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ppt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语六则,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生平,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
2、,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51岁时在鲁国升为大司寇,因与掌权者有矛盾,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孔子的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提倡德治和教化
3、。晚年致力于教 育,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庙,孔夫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位于曲阜城中央。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阳等地都有孔庙。,孔庙祭祀活动,孔庙的祭孔活动自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将孔子故宅立为庙,以后待续了2000多年,直至当代,在海内外仍有祭孔活动在孔庙进行。历朝历代的地方统治者,在各种类型的孔庙中开展形式规模各异的祭孔活动这种祭孔活动,最后形成固定的礼制。,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
4、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的学术经典。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知识。,关于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最基本、最可靠的资料。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后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官定必读书。论语中有不少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逐渐成为格言或成语,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如:小不忍则乱大谋 朽木不可雕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明确字词音义,自学课文,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三题,完成表格。,yn,di,l,cng,wng,
5、ho,yu,怨恨,心里不满,危险,喜爱,愉快,快乐,采纳,听从,通“又”,再加上,人不知而不愠,迷惑不解,现写做“惘”,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吾十又五而志于学,学而不思则罔,理解课文内容(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时常,温习,知道 了解,但,却,表转接,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怨恨,心里不满,译文: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有什么不满,不也是君子吗?”,先生说,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语文版 年级 上册 21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25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