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概论-第二章.ppt
《资本市场概论-第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市场概论-第二章.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技术经济系李北伟,第二章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第一节 概述及功能第二节 发展历程第三节 金融危机下国际资本市场竞争出现新的格局第四节 各国(地区)采取的竞争对策第五节 国际资本市场发展趋势展望,2,章节大纲,第一节 概述及功能,国际资本市场是指国际金融市场中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种资金交易活动所形成的市场。主要是用于筹措和运用国内、国际资金,以满足本国的生产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国际债券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国际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三部分组成。国际资本市场的中长期资金供应者大多数为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保险公司。资本市场根据证券发行交易性质可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即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3,国
2、际资本市场有以下主要功能:首先,提供了一种机制,使资本能迅速有效地从资本盈余单位向资本不足单位转移,此时资本市场承担了一级市场功能,只有一级市场才能通过发行和增发新的证券,为资金需求者提供新的资金来源。第二,为已发行证券提供充分流动性的二级市场,二级市场保证一级市场更有效地运行,二级市场上投资人可以通过不断调整其资产组合来降低风险,获取最大收益,并且随时使证券变现;同时发行人也可以迅速并持续的从社会上募集到其扩张所需的资金。,4,第三,能够更广泛的吸引国外资本或国际资本,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及跨空间调配速度。第四,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吸收资本,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运作效率。第五,能够通过发行国际证券
3、的形式或创造新的金融工具,规避风险,逃避各国的金融、外汇管制及税收问题。,5,一、20世纪初 自20世纪初期起到20世纪50年代,国际资本市场开始在资本的国际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活动表现出如下特征:(一)国际资本市场推动国际资本由欧洲涌入美、澳等当时的新兴市场国家 1870年1914年:古典金本位盛行,国际资本保持高度流动性,并大量由欧洲涌入美国和澳洲等地区。1914年前后:英国的年平均资本流出量占GDP的5%到9%,法国的资本流动占GDP的2%,德国为3%左右。而在资本输入国中,澳大利亚的资本流入占其GDP的9.5%,加拿大的资本流入占其GDP的6%。,6,第二节 发展历程,(二)公共机构
4、是国际资本市场活动的主体。当时的国际资本市场活动主要表现为:借款国家政府和部门大量向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资本市场发行固定利息债券;美国的债权人在国外建立子公司,通过持有过半数的股权(或独家经营)对其进行控制等。(三)国际资本市场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尤其是国际债券的利率随时间及国别的变化而出现大幅度调整。,7,(四)资本流动因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宏观经济状况变化及突发性政治经济事件而初现上升和下降的大起大落。19291933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萧条,导致普遍的债务违约,严重打击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活动。30年代,在货币贬值预期普遍存在和战争及政治迫害等因素的影响下,资本运动大部分采取了短期资金外逃的形
5、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8,二、“欧洲美元”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范围的私人银行贷款和证券投资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资本无法突破地域限制,更多地表现为在货币发行国境外的流动,市场交易行为也大多发生在“国外”,即“欧洲美元交易”。该时期国际资本市场活动的特征是:,9,(一)国际资本市场活动停留在“欧洲市场及欧洲货币”的范畴 布雷顿森林体系构筑了二十世纪后半期国际金融秩序基础,同时,其核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协定明确了该体系下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规范。实施初期,各国普遍对资本流动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严格控制下的资本绕开管制在货币发行国境外流动,形成了欧洲资本市场的雏形
6、。欧洲资本市场既是银行间市场,又是政府筹措资金的市场,同时还为大公司提供借贷服务,商业银行是该市场的核心。欧洲资本市场资金来源广泛,数额庞大,以多种兑换货币计值,商业银行经营自由,贷款灵活简便,资金安排迅速。,10,(二)资本流动形式集中表现为官方援助和直接投资。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资本流动的主流是大规模的国际援助,以及逐渐复兴的直接投资。二战后欧洲重建计划引起了庞大的官方资本流动。美国政府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的第四援助计划导致美元大量流入欧洲。从1945年7月1日到1955年6月30日,美国在“马歇尔计划”下向联邦德国提供贷款38.7亿美元;1945年12月,美国与英国签署财政协
7、定,美国向英国提供37.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11,(三)美国在主导官方资本流动的同时,也成为私人资本流动的主体。根据OECD的国际资本市场统计,1951年,国际债券的发行总额为9.954亿美元,其中在美国市场发行了9.226亿美元,占国际债券发行总额的92.69%,整个50年代,美国为国际债券发行提供了71.601亿美元的资金来源,占当时融资总额的78.21%。进入60年代后,美国商业银行纷纷扩大国际业务,在国外尤其是欧洲开设分行,这些银行利用其持有的巨额资金,积极发展信贷业务,为欧洲货币市场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12,三、“石油危机”时期 1973年,随着汇率制度由固定向浮动的转变,美国和
