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ppt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标高中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先秦,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教学目标:强化时序、牢记关联、把握特征、厚积薄发,构建横向知识结构体系。课程链接:必修一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百家争鸣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1、社会组织: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距今约五千年前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经济:原始农业产生(“神农“的传说;耕作技术:
2、刀耕火种;生产工具:石器,耒耜等,生产力低下),原始手工业出现(纺织和制陶等),出现了早期的商品交换。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一、朝代更替: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起于启,亡于桀。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7年,起于汤,亡于纣。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西周:公元前1047年-公元前771年,起于武王,止于幽王。都城设于镐京(今陕西潼关)。,二、阶段特征:(一)总体特征:中国处于奴隶社会,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
3、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二)具体特征(表现):1、经济:奴隶制经济产生、发展并走向繁荣(1)农业: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农业经济在奴隶社会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很大发展,实行井田制。商周时“五谷”都已经种植;耒耜耕作,石器为主,金石并用;懂得施肥;大禹治水,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2)手工业: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代养蚕缫丝,出现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西周纺织业有了很大发展;商朝发明原始瓷器。(3)商业: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商
4、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西周时商业活动频繁,货币需求数量增加,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2、政治:形成了以王权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内容: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宗法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积极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强调家族血脉相连、认祖归宗,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表现:强调家庭本位,长幼有序,在家长制压力下抹杀年轻人的个性;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的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力受到约束,有悖于现代社会的平等与法治意识。,(2)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3、文
5、化: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商代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历法夏小正;礼乐制度(周代统治阶级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早期绘画;舞蹈。,三、重点突破(一)西周的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3、对象:同姓王族(主体,如鲁、燕)、异姓功臣(姜尙,齐)、先代贵族(微子,宋)。,4、内容: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6、5、影响(1)积极方面: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2)消极方面:分封制也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强盛起来的诸侯国逐渐吞并其他弱小的诸侯国,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周天子的威严丧尽。,(二)西周的宗法制 1、概念和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 2、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3、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4、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大宗”和“小宗”既是一种家族等级关系又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5、作用:(1)凝聚宗族;
7、(2)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此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4)对中国现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积极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强调家族血脉相连、认祖归宗,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表现:强调家庭本位,长幼有序,在家长制压力下抹杀年轻人的个性;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的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力受到约束,有悖于现代社会的平等与法治意识。,(三)分封制、宗法制与周礼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保证分封制的实施,以血缘、姻亲为纽带与分封制紧紧糅合在一起;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
8、制度方面的体现。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它能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周礼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现在很多人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只有生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任人唯亲的思想也与宗法制有关系;现在我们仍要遵循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等也跟宗法制的影响有关。),(四)分封制和井田制及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锄耕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
9、周走向强盛。,例题、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以王位世袭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B以禅让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C以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D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解析】: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是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里,分封制是表。【答案】:D,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一、朝代更替: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起于平王,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二、阶段特征:(一)总体特征: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二)具体
10、表现:,1、经济:(1)农业:以“重农抑商”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经济开始确立。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形成,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原因和过程);水利工程的兴修:都江堰、郑国渠和西门豹渠。小农经济产生(含义、原因、特点、影响)(2)手工业:冶铸业有划时代的发展:冶铜和冶铁,铁器大量出土(块炼铁、生铁、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陶瓷业:原始青瓷等,(3)商业: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战国时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4)经济政策:商鞅变法明确了重农抑商原则(含义、原因、目的、表
11、现、特点和影响),2、政治:(1)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夫出);(2)诸侯争霸,大国兼并战争加快了统一的步伐;(3)各诸侯国的变法:,A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表现: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实质:奴隶主贵族富国强兵的改革。影响: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B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表现: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和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影响: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一百多年,封建制度得以确立,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3、文化:(1)科技成就突出:战国时的指南仪
12、器“司南”;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古代的科技思想(孔子、荀子和老子的科学思想及认识)(进步性和局限性);成就主要产生于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医学和天文历算之学等);(2)思想: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从经济、政治、文化角度结合前面内容分析其原因);(3)文学艺术百花争艳。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浪漫主义的源,头离骚(楚辞体);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诸子散文。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盛行帛画、壁画。4、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含义、途径和影响),重点突破:一、百家争鸣 一)、
13、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1)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2、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
14、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三)、诸子百家:(学派及主张)(一)早期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孔子:(创立者)(1)生平(2)思想主张和主要活动:,1)政治上: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上: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被后世称为“圣人”。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对后世有极其深远地影响。而他死后
15、,言论被编为论语。(4)基本文献:他撰写的鲁国史书春秋与其他五部书诗书礼乐易并称“六经”。,2、孟子:(发展者)(亚圣)(1)时代:战国(2)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性本善(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论述人性论的思想家)。(3)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3、荀子(总结者)(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号召人们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还对“,(2)影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
16、早期儒学内容;代表了新型地主阶级的利益,体现了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礼”进行深入的讨论,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主张性本恶。,(二)道家学说 1、代表人物及著作(1)老子:老子。也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2)庄子:庄子。庄周,又称庄子,战国时思想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2、基本特征:(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2)以因循自然地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17、3、基本主张(1)老子的思想,哲学思想:“道”是为世界的根本,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辨证法思想:提出“反者道之动”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可以互相转化,转化是无条件的);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理想社会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原因)(2)庄子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的最高原理,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的思想;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三)法家思想 1、代表人物: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前期)和韩非子(后期)2、产生的社会根源: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
18、和文化都发生了新的根本性的变化。3、主要特点:奖励耕战和严刑峻法。4、政治实践:(1)李悝变法的内容:四点,李悝是战国时期法家的创始人。(2)商鞅变法的内容:六点,4,推行食有劳而禄有功,1,尽地力之教,2推行“平籴法”;3颁布法经;(第一部封建法典),5、理论构建:(1)法家学派:在变法的政治实践中,战国法家逐步形成了重“法”(健全法制)、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2)韩非的思想主张: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厉行赏罚(以法治国),奖励耕战。(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
19、争的需要)历史观: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哲学上: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提出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及知识的真伪(认识论)。,6、历史作用:(1)有利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2)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理论基础。7、历史归宿:汉代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四)墨家的主张 1、代表人物:墨子。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后该思想遭到冷遇不受重视了。2、基本特征: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复习 中国 古代史 第一 单元 先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28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