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泰伟《应用化学基础》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应用基础.ppt
《褚泰伟《应用化学基础》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应用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褚泰伟《应用化学基础》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应用基础.ppt(1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1,第三章表面活性剂应用基础,2,2,3.1 概述3.1.1 表面活性及表面活性剂 不同物质加入水中,其溶液的表面张力会随加入物质的浓度变化而变化。在c-g关系图中,具有曲线1特征的物质是无表面活性物质,有2、3曲线特征的物质为表面活性物质,但只具有曲线3特征的物质才能称之为表面活性剂。,3,3,定义表面活性剂是这样一种物质:当取少量物质溶于水中后,就能引起水溶液表面张力(或液/液界面张力)显著降低,这种物质就是表面活性剂(Surface active agent,SAA)。,4,4,3.1.2 表面活性剂化学结构特征与分类表面活性剂由非极性的亲油基团和亲水的极性基团两部分组成,其亲油(疏
2、水)基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亲水基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具有这类化学结构特征的化合物,人们习惯于按其溶于水所显示的化学特征来加以分类,5,5,表面活性剂分类,表面活性剂通常采用按化学结构来分类,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大类,离子型中又可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两性型表面活性剂。,6,6,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在水中不能离解成离子的表面活性剂。RO(CH2CH2O)nH(平平加)RC6H4O(CH2CH2O)nH(OP类)RC(O)O(CH2CH2O)nHRNH(CH2CH2O)nH,7,7,常用表面活性剂类型,R-(C6H4)-O(C2H4O)nH烷基酚聚氧乙烯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R2N-(C2H4
3、O)nH聚氧乙烯烷基胺,R-CONH(C2H4O)nH聚氧乙烯烷基酰胺,R-COOCH2(CHOH)3H多元醇型,8,8,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在水中离解成带负电的有机阴离子。羧酸盐(如肥皂)硫酸酯盐(ROSO3Na)烷基磺酸盐R-C6H4SO3Na磷酸酯盐ROPO3Na2,9,9,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在水中离解成有机阳离子。具有1或2个长链烷基的季铵盐具有长链烷基的伯、仲、叔铵盐膦盐、锍盐,10,10,常用表面活性剂类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H3|R-N-HCl仲胺盐|H,CH3|R-N-HCl叔胺盐|CH3,CH3|R-N+-CH3Cl-季胺盐|CH3,11,11,两性表面活性剂在水中时,处于不
4、同pH值时可呈现阴离子或阳离子特性,有等电点。氨基酸盐(R-NHCH2COO-)甜菜碱(RN+(CH3)2-CH2COO-)咪唑啉型 磷酸酯型,12,12,常用表面活性剂类型,两性表面活性剂,CH3|R-N+-CH2COO-甜菜碱型|CH3,13,13,特种表面活性剂有机氟表面活性剂有机硅表面活性剂有机硼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藻朊酸钠、果胶酸钠、羧甲基纤维素(CMC)、羧基淀粉、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聚氧乙烯一聚氧丙烯共聚物,14,14,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将某些物质转化为具有表面活性剂特性的代谢物。海藻糖脂、鼠李糖、磷酯类、脂肪酸脂、蛋白脂一多糖