8、其它一些国家逐渐解除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控制,国际资本流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该时期对资本流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及石油美元的产生。,13,(一)石油危机与石油美元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自70年代起开始取代煤炭,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石油的生产和消费极不平衡,美国、欧洲和日本所生产的石油不到全球总产量的20%,其石油消费量却占全球总消费量的70%,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石油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表现。中东国家是主要的石油生产国,1960年9月,第三世界石油生产国建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致力于改变长期形成的油价过低的不合理
9、局面。70年代起,OPEC成员国通过参股和收归国有等措施,逐步掌握了自己的石油资源。,14,70年代初美元汇率下调,西方工业国的制成品价格相应上涨,由于石油贸易以美元计价结算,石油出口收入跟随美元汇率持续下降,石油生产国蒙受重大损失。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后,OPEC成员国一方面加快石油生产国有化进程,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石油价格从此前的每桶3.01美元提高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1979年1月,OPEC再度提高油价,把每桶原油定价调整为14.327美元,到1981年10月,国际市场油价上升到每桶34美元。,15,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严重
10、依赖石油进口的经济体遭受了严重的外部冲击,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灵活调整为这些经济体吸收这种外部冲击提供了可能。随着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OPEC成员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巨额顺差,1974年达651.7亿美元,1980年达928.4亿美元,1973年到1981年顺差累计达3360.7亿美元。这就是所谓的石油盈余资金,由于石油盈余资金大部分以美元表示,所以又称石油美元。,16,(二)石油危机时期全球资本流动的特征 1、石油美元的积累及流动推动了欧洲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在OPEC成员国可供运用的资金中,约有三分之一投放在欧洲货币市场,大部分采取欧洲美元存款的形式。在1981年欧洲货币贷款
11、总额900亿美元中,阿拉伯银行占了26.5%。所以,欧洲资本市场在提供渠道促使石油美元回流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17,2、石油美元的流动掀起了私人商业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的高潮,也为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第一次石油危机后,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长期巨额经常项目赤字,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资金需求快速上升。OPEC成员国组织为获得发达国家比较安全的资产,把大部分石油美元贷给发达国家的私人商业银行。70到8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停滞,名义利率停留在低水平,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利率为负值,私人商业银行便增加对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获取更高的利息收入。,18,石油危
12、机期间,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活动显著增加,尤其是非OECD国家的筹资额成倍上升。1982年后,OPEC成员国开始出现经常项目逆差,石油美元的累计过程被迫中断,这样,发达国家私人商业银行向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无以为继,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贷款的条件急剧恶化。,19,四、“债务危机”时期 进入80年代,由于多数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沦为债务沉重的借款国,面临着债务还本付息的困难,资本流动开始显示出收缩迹象。从1973年到1982年,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债务总额从1031亿美元增加到8420亿美元,每年增加18.8%,其中,政府贷款的年增长率为14.5%,私人贷款的年增长率为19.4%,私
13、人信贷在贷款总额中的比例达60%到75%。在居高不下的外债总额中,短期信贷高速增长,国际债务期限明显缩短,浮动利率债务比例大幅度上升,到1980年已经超过全部外债的40%。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外债偿付压力不断上升,从1973年到1982年,还本付息额由179亿美元增加到932亿美元,还本付息额占出口收入的比重由15.9%提高到23.9%,其中利息支付额占出口收入的比重由6.1%增加到13.2%。,20,在非产油发展中国家过度借贷、结构失衡的同时,自80年代起,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了该类国家偿债危机的爆发。1980年,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发达国家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增
14、长率开始下降,到1982年出现了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急剧恶化,进口需求大幅度下降,出口收入快速下滑,经常项目逆差上升,外债还本付息能力降低。,21,在西方国家经济持续衰退的同时,美国里根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出现了高利率、高汇率、高通货膨胀率“三高”现象。由于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的外债以美元计价的比例很高,美元汇率的上扬直接加重了该类国家实际的债务清偿即流向债权国的本金和利息的负担。,22,由于美国利率居高不下,其它发达国家也相继随之提高利率。七个西方主要工业国短期资金的平均名义利率从1979年的9.2%上升到1982年的12.9%,长期资金的平均名义利率从1979年的9.3%上升到
15、1982年的12.4%。由于发展中国家浮动利率外债超过外债总额的40%,利率的上升导致偿债压力的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算,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非石油出口国将多付40亿美元的利息,以此推算,巴西和墨西哥将为此多支付7.5亿美元的利息,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将多支付近200亿美元的利息。因此,1979年后,许多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借的新债主要用于支付利息。,23,在内外双重压力的作用下:1981年3月,外债总额为260亿美元的波兰政府无力偿付数额为25亿美元的到期债务本息,拉开了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债务清偿危机的序幕。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全部外汇储备基本耗尽,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本息。19
