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史-叙事心理学.ppt
《西方心理学史-叙事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心理学史-叙事心理学.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方心理学史,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吕小康,叙事心理学,社会科学的叙事转向“到1970年代中期,社会科学的解释学意味更浓了:意义(meaning)成为关注的焦点世界是怎样得到理解的,意义以何种符码(code)得以规范,在何种意义上文化本身可以视为是参与者自由阅读的文本。”(Bruner,1986:8),人们理解自身经验的方式对他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故事则有助于他们赋予构成其生活的各种离散事件以连贯的意义。“我们主要以叙事(故事、口实、神话、做或不做的种种理由等)的方式组织我们的经验和对人类事件的回忆。”(Bruner,1991:4)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人们建构个人叙事的方式。,代表人物,
2、萨宾(Theodore Sarbin,19112005)在芝加哥治疗精神病人的过程中,他发现虽然同是精神分裂症,但每一个病人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在理解这些大相径庭的故事时,自己受过的心理学专业训练似乎根本派不上用场。病人的故事中没有“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等量化研究中常使用的术语。对此他感慨道,“我感到无法接受,这么多各不相同的故事怎么能被贴上同一个标签(Sarbin,1998:17)。”,角色:人格与社会的桥梁,1948年起,萨宾应邀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临床心理学,并发表多篇有关角色扮演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大多采用实证方法,试图寻找角色扮演能力与人格特质之间的联系。角色
3、是人格与社会的桥梁,每个人的行为都必须与特定的社会角色期望相符;角色对行为的影响甚至比个体自身的态度更大。,1957年,萨宾与戈夫曼(E.Goffman,1922-1982)相识。在他的影响下,萨宾将许多新的内容融入“角色”概念,并用它来解释异常心理,认为异常心理是因为个体使用了不恰当的角色观念,以解决内心冲突。,根隐喻,作为心理学根隐喻的叙事(The Narrative As a Root Metaphor For Psychology)(Sarbin,1983)。根隐喻(Root Metaphor)所有纯哲学的假设都源自根隐喻,即人们理解自然世界和人为世界的基本构架。人们在对事物进行观察、
4、分类、理解和解释时,都在使用根隐喻。创造和使用根隐喻的过程是隐喻制造的特殊过程之一:当人们面对无法应用原有范畴和分类加以归纳的新鲜经验时,就会从已有经验出发寻找新事物的某些共同点并作为类比基础;这种“部分相似”用语言表述出来,就成为一个隐喻,而新鲜经验也由此得到表达(Pepper,1942)。,人类行为的故事特征,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人类思考、知觉、想象以及进行道德抉择都是依据叙事的结构。”(Sarbin,1986:8),他主张用叙事范式代替传统的实证范式。该书的出版也标志着叙事心理学的诞生。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的是充满了“意义”和故事,而不是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故事是交流意义的工具。
5、因此,人类行为有着“故事特性”,即人类喜欢通过建构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来处理经验。同时,人不仅依赖故事而生,并且天然是故事的组织者。,叙事原则,人们在解释自己或他人时,受叙事的情节所指引。不管是正式的传记、自传,还是心理治疗、自我袒露、或消遣,我们往往不限于列举出一连串事件,而是做得更多,把事件组织成故事。这一倾向就是所谓叙事原则。叙事原则指引着人们行为的实施,在叙事过程中,叙述者能体验到连续感,从而感受、领悟、创造、反思生活意义。现代心理治疗者借鉴了萨宾对于故事的诠释,认为如果故事带来的连续感遭到破坏,人们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叙事的内涵,表现形态狭义的叙事是口述性质的,体现为故事、神话、寓言
6、、传说、访谈等,而广义的叙事可以包括诗歌、小说、日记、自传、书信、音乐、戏剧等文字或非文字体裁。作为一种资料或经验的呈现方式,它展现给人们的不是一堆概念的躯壳,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生命气息的人类心理世界本身。叙事范式叙事并不只被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表达形式和体裁,更被认为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研究方法,具有组织人类经验、赋予现实意义的重要功能。,作为思维模式的叙事,人类组织经验、建构现实的两种方式(Bruner,1986:11-43)范式模式(paradigmatic mode),或逻辑科学思维(logico-scientific mode);叙事模式(narrative mode)。,范式思维,即科