5、聚合物等。,15,15,3.1.3 表面活性剂特性 表面活性剂是双亲分子,它在溶液中具有两种基本特性:一、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表面(界面)吸附,大大降低溶液表面(界面)张力。二、表面活性剂溶液达到一定浓度,表面活性剂会在溶液中聚集而形成胶束(胶团)。,表面活性剂溶液界面吸附和形成胶束的状态,16,16,3.2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界)面吸附及其作用,3.2.1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界)面的吸附状态 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有从水溶液中“逃离”出的趋势,其亲水基却有与水相互作用而缔合的能力,从而表面活性剂易富集于水溶液的表面。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富集时的状态是随其分子在溶液中浓度的增加而变化的。SAA
6、在疏水基和亲水基两者作用下,它在溶液表面吸附并作定向排列。,17,17,(a)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很小时的情况(b)随溶液浓度增加,表面活性剂分子逐步直立起来(c)从基本直立至完全取向排列的情况,18,18,3.2.2 表面活性剂化学结构对饱和吸附量的影响 直链型较支化链型表面活性剂自身横截面积小,也有利于疏水基相互作用,从而能完全直立取向,排列紧密,其饱和吸附量也大;支链疏水基表面活性剂,由于支链基团位阻和基团按一定角度取向,其疏水基在溶液表面不可能排列紧密,占的空间位置较大,其饱和吸附量也小。,19,19,饱和吸附量大小对应用起很大作用:当表面活性剂饱和吸附量大时,其分子排列紧密,表面活
7、性剂在溶液表面形成的表面膜的强度增大。用这类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形成乳液或作为起泡剂所形成的泡沫,稳定性都会增加。以支化链、氟烷基、有机硅(横截面大,饱和吸附量小)为疏水基的表面活性剂则较适合用于作为破乳剂或消泡剂。,20,20,3.2.3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吸附速度 表面活性剂分子从溶液内部扩散到表面的速度和排列取向的速度愈快,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达到饱和吸附的速度就愈快。表面活性剂从溶液中向表面扩散速度以及分子取向排列速度取决于其分子的化学结构和介质的性质,如碳氢链越长,则时间效应越大;溶液浓度越大,速度越快。,21,21,3.2.4 表面活性剂降低表(界)面张力的能力和效率 常用两种量
8、度来比较表面活性剂,即SAA降低表面张力能力和效率。表面活性剂的表(界)面张力降低的能力,指SAA降低表面张力所能达到的最低值(只管降低的程度,不管用多少SAA量)。表面活性剂的降低表(界)面张力的效率即指降低溶液表面张力至一定值时,所需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作为表面张力降低效率的量度。溶液表面张力降低至一定值所需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越低,效率越高。,22,22,3.2.5 乳状液及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3.2.5.1 乳状液一般介绍 乳状液是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多相分散体系。作为分散相(内相)液滴是不连续的,作为分散介质的液体(外相)是连续相。它是一种热力学不稳定
9、体系,必须有表面活性剂存在,在两相界面形成稳定的吸附层,使分散相不稳定性降低,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乳状液。表面活性剂使乳状液得以稳定的作用称之为乳化作用。,23,23,乳状液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水为连续相,油分散在其中(如牛奶),简称为水包油型(O/W)乳状液;其二是油为连续相,水分散在其中(如含水原油),简称油包水型(W/O)乳状液。,24,24,乳化单元操作与装置 乳液是一个多相体系。其中至少有一种液体以液珠的形式均匀地分散于一个不和它混合的液体之中,液珠的直径一般不大于0.5微米;此种体系都有一个最低的稳定度,这个稳定度可因有表面活性剂或固体粉末之存在而大大增加。在制造膏霜、乳液类化妆品
