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第05讲苏格拉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智慧第05讲苏格拉底.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方哲学智慧Wisdom in Western Philosophy,第五讲:苏格拉底 Socrates(469 B.C.399 B.C.),苏格拉底生平,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父亲是位雕刻匠,母亲是位产婆,这大概是苏格拉底将自己探讨问题的方法称之为“助产术”的原因之一。苏格拉底的家境原来不错,受过很好的教育。但后来他既不像智者那样收学费致富,又无暇顾及生财之道,因此,“生活潦倒”,“终生穷窘”。苏格拉底生于伯里克利的盛世,公元前449年,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获胜而告终。这些壮丽的成就,以及希腊动人的悲剧、优美的雕像以及辉煌的壁画都使当时年轻的苏格拉底心醉神怡。,Socrates(469 BC3
2、99 BC),当时的雅典号称“全希腊的学校”,少年的苏格拉底在这样的氛围中接受了很好的教育。青壮年时期的苏格拉底和当时学者名流多有交往。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雅典经历了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当时的霸主和智者主张强权政治、弱肉强食就是正义、公道。苏格拉底则通过“正义”问题辩驳,批判当时强权政治的哲学。由于战争和内部的政治内斗,天下大乱,希腊人的传统道德“以惊人的速度崩析堕落”。苏格拉底一生都致力于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试图力挽狂澜。关于苏格拉底的史料主要有四类:柏拉图早期和部分中期对话篇,苏格拉底的亲近弟子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的回忆录,亚里斯多德的有关论述和拉尔修(约公元200年250年)的著名哲
3、学家的生平和学说。,一、哲学活动与人格,1、追求真理申辩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据位于德尔斐的神庙的神谕所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苏格拉底本人觉得自己没有如此之智慧。他访问了一些据称是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如政治家、诗人、工匠等。苏格拉底发现,这些人都声称他们知道他们实际上并不知道的东西,他们声称具有他们实际上并不具有的知识。因此,在这一点上,他比他们更有智慧(更有知识),即他知道他不知道,而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不知道。结果可想而知,苏格拉底惹恼了他们。,2、言行一致苏格拉底相信灵魂不死。他也相信只有灵魂中的理智才能真正认识真理。柏拉图的克里托篇(Crito)记载了苏格拉底被处死前一天所发生的故
4、事。在苏格拉底接受审判的前一天,一年一度由城邦派遣的朝圣大船出发了,按照习俗,在这艘船返回之前不能处死犯人。苏格拉底的朋友利用这段时间积极营救他。克里托得知朝圣大船就要返回,于是他收买了狱卒,让苏格拉底逃生。苏格拉底谢绝了克里托的好意。,逃跑是否是正义行为的争论,克里托劝说的理由:逃跑容易,不危及他人;不应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不逃等于抛弃他的孩子,陷朋友于不义(使朋友背负懦夫之名;重财轻友之名);舆论(公众看法)认为苏格拉底应当逃。苏格拉底拒绝逃跑的理由:一个人不应当以恶报恶(以恶报恶是不义的);违反与城邦的协议(指法律)是不义的行为;一个人应当服从上级(superiors);一个人应当做
5、正义的事情,而不是不义的事情;因此,他不能逃。,苏格拉底:“我亲爱的朋友克里托,我向你保证,我仿佛真的听到这些话,法律的论证声在我心中嘹亮地回响,使我一点儿也听不到其他声音。不过,如果你认为自己还有什么高见,那么就请说出来。”克里托:“不,苏格拉底,我无话可说。”苏格拉底说:“那么,克里托,让我们顺其自然吧,因为神已经指明了道路。”,斐多篇(Phaedo)描写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情况。临死之前的主题是灵魂不死。苏格拉底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态度表明他言行一致。,3、品德高尚他热爱母邦,勇敢善战。他试图重建雅典的伦理道德价值,改善人们的灵魂,以求克服社会危机。他敢同“既得利益者”斗争,他引用赫西奥徳的