16、82年9月,第三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巴西宣布急需175亿美元的新贷款来解决清偿困难。1982年12月,阿根廷提出与西方债权者进行重新安排债务的谈判。,24,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这场债务危机:在拉美,除哥伦比亚和巴拉圭外,其他债务国均相继要求延长偿还债务期限,在非洲,苏丹、摩洛哥、多哥、中非共和国、马达加斯加、扎伊尔、赞比亚等10国陷入债务危机的深渊,在亚洲,印尼和菲律宾也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解决债务支付问题。债务危机爆发后,债务国政府、债权国政府、债权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渐遏止了危机的蔓延。但是,这场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5,该时期国际资本市场活动特征
17、表现为:(一)资本流动规模扩张极不稳定 80年代初期,资本跨国流动的总量由年融资近2000亿美元下降到1500亿美元左右,累计下降幅度超过20%。1984年后,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总额又出现大幅度上升,三年间累计升幅超过70%,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性。,26,(二)发达国家间的国际资本流动受债务危机的影响程度轻微,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 在1982和1983两年,OECD国家的资本流入分别下降了14%和11%,下降程度略高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平均水平。但是,1984年后,OECD国家的融资规模快速上升,资本流入数量超过了债务危机前的总水平。,27,(三)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进入长收缩期 非OECD国家的
18、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在1981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19亿美元后,进入长达6年的下跌期,年度融资总额一度下降到211亿美元,比1981年下跌近50%。一直到1993年,非OECD国家的资本流入才超过1981年的水平,达653.42亿美元。在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收缩期长达10年,这刚好是拉丁美洲国家“失落的十年”。,28,五、全球化阶段 1988以后,资本流动的规模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进入一个新的全球化的发展阶段。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总额,由1988年的3694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8322亿美元,增长了一倍以上,到1998年,以国际债券发行、银团贷款和其它债务工具为主
19、要内容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额达12247亿美元,比两年前增长了近50%。,29,30,表2-1国际资本市场活动(19881995)(单位:百万美元),数据来源:OECD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Statistics19501995,80到90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市场活动最显著的特征是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具体表现为:(一)资本跨国界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幅度上升。在资本流动总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资本跨国流动与其经济规模的相对比例显著提高,国际清算银行依据国际收支统计资料计算的证券跨境交易资料显示,1975年到1998年间,西方国家各类证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总
20、额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国由4%上升到230%,德国由5%上升到334%,意大利由1%上升到640%,日本由2%上升到91%,其中,增长最快的时期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31,(二)资本流动的速度快速上升,资本流动性达到很高水平。在资本流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技术的日新月异,金融创新的大量使用,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对全球外汇市场的名义日交易金额的调查,到1998年4月,该交易额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比上次统计的1995年增长近50%,三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4%,大大超过1992到1995年的9%。显然,外汇市场的
21、交易规模的扩大在不断加速。,32,(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以更有利的条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在本阶段,新兴市场国家再度成为资本流动的重要目标,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条件显著改善,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活动融通资金的国家越来越多,各类资本市场进入的障碍和藩篱纷纷消除。,33,(四)国际资本市场的价格呈现趋同趋势,利率的波动具有明显的联动性 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趋于一致,不同国家的利率差距缩小。过去20年间,主要工业国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差距不断缩小,进入90年代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央行基准利率一度收敛于6%的水平,尽管此后又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但总体升降趋势基本同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本市场 概论 第二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27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