10、时,通常要将水、油和表面活性剂进行预混合,而后再进一步乳化,从而获得达到质量指标的乳液类产品。混合时应考虑下列因素:a水、油和表面活性剂等的加入顺序。b乳化操作时的温度。c乳化条件。d乳化设备类型。,25,25,乳化技术随乳化剂加入方式不同而分为四种方式:(1)乳化剂在水中法 将乳化剂直接溶于水中,在激烈搅拌下将油相加入其中。此法可直接得到水包油型的乳液,但这种乳液比较粗,颗粒大小也很不均匀,不很稳定,易分层。所以,此法制得的乳液一般都要再经均质器或胶体磨处理,以提高其稳定性。(2)乳化剂在油中法 将乳化剂溶于油中,在激烈搅拌下将水直接加入其中,开始加水时,油相吸收水而逐渐变稠,直至几乎难于搅
11、动,这时的混合物是一种油包水型的乳状液。继续加水稠厚的乳状液突然转变为稀薄状的液体,此时的乳状液即为水包油型的乳液,继续加水冲稀至要求的浓度,即得乳液成品。这种把乳化剂加入油中的方法称为“大陆法”,因为在历史上欧洲大陆的德国、法国制备乳状液常用此法。,26,26,(3)初生皂法 用皂作为乳化剂所稳定的乳液可采用此法。将脂肪酸溶于熔融的油相中,将碱溶于水中,然后在激烈搅拌下使二相混合,脂肪酸与碱在二相界面上反应成皂,并使水和油相形成稳定的乳状液。此法是制备用皂稳定的乳状液的最好的方法。此法所得乳状液若再经过均质器或胶体磨处理,可以得到稳定性很好的乳液。这种方法目前在化妆品制备中还在使用。(4)轮
12、流加液法 将水相和油相轮流加于乳化剂中,每次只加少量,轮换次数较多。但此法不如前三个方法好。此法适宜于制备食品乳状液,如蛋黄酱、沙拉酱、鲜奶油或其他含油的乳状液。在化妆品行业把轮流加液法称为“英国法”,因为在历史上英国制备乳状液常用轮流加液法。,27,27,制备稳定乳液的影响因素:乳化技术是很复杂的技术,加料速度、操作温度、搅拌器转速都对乳状液的稳定有重要影响。此外,水量的分配等因素亦能影响乳状液的稳定性。例如用乳化剂在水中法制备乳状液。不宜将乳化剂溶入全量水中,应先溶入一部分水中,待到加完油相形成乳液后再用剩余量水冲稀,则所得乳状液就比较稳定。此外,多数情况下“大陆法”制得的乳状液性能一般比
13、用“英国法”好,但若想得到满意的结果需多加入一些乳化剂。总之只有细心掌握各种因素,才能得到稳定的乳状液。,28,28,制备乳状液的常用装置:实验室制备乳状液的常用装置为电动搅拌器、小型均质器、高剪切乳化机。制备乳状液的工业生产设备有六种类型:其一是简单混和器,包括推进式、窝轮式、桨式和板框式等搅拌器;其二是均质器;其三是胶体磨;其四是超声设备;其五是高真空乳化器;其六是高剪切乳化机。这些设备的能量消耗顺序是:胶体磨均质器高剪切乳化器高真空乳化器涡轮式搅拌器板框式搅拌器推进式搅拌器。,29,29,乳化和均质设备在精细化学品的工业生产中,是一种最重要的、常用的生产设备。例如化妆品、洗涤用品、颜料、
14、涂料,以及印刷油墨等,这些应用化学品常常是以膏状和乳液状等形态的制品在市场上销售。这种形态的制品,要求外观质地细腻,混合均匀。为达到这一目的,除了使用适当的化学助剂如乳化剂、助溶剂等之外,选用合适的乳化和均质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乳化和均质设备的作用,主要是使分散相充分地分散在连续相中,并且使乳液中的分散相粒子越来越小,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粒子间的重新组合。乳化和均质设备的类型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乳化和均质设备。,30,30,1 叶片式均质搅拌机 叶片式均质搅拌机的关键部件是叶片的形状。不同形状的叶片,可适应不同物料的乳化和均质效果。按照叶片的各种不同形状,搅拌机的种类大体上可分为桨型均质搅拌
15、机、螺旋型均质搅拌机和涡轮型均质搅拌机三种。,31,31,(1)桨型均质搅拌机,图5.1 桨型均质搅拌机的各种桨板形状,32,32,(2)螺旋型均质搅拌机 螺旋型均质搅拌机的结构比较简单,造价低,易操作。适用于低粘度液体的搅拌及使固体物料溶解时所需要的搅拌。(3)涡轮型搅拌机 涡轮型搅拌机和桨型搅拌机相似,只是在涡轮叶片形状和液体的流动方式上有所不同。涡轮型搅拌机的涡轮叶片形状的设计比较复杂,如图6.6所示。涡轮型搅拌机的适用范围广泛,特别是对于气一液物料的搅拌,要求将气相吸入液相中进行搅拌时,使用涡轮型搅拌机的效果良好。,33,33,2 胶体磨 由固定的磨盘和高速旋转的磨盘组成。流体物料从固