7、学主义的思维观,认为人类依靠严谨的理性分析、逻辑证明和实证观察来探索世界,人们像科学家一样构想规则和理论以解释世界,关注的是普遍性而不是特殊性,并寻找客观数据来验证其论断。其描述语言也追求逻辑一致、排除矛盾。世界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被这种思维排除在外,人们获得的是对某一现象唯一的、形式化的理论解释;虽然对同一现象可能存在不同解释,但最终的标准解释(即真理)却有且只有一个。,叙事模式,叙事模式处理的却是人类行为的意图,它植根于特殊的经验和情境进行思考,体现为故事、戏剧、传说等。它追求不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一级一级地不断抽象,而是对日常生活的顿悟。对同一现象的某一叙事不排斥其他方式的叙事,它是开放的
8、而不是封闭的,依具体的人与情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意义。在叙事过程中,人们建构生活其中的心理与文化事实。,范式思维与叙事思维的不同,经验逻辑思维模式会抹除个人经验特别的地方,以进行具体建构、实践分类、建立分离制度和诊断制度;叙事模式却重视特殊的生活经验,因为只有经验才能将生活片段组合产生意义。时间逻辑思维模式关注的是从本质衍生的一般法则,因此时间被束之高阁,甚至时间被认为是必须被严格控制掉的无关变量;在叙事思维模式里,时间是关键性的一环,在各种叙事的形式里,时间不仅是情节的主线,并且为治疗师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环境资料。,语言逻辑思维模式对语言的要求是单调的、苍白的,它完全依靠语言的直叙语态来降低复杂
9、和不确定性,从而为量化描述铺平道路;叙事模式则完全依靠假设语态和对话。立场逻辑思维模式呈现的个人是被动的,这里的个人包括求助者、治疗师和一切有关联的人或观察者叙事模式则把人当作自己世界的主角。,两种思维模式虽然互不相同,且不能相互转换,但可以和平共处的(live side by side,Bruner,1986:43),不可以厚此薄彼。“我们可以与这两个世界严格的定义明确的实证世界,朦胧的富于挑战性的叙事世界和平共处。实际上,正是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我们的生活变得狭隘。”(布鲁纳,2006:84),作为研究方法的叙事,任何一种运用或分析叙事资料的研究都可以看成是叙事研究。从研究目
10、的上看,叙事研究者不是寻求简单的因果关系,他们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研究对象的可能相互冲突的多面性和复杂交织的联系。它所强调的不是形式、规律,而是事情本身对个体的生活意义从研究结果上看,研究者获通过故事、口述、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书信和文献分析,逼近经验和实践本身,因此研究结果是以大量平铺直述且详尽的资料呈现,篇幅往往较长。,叙事研究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量的研究所谓的“客观现实”的“真实性”本身,而是被研究者所看到的真实。因此,叙事研究对其研究者有近乎挑剔的要求,因为研究者看事物的角度和方式对理解叙事真实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叙事研究主张研究者要悬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理论概念,强调以开放的心
11、态面对经验事实,通过本质直观,让事物显现其自身的结构。叙事研究应描述丰富的现象,让“事实”自己说话,让新的意义得以涌现,以翔实的细节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这就要求研究者在收集和资料时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线,研究者必须放下自己的身份,走入主人公的生活世界。,人生故事,人生故事融合了重构的过去、感知的现在和期望的将来的一种内化的、发展的自我叙事,它是一种心理社会构念。故事的文化性尽管故事是由创作人来建构,但故事在文化中仍具有本质意义,故事的建构也与文化交互作用。故事的虚构性与真实性人生故事以个体经历的事实为基础,然而作为一种将个人一生建构成有意义的连续的叙事,人生故事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叙事却超越
12、了这些事实。它不是纯粹的事实,也并不是纯粹的想象,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人生故事的结构和内容,语调(narrative tone)人生故事通常所表现的一种贯穿始终的情绪语气和态度,可以从极度的悲观到极度的乐观。意象(imagery)叙事个体用以刻画人物和情节特征的隐喻、象征和图片。人生故事展现出一种特有的意象模式,自我所选择的特定意象体现了个体独特的个人经历;因此个体所偏爱的隐喻和象征能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其自我认同。,主题(theme)叙事中人物追求的有目标指向的结果,体现了人类的动机,以及长期以来人们努力追求和逃避的东西。意识形态背景(ideological setting)叙事者在故事中表现出
13、来的自身的宗教、政治、道德信仰和价值观,其中还包括个体对这些信仰和价值观形成过程的解释。意识形态背景是人们建构其人生故事的基础,也是个体评判自己和他人生活的依据。,核心情节(nuclear episodes)人生故事当中给读者留下突出印象的特殊场景,包括人生故事的开始、高潮、低谷、转折点和结局。考察核心情节所关注的并非过去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对这些关键事件的记忆在今天整个人生叙事中代表了什么。潜意识意象(imagoes)是持续出现于人生故事特定维度上的不同面目的故事主角,在一个人生故事中,主角就是故事的讲述人。但这个主角可能以多种面貌出现,每个人物又将这许多多不同特征、角色和经验整合起来。人生
