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ppt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相关概念流行病与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诊断标准预防处理,关于导管感染相关概念,导管细菌定植(catheter colonization):导管头部、皮下部分或导管接头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确认有微生物生长(15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OGradu NP,Alexander M,Dellinger EP 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Pediatrics.2002;110(5):e51,出口部位感染(
2、exit-site infection):,分为临床定义和微生物学定义。临床出口部位感染是指出口部位2 cm 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可能伴有其他感染征象或症状,例如发热或出口部位溢脓,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微生物学的出口部位感染是指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中培养出微生物,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OGradu NP,Alexander M,Dellinger EP 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Pediatrics.2002;110(5):e51,导管隧道感染(tunn
3、el infection):,指来自导管出口部位2 cm以上,沿皮下隧道导管路径的触痛、红斑和/或硬结,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OGradu NP,Alexander M,Dellinger EP 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Pediatrics.2002;110(5):e51,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指留置血管内装置患者出现细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症状(如发热、寒颤和低血压)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显的血行感染
4、源。,OGradu NP,Alexander M,Dellinger EP 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Pediatrics.2002;110(5):e51,在明确血管内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时应注意区别感染是直接源于导管还是因其他感染部位导致的血行感染,因为有些菌血症导致的BSIs是继发于手术切口感染、腹腔内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仅限于导管感染导致的血行感染,能够排除其他部位感染,且导管尖端培养与血培养为同一致病菌。目前临床实际过程中
5、两者较难区分。,流行病及微生物学,表述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发生率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发生感染的导管占总的导管数的百分比。另一种是每1000导管留置日中发生的感染数。,Jarvis WR,Edwards JR,Culver DH et al.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s in adult and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the United States.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s.Surveillance System.Am J Med.1991 Sep 16;91(3B):185S-91S,
6、常见的致病菌,常见的致病菌有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少见的致病菌有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蔓不动杆菌等,放射性土壤杆菌也有报道。真菌感染在近年来有增加趋势。,Jarvis WR,Edwards JR,Culver DH et al.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s in adult and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the United States.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s.Surveillance System.Am J Med.1991 Sep
7、16;91(3B):185S-91S,病原菌的种类与病死率有一定相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死亡率最高,达8.2%。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所致的CRBSI的死亡率最低,约为0.7%。真菌引起的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死亡率更高。,Mermel LA,Farr BM,Sherertz RJ et a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1 Apr;22(4):222-42,发病机制,1)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
8、时或之后,通过皮下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随后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2)另一感染灶的微生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在导管上黏附定植,引起CRBSI3)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和内腔),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前两种属于腔外途径,第三种为腔内途径。,Safdar N,Maki DG.Inflammation at the insertion site is not predictive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with short-term,noncuf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rit Care M
