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科学认识的形成.ppt
《自然辩证法科学认识的形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科学认识的形成.ppt(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科学认识的形成,科学认识不是人生而知之的,它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创造并使用了各种科学认识的方法,又在科学认识的实践中使这些方法不断得到改进、更新和发展。本章讨论与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形成有关的方法论问题。,第一节 科学问题的确立,一、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1、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开始 科学认识的形成是探索性活动,它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问题对科学认识的形成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归纳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认为,科学认识是从观察和收集材料开始的,这只是强调了发现过程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揭示它的
2、实质。况且,问题的产生并非总是与观察直接相联系。,西方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就曾明确指出:科学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唯理论者则认为,科学认识是从观念或理论开始的,这种看法忽视了发现过程中对未知的探求。科学认识实质上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只有在变未知为已知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新的科学认识。而问题正是已知与未知相互作用的出发点。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如果没有科学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所以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确需要有创
3、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革命。”(1)“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前者突出了实践过程中产生问题的重要环节,更清楚、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从一开始就是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1)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第1版,第66页,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62。,2、科学问题的条件与分类,问题的实质即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也常被称为“疑难”、“困惑”。科学问题(problem)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它与所处时代的知识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4、,所以是时代的产物。因为对背景知识了解不够,可能会提出一些常识问题甚至是无知问题(question),那些不能称为科学问题。还有一些完全脱离科学背景知识、不可能由人类经验来回答的伪问题,诸如上帝或鬼神问题,那些也不是科学问题。也有一些问题,随着科学背景知识的变化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会由虚假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比如宇宙与人的起源问题。,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科学问题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不同的。知识背景愈深刻,问题层次愈深化。例如,物质结构的问题在不同时代的深度是大不相同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1)而随着层次不
5、断深化的科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人们的科学认识从事物的现象逐步深入到本质,并不断深入到更深的本质。(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78页。,科学问题依据对背景知识的不同分析,可以分为常规问题和反常问题、事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等。常规问题是在维持背景知识中相关理论框架的前提下提出的有待解决的疑难,这种疑难的解决将使已知的理论更加充实、完善和系统化。常规问题可以通过核实纠正观察事实的报告来解决疑难,从事实的描述上给予解决,即作为事实问题处理。比如哥白尼解决恒星周年视差的问题。常规问题也可以通过调整解释事实的理论来解决疑难,对理论解释提出质疑,即作为理论问题处理。比如考虑两个以上相互吸引天体同时运动,而对开
6、普勒定律进行修正的问题。反常问题是在拒斥已知理论框架的前提下提出的有待解决的疑难。这些疑难的解决意味着一场科学理论的革命。反常问题的特点是对已知理论提出质疑,所以都是理论问题。比如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问题。,3、科学问题的转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会困难重重,长期得不到进展。在这种时候,如果能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问题变换一下提法,则有可能使人茅塞顿开。问题的恰当变换常常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引发新的思路。许多在已有的视野中看不到的联系和想法,在新的视野中一下子变得明朗、清晰起来,即使以前已经认识到的内容也仿佛有了崭新的意义。上述爱因斯坦提到的“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就是在强调问题转换的重要性
7、。,问题的转换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角度,而在科学方法论中,常规问题与反常问题之间的转换,事实问题与理论问题之间的转换,常常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以太漂移”问题,在洛仑兹那里是被当作常规问题考虑的,所以终究未能跳出经典理论的制约。而在爱因斯坦那里,一旦被当作反常问题考虑,狭义相对论就应运而生了。再比如,在考夫曼的实验中“高速电子质量为什么不变”的问题,在彭加勒那里是被当作理论问题对待的,由此他怀疑相对论的正确性。但在爱因斯坦那里,则被看作事实问题,果然其他人后来的实验揭示出考夫曼的实验装置有毛病。,从变换思路方面来考察,问题转换可以是逆向转换、互补转换、发散转换和立体转换等。所谓“问题逆向转换”是
8、将问题从否定的角度提出来。比如,波义耳把“如何使贱金属变成贵金属”这样的古代炼金术问题变成了“能使贱金属变成贵金属吗”这样的科学问题,从而建立起元素论化学。所谓“问题互补转换”是将问题的两个对立方面统一地提出来。比如爱因斯坦把“光是波还是粒子”的问题变成了“光不能既是粒子又是波吗?”从而创立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所谓“问题发散转换”是将问题的提法拓展开去,多角度的发问。比如,克瑞斯汀.爱杰克曼(Christian Eijkman 18581930)把“脚气病是由哪些细菌引起的”问题变成了“为什么食用精白米的人容易得脚气病?”从而为后人发现维生素奠定了基础。所谓“问题立体转换”是将问题的平面思