6、诗句:“做工不是耻辱,闲懒才是耻辱”,批评当时游手好闲、依赖雅典帝国殷厚收入生活的自由民。他心地善良。她的第二位妻子克珊西普据说平日饶舌撒泼,常成为苏格拉底圈子中的笑谈。但苏格拉底却能同她和善相处,感情真挚。结果,当苏格拉底被处死时,她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哀伤万分。朋友曾问他如何能够和“最惹人烦恼的女人”相处,苏格拉底回答:正如驯马师必须驯服最烈性的马,而不是易训的马一样,他自己的抱负是要能对付各种各样的人。如果他能说服他的妻子,就没有人不能培训了。,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道德伦理思想探索,践行和传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即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这个说法非常可疑。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可以表达
7、为三个命题:1、“美德即智慧”;2、“智慧最高贵”;3、“有了善恶的知识必然行善,无人自愿作恶”。我们重点讨论第三个命题:为何无人自愿作恶。,二、为何无人自愿作恶?,人们是否会自愿作恶的问题被称为“不能自制的问题”(the problem of akrasia)。不能自制的希腊文原文为 akrasia,英文中常有两种译法:incontinence(不能自制)和 weakness of will(意志软弱)。不能自制的问题:违反行动者最佳判断的行为是否可能?苏格拉底的回答非常明确:不能自制的行为是不可能的。他认为“无人自愿作恶,作恶皆因无知”。,不能自制的反义词是“自制”,其希腊文为 enkra
8、teia,英语中常将其译为“self-control”,“continence”,“strength of will”等。“自制”和“节制”(sophronsyne;英译:temperance)不同,它主要指行动者在面对相反的诱惑时依然能够按照自己的最佳判断行事的能力或意志力,其反义词或对立面是指的“不能自制”(akrasia)或意志软弱,而不是自我放纵或感觉迟钝。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自制的人是一个在绝大多数人都会屈服的诱惑面前能够抵制这些诱惑而主宰自己的人,而一个缺乏自制的人则是一个在绝大多数人都能抵制的诱惑面前屈服的人。,公众看法:“许多人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但却不愿意按照它去行事。做好事的
9、大门对他们敞开着,但他们却去做其他的事。”苏格拉底反驳这一看法,他认为无人自愿作恶。也就是说,对一个明智的人来说,违反自己最佳判断行事(即不能自制的行为)是不可能的。苏格拉底说道:“我本人确信无疑,没有一个明智的人会相信有人会有意犯罪,或有意作恶或做卑鄙的事情。他们非常明白,一切罪恶或卑鄙的行为都是不自愿地犯下的。”,1、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乃人之本性,苏格拉底从普通大众或多数人(亦即主张不能自制是可能的人)也能接受的前提出发,开始了他的论证(见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乃人之本性(快乐主义命题)。汪子嵩等人在他们所著的希腊哲学史中认为苏格拉底本人其实是反对这一前提的。依据是:苏
10、格拉底和普罗泰戈拉明确且直截了当地宣告他们在如下的观点上达成了一致:知识是不可能像奴隶一样被其他的情感(包括快乐)牵着鼻子走的。知识和智慧(而不是快乐或痛苦等情感因素)是决定和支配人生的最强大的因素。因此,苏格拉底接受上述前提只是为了说服普通大众(均为快乐主义者)的权宜之计。,但这样做的代价将会使得苏格拉底的整个论证建立在连他自己也不相信的前提的基础上,大大削弱了他的论证的逻辑和理性的力量以及可信性,使得苏格拉底自己变成了一个并非追求真理,而仅仅是玩弄逻辑和概念技巧的哲学家,也使得我们难以逻辑上连贯一致地去理解和解释苏格拉底论证中的思想。比如,希腊哲学史的作者一方面认为苏格拉底反对快乐主义的观
11、点(即认为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乃人之本性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说“苏格拉底也没有否定快乐。他认为人总是选择较大分量或程度的快乐而舍弃较大分量或程度的痛苦。”这一解释明显有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苏格拉底似应理解为一个有远见的心理学快乐主义者。,有远见的心理学快乐主义,有远见的心理学快乐主义主张人的本性总是追求长远的快乐,避免长远的痛苦。比较而言,短视的心理学快乐主义主张人的本性是寻求眼前的快乐,避免眼前的痛苦。苏格拉底承认或者说接受有远见的心理学快乐主义,因此,在有远见的心理学快乐主义的意义上,他接受“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乃人之本性”。苏格拉底说:“把快乐与快乐作比较,人们一定总是选择程度较大的快乐和更
