37,但腋窝保温液体容易倾倒出来,不好操作,所以可以选择手心握紧试管的方式进行保温,简便易操作,安全可靠。有些学生可能由于个人体质原因,例如贫血,虚寒,末梢循环比较差,内分泌失调等导致手心温度不够,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可以使用以下装置供学生选择。利用家庭常见的恒温水壶代替恒温水浴锅,采用环保易剪裁,韧性强,保温性能好的EP
10、E珍珠棉材料制作简易的试管架,从而解放了双手,简化了实验操作。(2)搅拌装置的改进教材中建议用玻璃棒搅拌容易使玻璃仪器破损,造成实验失败又存在危险。可以直接手握试管摇动代替玻璃棒的搅拌。如果探究温度对馒头消化的影响,需要将试管放置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这时可以选择用竹签代替玻璃棒搅拌,竹签较轻操作简单还可以避免玻璃器材破损的危险。4 .实验方案的改进教材中选用三支试管一次性进行探究,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为物理性消化当作一个变量,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且不易展开实验教学。若将实验中影响馒头变化的三种可能因素,即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设置三组对照试验分别进行探究,便降低了实验难度,有助于学生理
11、解与操作。且联系生活增加了温度和稀盐酸两个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预计目的。5 .验证实验结果的改进教材建议在37摄氏度条件下保温5到10分钟后再滴加碘液进行检测,验证淀粉是否被分解。但检测的最佳反应时间是比较难以把握的,如果唾液淀粉酶的量过少或材料取量过多,或者反应时间不够,造成淀粉没有被充分分解而显示出蓝色,从而造成实验失败。若在添加实验材料后先滴加碘液检验馒头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后加唾液。这样,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可以观察到蓝色逐渐消褪的一个动态过程。证明淀粉被慢慢分解了,这样的处理使实验现象变得明显、有趣。既满足实验的科学性,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改进操作后提高了实验效率。三、教学反思本次实验的操作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比较复杂,细节多,成功率较低。经常遇到唾液难收集、实验材料不合适、操作复杂繁琐、实验时间长、玻璃器材容易破坏、酒精灯使用有危险和温度不好掌握等问题。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我对此次探究实验做出了一些改进,效果明显,且能显著提高课堂效率。实验操作中,取唾液这一步骤需要打开口腔,不方便佩戴口罩,在疫情防控期间不满足防疫要求。教师更应该履行防控责任,开展安全教学,可以选择课前配置好的唾液淀粉酶溶液代替唾液。安全卫生,操作简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30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