16、定磨盘和旋转磨盘之间的很小缝隙通过,高速旋转的磨盘可使物料进行充分研磨、剪切和混合。3 连续喷射式混合乳化机 由可旋转的锥形转体和具有不同尺寸孔径的、固定的筒体组成。这种混合乳化机可制成油包水型或水包油型的乳液。4 真空乳化机 真空乳化机是在密闭的容器中装有搅拌叶片,在真空状态下进行搅拌和乳化。,胶体磨,34,34,图5.2 真空乳化机M:搅拌器;F:进料流量计,35,35,表面活性剂与乳状液的稳定性(l)表面活性剂能降低界面张力,有利于形成乳液和使乳液稳定化。由于乳状液存在很大的相界面,体系的总表面能较高,这是乳状液成为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的原因,也是分散相液粒发生凝聚的推动力。表面活性剂加入体
17、系,油/水界面张力降低,使乳液界面形成所需消耗的功大大减少,从而使乳液容易形成,同时也减少了乳状液的不稳定倾向。,36,36,(2)油/水界面膜的性质是乳状液稳定性的决定因素。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的化学结构与特性决定油/水界面膜的性质。相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由于直链结构较支化结构或不饱和结构的疏水基在形成膜时,取向性好,排列更紧密,因此用它所成的乳状液稳定性好。乳化剂的浓度也对界面膜的性质有影响。若乳化剂浓度较低,在界面上少,膜中分子排列松散,乳状液是不稳定的;当乳化剂浓度增加到能在界面排列成紧密的界面膜,具有一定的强度时,它就足以阻碍液珠的凝聚,从而使乳状液的稳定性提高。,37,37,(3)
18、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增加乳液的稳定性 这类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时,它能形成扩散双电层,乳状液液滴都带有相同的电荷,因相互排斥而防止聚结,提高了乳状液的稳定性。(4)乳状液的分散介质粘度愈大,分散相液滴的运动速度愈慢,液滴难以聚集和凝结,从而也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性。,38,38,3.2.5.3 表面活性剂与破乳 破乳是要使乳液分离成两相,即要想办法来加速乳状液滴的聚集(絮凝)和聚结。破乳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物理方法和物理化学方法两类。(1)物理方法有电沉降、超声、过滤、加热等方法。(2)物理化学方法在于改变乳状液的界面膜性质,降低界面膜强度或破坏其界面膜,使稳定的乳状液易于发生破乳。,39,39,3
19、.2.5.4 多重乳液 多重乳液是一类更为复杂的乳状液,它有着广泛的应用而被人们所重视。现已用于烃类化合物分离,处理废水,生物工程中固定化酶,延长药物释放,还有多重乳液涂料等。,40,40,在多重乳状液体系内,分散相的液滴中包含有连续相液体的细小液珠,它们也有两类:油分散在水相中,而油滴中又有小水珠,称为水包油包水型多重乳状液(W/O/W)。水分散在油相中,而水相中又含有小油珠,称为油包水包油型多重乳状液(O/W/O)。,41,41,3.2.5.5 微乳状液 Schulman等人研究浓乳状液时,发现当表面活性剂的用量比较大,并有相当大量的极性有机物(如醇类)存在时,可以得到透明的(或近于透明的
20、)“乳状液”。这种“乳状液”的分散相质点 0.1m,甚至小到数十埃,故称之为微乳状液。,42,42,3.2.5.6 乳化剂选择的基本原则乳化剂在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界面能够形成紧密的界面膜;SAA的表面活性要高,能够以一定的速度从体系内迁移到油/水界面上使界面张力降到最低;通常油溶性的乳化剂用于W/O型的乳化液,水溶性则用于O/W型乳化液,但二者的混合物往往能得到更稳定的乳状液;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及其乳化能力有较复杂的关系,改变乳化剂中憎水基与亲水基的结构来控制分子表面活性的大小,即可根据具体对象设计和选用最适用的乳化剂乳化剂的浓度以及水相和油相的组成均影响其乳化能力;HLB值是选择乳化剂的经验
21、指标.,43,43,3.2.6 泡沫及表面活性剂在泡沫中的作用3.2.6.1 泡沫一般介绍是气体分散于液体中所形成的多分散体系。可以看成是一种由液膜隔开的气泡聚集物。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44,45,46,46,3.2.6.2 泡沫稳定性与表面活性剂的关系 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很多,但以形成液/气界面膜的强度为最重要的因素。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高气泡寿命。此种相互作用,除一般碳氢键间的疏水作用之外,还存在着正、负电荷间强烈的库仑引力。,47,47,例在0.0075摩尔的C8H17SO4Na溶液表面上的气泡寿命(25C时)为19秒;在0.0075摩尔的C8H17N(C