14、当中的主要冲突和动力将会以冲突和互动的潜意识意象表现出来,就好像任何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一样,通过他们自身的行动或彼此的互动推动剧情的发展。潜意识意象一定程度上还受到文化的影响,反映了既定文化所向往的价值观,并将道德、政治、宗教和美学的价值观人格化,代表了个体所崇尚的一切真实和正确的东西。,结局(ending)或生成脚本(generativity script)故事有开始,有中间过程,也应该有结局。作为人生故事的一部分,生成脚本涉及成人如何生成、创造、培育和发展一个积极的自我遗产,并将之呈现给下一代。虽然一个生成脚本为人生故事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结局,但同时也标志着新的开始,它将客体我延伸到下一代人
15、身上,超越了单一生命所受的时空限制。,人生故事的作用,人生故事的首要功能在于整合自我。通过将分离的经验整合到一个更加宽广的叙事框架里,自我形成过程(selfing process)才能够从看似杂乱无章的人生中找到一种认同。而对于自我的整合叙述就是主体我给出的这样一个连续、可信的故事。人生故事只是一种暂时的整合,也不是所有的人生故事都可以将人格的一切或整个人生加以整合。面对如此复杂的、有情境的、处于多重交互影响下的自我整体,故事的整合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生故事是个体对自我的叙述,是人们对自身生活的一种理解。对那些聆听者来说,这些人生故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反思自己的人生和生活世界。对于下一代而言
16、,分享长辈的人生故事也是一种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人生故事的类型,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故事,每个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故事。四种基本的故事类型喜剧、浪漫剧、悲剧和讽刺剧,人生故事的评价标准,连贯性人生故事的连贯性是指特定的故事的不同角色动机、行为、不同事件等在其相互关系上有意义的程度。一个缺乏连贯性的故事通常都会让听者感到困惑,无法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开放性一个好的人生故事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具有对于改变的开放性和模糊状况的容忍性,能够改变、成长和发展。可信性一个好的、成熟的、适应的人生故事无法容忍对事实的重大歪曲。,区分性好的人生故事还需具有较高的区
17、分性,即丰富的性格描述、情节和主题。当人们逐渐成熟并获得新经验时,其人生故事会更加丰富、深刻和复杂,呈现出的侧面也会越来越多。协调性在个体人生故事区分性不断提高的同时,个体又开始寻求故事中矛盾力量的协调以及多重自我的和谐。好的人生故事提供了叙事的解决方式来确保自我的和谐与整合。生成的整合生成的整合意味着故事创造者有着对于人生统一性和目的性的追求,能够承担工作和家庭的角色,有能力去抚育和指导他们的下一代,并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叙事心理学的应用:叙事疗法,代表人物澳大利亚:怀特(Michael White,19482008)。新西兰:艾普斯顿(David Epston)杜维奇中
18、心(Dulwich Centre),阿德莱德市,澳大利亚,哥伦比亚,波哥大,艾普斯顿:“你是不是在他6年前来波哥大讲学的时候见过他?”女生:“没有。”艾普斯顿:“那你曾经读过他的书?”女生:“没有。”艾普斯顿:“你是不是在培训时正在研究他或者以前曾经研究过他?”女生:“没有。”艾普斯顿:“那你是怎么知道他的?”女生:“从您讲的关于他的故事里。”,叙事疗法的核心思维:外化问题,外化问题(externalizing problems)个人或家庭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才是问题当人们开始接受治疗时,他们往往带着“自己怎么就成了问题”的想法,或是严阵以待,准备找出造成问题的罪魁祸首。他们停滞在自己的失败或无
19、力解决问题的状态上,又不时回忆起过去的类似负面经验和自己的弱点,这更使得他们感到失望和无助,对未来丧失信心,同时变本加厉地追寻问题的根源。但是,如果他们继续从个人和家庭内部寻找原因,则无异于与虎谋皮,正中“问题故事”的下怀因为那样只会加深这一不良叙事的影响。,例:外出不归的女儿与严厉苛责的母亲女儿不是问题,“反叛”才是问题;母亲不是问题,“过分敏感”才是。母亲和女儿完全可以联合在一起共同反击“反叛”和“过分敏感”的入侵,而不是各自为战。一旦母女连心、共御外敌,则问题自将迎刃而解。,“步步皆问”的治疗过程,问题有助于治疗师明确意图、激发创意,为来访者及其家庭提供更多的反思和选择。“陈述说明议题、
20、立场和观点,而提问则引出议题、立场和观点,问题呼唤答案,而陈述则直接提供答案。”(Tomm,1988:2)叙事会谈是以治疗师和来访者及其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替问答进行,而不是通过治疗师自己的陈述、诠释或结论推动,外化问题,询问问题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负罪感如何影响了你?”“它还有什么其他的影响?”“负罪感告诉了你什么?”“那么,是嫉妒控制了你。它是怎么做到的?”“当坏脾气使彼得大喊大叫的时候,你认为你的反应是在给坏脾气添油加醋呢,还是在息事宁人?”“自我怀疑用了什么诡计使得你不敢冒任何风险的?”。,外化思维的训练方法:角色扮演,让一组受训者轮流扮演“问题”比如自我憎恨,同时其他人扮演辅导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心理学史 叙事 心理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22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