9、ed.2002;30(12):2632-5,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临床诊断: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临床表现常包括发热、寒颤或置管部位红肿、硬结,或有脓液渗出。除此以外,还有医院获得的心内膜炎,骨髓炎和其他迁徙性感染症状。由于其缺少特异性和敏感性,所以不能以此为依据建立诊断。穿刺部位有明显的炎症表现,特别是当病人同时伴有发热或脓毒症的其他表现时,应考虑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CVC相关性BSI。,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推荐意见,不能仅依靠临床表现来诊断是否存在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推荐级别:B),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
10、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实验室诊断,快速诊断导管培养诊断血培养诊断,快速诊断,主要有革兰染色、吖啶橙白细胞(AOLC)试验革兰染色对诊断导管相关感染敏感性较低,但对于诊断外周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不失为快速、有效的方法。仅以吖啶橙白细胞(AOLC)试验作为诊断导管感染的方法并不可靠。AOLC试验和革兰染色并用简单快速廉价但对其评价不一,有报道称其应用价值较高,但也有报道称其不具有诊断价值,拔除导管后培养诊断,当怀疑CRBSI而拔除导管时,导管培养是诊断CRBSI的金标准。半定量(平皿滚动法)或定量(导管搅动或超声)培养技术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和定性培养技术相比,诊断的特
11、异性更高。半定量培养结果15CFU。定量培养结果1000CFU。当怀疑CRI而拔除导管时,应同时对导管尖端及导管皮下段进行培养。对于多腔导管,由于每一个导管腔都可能是CRBSI的可能的感染源,为提高阳性检出率,需对每一个导管腔进行培养,即使该导管腔为空置,也应对其进行培养。,推荐意见,仅在可疑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时进行导管培养;(推荐级别:B)拔除可疑感染的导管时,同时对导管尖端及皮下段进行培养能提高阳性检出率(推荐级别:B)使用定量或半定量法进行导管培养(推荐级别:B);对可疑肺动脉导管感染,应对导引管顶端进行培养。(推荐级别:C),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
12、学专业委员会,不拔除导管的诊断,推荐意见:如果怀疑病人存在CRBSI,应该在给予抗感染药物之前抽取双份血培养,一份由血管内导管取,一份由外周静脉取,在血培养申请单和培养瓶上标记上取血部位(推荐级别:B)推荐意见:同时从外周静脉和导管抽血培养,阴性结果可排除导管相关感染(推荐级别:A),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不拔除导管的诊断,推荐意见:外周静脉血与导管内同时取血定量培养法较为可靠(推荐级别:A)推荐意见:若定量培养中心静脉导管血样本菌落数大于外周静脉血培养的菌落数的5倍及以上时,或由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获得的血标本,培养阳性结果时间差超过2
13、小时,可诊断为CRBSI。(推荐级别:D),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确诊(导管能被证明为感染来源),至少包括以下各项中的1项:有1次半定量(每导管节段 15 CFU)或定量(每导管节段 100CFU)导管培养阳性,从导管节段和外周血中分离出相同的微生物(种属和抗生素敏感性);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量血培养,两者血培养菌落计数5:1;阳性时间差(例如中心静脉导管血液培养阳性比外周血液培养阳性至少早2 h);导管出口部位流出的脓液中培养出与外周血中同样的细菌。,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
14、诊断(导管极有可能为感染来源,但未达到确诊标准,称为与导管有关的血行感染),需要包括以下一或者两条:导管相关脓毒症(临床):导管头或导管节段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阳性,临床上表现为脓毒症,除了导管外无其他感染来源,在拔除导管48小时内,并未用新的抗生素治疗下,症状好转;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患者,有发热、寒颤和/或低血压等临床表现且至少两个血培养阳性(其中一个来源于外周血)其结果为同一株皮肤共生菌(例如:类白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微小球菌和念珠菌等),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血行感染的来源可寻。,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
15、会,拟诊(既不能确诊也不能排除导管相关感染),需满足以下之一:导管相关脓毒症(临床):导管头或导管节段定量或半定量培养阳性,有临床脓毒症表现并且除了导管无明显感染来源,在导管拔除和抗生素使用后症状消退;细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患者,有发热、寒颤和/或低血压等临床表现且至少有一个血培养阳性(导管血或外周血均可),其结果为皮肤共生菌(例如:类白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微小球菌和念珠菌等),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血行感染的来源可寻;,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预防,教育培训计划,经过培训后的医务人员对于导管相关技术的无菌
16、操作过程的认同性加强了,严格标准化操作比例明显上升,可以使得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下降20-40%,致死率得到有效的控制。教育培训成为经济有效的控制感染发生的方式。,推荐意见,持续对医护人员进行导管相关操作的培训和质量控制。(推荐级别:A),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外周静脉的选择,推荐意见:留置导管时间短于7天,可考虑首先选择颈内静脉。(推荐级别:C)推荐意见:拟留置时间超过7天,优先考虑选择锁骨下静脉.(推荐级别:A)推荐意见: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或者呼吸衰竭的患者,首先考虑选择股静脉。(推荐级别:C)条件允许时,优先使用床边B超介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血管 导管 相关 感染 预防 治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22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