12、多的快乐;把痛苦与痛苦作比较,人们一定总是选择程度较小的痛苦和较少的痛苦;要是把快乐与痛苦作比较,只要快乐超过痛苦,那么不管是眼前的,还是将来的,人们一定会选择那些会带来快乐的过程;但若痛苦超过了快乐,那么人们就会避免它。”,2、快乐本身都是好的,痛苦本身都是恶的,苏格拉底从追求快乐、避免痛苦是人的本性出发,进一步论证快乐本身都是好的(即善的),而痛苦本身都是恶的。普通人认为快乐可以是恶的。比如,他们认为沉迷于饮食男女之类的快乐是“恶”的。这成为他们认为自愿作恶或自愿求恶的行为是可能的论据。,苏格拉底问道:“在哪方面你们称之为恶?因为它们所提供的快乐,还是因为它们会引起疾病或贫困一类的后果?如
13、果不会引发这些后果,而只是产生纯粹的快乐,那么它们无论怎样提供快乐,它们仍旧是恶的吗?”他接着说:“也就是说,依据它们所产生的真实的、当下的快乐,它们不是恶的,而依据它们带来的后果,比如疾病等等,它们是恶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期待有别的什么回答吗?”换言之,普通百姓说饮食男女之类的快乐是恶的,他们所说的“恶”并不是指这些快乐本身,而是指的它们所带来的痛苦的后果。,普通人还认为痛苦可以是好的,如身体锻炼、军事活动、治病(包括烧灼术、外科手术、吃药、节食等),虽然痛苦,但却是好的。苏格拉底认为普通百姓在这里所说的“好”并非指的是痛苦本身,而是指的它们将来能够带来的快乐,因为它们在将来能够带来身体的
14、健康和强壮,能够带来国家的安全、对他人的支配以及财富等等,而这些都会给行动者带来快乐。从“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乃人之本性”和“快乐本身是好的/善的,痛苦本身是恶的”,苏格拉底推出:每个人的本性或自愿的行为都是寻善避恶。,3、不能自制行为的两个条件,苏格拉底认为:如果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寻善避恶,那么如果他真知道善恶,他一定不会自愿作恶。苏格拉底实际上认为不能自制的行为必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第一,行动者真的知道善恶;第二,行动者自愿作恶。苏格拉底断言我们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因为,当我们真的知道善恶时,我们不可能自愿作恶,也就是说,当我们满足第一个条件时,我们不可能满足第二个条件。而当我们“自愿”
15、作恶时,我们又不可能真的知道善恶(没有计算清楚善恶的得失),也就是说,当我们满足第二个条件时,我们又不可能满足第一个条件。因此,不能自制的行动是不可能的。,苏格拉底的论证,每个人的本性或自愿的行为都是为了追求长远的快乐,避免长远的痛苦。长远的快乐本身都是善的,而长远的痛苦本身都是恶的。因此,每个人的本性或自愿的行为都是寻善避恶。如果每个人的本性或自愿的行为都是寻善避恶,那么如果他真的知道善恶,他一定不会自愿作恶(即不能自制的行为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能自制的行为是不可能的。,评价,前提1、2、4都有问题。许多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行为说明前提1不成立。前提2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将“善”和长远快乐等同,将“恶”和长远痛苦等同,依然难以成立。以文强案为例。前提4的问题是:即使假定人的本性是寻善避恶,即使假定一个人知道善恶,但依然有可能因意志软弱而行恶避善。虽然前提1、2、4不是必然为真,但却可能或然为真。因此,不能自制的行为是有可能避免的(虽然不是必然可以避免的)。前提1、2、4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增强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对于认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均具有现实意义。,谢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22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