22、H)3)3Br溶液表面上的气泡寿命(25C时)为18秒;在0.0075摩尔的C8H17N(CH)3)3Br和C8H17SO4Na(l:l)混合溶液表面上的气泡寿命长达100秒。,48,48,消泡方法与消泡剂消泡与破乳类似,也有物理方法和物理化学方法两类。目前应用的消泡方法还是以物理化学方法为主。,49,49,加入某种化学试剂与起泡剂或稳定剂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破坏泡沫。加入表面活性大、其本身又不能形成坚固膜的活性物质。这类物质能在体系中顶替掉原来的起泡剂分子,结果使泡沫破坏。降低液膜表面粘度,使排液加快,导致泡沫破裂。加入电解质降低液膜表面双电层的斥力。加入能使液膜失去表面弹性或表面“修复”能力
23、的活性物。例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不能形成坚固的表面膜,但扩散及吸附到界面却很快,使液膜变薄处难以“修复”而降低泡沫之稳定性。,50,50,3.2.6.4 消泡剂及其应用消泡剂包括两种类型:泡沫破坏剂-作用在于摧毁已存在的泡沫防泡剂-则防止泡沫产生。几种消泡剂混合使用也常起协同作用,使消泡效率增加。,51,51,3.3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及其作用,表面活性剂有亲水和亲油双重特性,其极性基与水强烈作用而相互缔合,非极性基则因疏水作用而聚集。所以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界面)达到饱和吸附之后,就会在溶液中自动地形成聚集体,即所谓胶束。,52,52,53,53,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在溶液
24、中的浓度超过一定值时,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就会在溶液中形成聚集体(胶束);如果再向溶液中增加表面活性剂,其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单体分子或离子的浓度不会显著增加,而是形成更大的胶束。此时,该溶液的很多性质也会发生突变,此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称之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 Concentration,CMC)。,54,54,3.3.2 胶束结构、形状与大小及其影响因素SAA浓度超过CMC不多,没有其它添加物或增溶物,胶束大致呈球形。在浓度较高时,胶束的形状是不对称的,可以是扁圆形或盘状的胶束。在十倍于CMC甚至更浓的溶液中,胶束一般呈棒状,这种棒状胶束在溶液中具柔顺性,可以像蚯蚓
25、那样运动。浓度再增大时,棒状聚成六角束,周围是溶剂。浓度再大时就形成更大的层状胶束。,55,55,56,56,57,57,58,58,59,59,胶束的形状和胶束大小又与胶束的聚集数有关,而聚集数主要决定于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和外部环境。增加表面活性剂的碳氢链长度或减少聚氧乙烯链(非离子型)的长度,胶束的聚集数显著增加。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类时胶束的聚集数往往随盐类浓度增加而增大。因为电解质中反离子能“压缩”双电层,减少表面活性剂的离子头间的电性排斥,从而促使更多的表面活性剂进入胶束。,60,60,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浓度在CMC以上时,在胶束中溶入极性或非极性有机物,会使胶束胀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用化学基础 褚泰伟 应用化学 基础 第三 表面活性剂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22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