9、考与立体思考结合起来。比如,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把欧几里得几何中的平行公设问题放在不同的曲面中来考虑,终于创立了非欧几何理论。,二、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在科学认识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问题,它们的来源也不相同。一类是由科学事实的系统化而提出来的问题,试图揭示现象之间某种联系的普遍性,说明某类现象的共同特征。比如,人们逐步认识到铜能导电、铁能导电、金能导电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莫非金属都能导电?”又如,人们一次次看到静止物体受力作用后会运动起来,于是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物体的运动与作用力是什么关系?”这类问题被称为“经验定律型问题”。对这类问题的肯定回答,
10、就是经验定律的假说。,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科学问题通常是在如何对科学事实给予理论说明或解释时提出的,如果发现了背景知识不能说明或解释的现象时,抑或已有理论的预测不符合观测的事实时,也就出现了有待解决的疑难问题。比如,牛顿力学理论不能解释水星近日点进动,光的波动理论解释不了光电效应。,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中发现问题如果一个理论体系内部在逻辑上存在矛盾,那么就会使得人们对该理论的真理性和适用性产生怀疑,也就会提出问题来。在通常情况下,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是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的,需要经过演绎推理才能揭露出来,结果会在演绎推论中证明两个互相矛盾命题的等价性或是从该理论中
11、推出它不能成立的结论。这种理论内部的矛盾在数学中称为“悖论”(如无穷小悖论,康托尔悖论、罗素悖论等),在物理学、天文学等其他学科中称为“佯谬”(如自由落体佯谬、麦克斯韦佯谬、光度佯谬、引力佯谬等)。,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如果不同的科学理论,在某些方面各自都取得了成功,但是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矛盾和不一致,那么就会提出问题来。这些不同的理论可以是同一个学科领域的。比如,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天文学中的地心说与日心说、地质学中的渐变论与灾变论、生物学中的进化论与突变论。也可以是不同学科领域的不同理论,比如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达尔文进化论所揭示的非生物与生物演化方向上的对立。,5、从社会需
12、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很多问题,之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推动人类科学认识的进程。,三、科学问题的选择 1、选题的重要意义自然现象变化多端、丰富多彩,人们可能提出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科学问题。那么,作为科学工作者应当如何选定科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项目呢?所谓“选题”,简单说,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通常所说的“研究课题”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所需要解决的一个或一系列相关科学问题。科研选题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科学学奠基人贝尔纳曾着重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
13、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1)所以,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作为起始阶段的选题更为艰难、更需要具有远见卓识的权衡与决断。(1)科学学译文集,第1版,2829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2、选题的基本原则,当然,选题是在发现科学问题之后进行的,要以对科学问题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前提。但是,选题只考虑这样的内容还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选定科学问题,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般来说,可以概括如下:,创新性原则。好的选题应当是社会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
14、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而不是“无知问题”。应追踪本学科前沿进行选题,这样的研究成果才会有创造性,才能提出新的科学概念、发现新的科学定律,产生新的研究方法或是对已有的概念、定律和方法赋予新的理解、找到更好的表述形式、开拓新的应用领域等。这就需要充分了解前人和他人在相关课题方面的工作,查阅文献资料和进行必要的调研、考察,避免重复别人作过的事情和走过的弯路,吸收别人的先进思想并努力发扬。,科学性原则。好的选题一定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知识密切相联系的,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托。不要轻率地把与已经得到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课题作为研究对象,比如“永动机”之类的。也不要把
15、毫无科学事实根据的“伪问题”作为选择对象。科学实践和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的,选题既要尊重已有的科学成果,又要注意新出现的科学事实对旧理论的挑战,适时调整问题的视角,在科学发展的非常规时期,尤其如此。,可行性原则。好的选题还要认真考虑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情况,如研究者的素质、能力,人才结构和研究经费、实验设备、书刊资料、政策环境等,这些都要结合起来加以权衡。选题最好尽可能是研究者思索良久、兴趣浓厚的内容,这样容易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更好地激发信心和责任感,有更大的毅力完成研究工作。对于缺乏经验的新手来说,不易把课题选得很宽、很复杂;否则会不知从何下手,或者难度过大,久攻不克,导致半途而废。,社会需
16、求原则。对于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中发现的科学问题来说,选题时还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考虑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内在联系与协调发展。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应是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但还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个适应一定阶段的具体目标,并以此规划课题的选择。,需要指出的是,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是有区别的。虽然科学发展也有总体规律可循,但是还有它的不可预见性。实际的发展途径,在何时、何地由何人实现哪一个具体课题的突破,一般是很难预料的。科学史上不少重大发现都是科学家自由探索的成果。所以,以上提出的选题原则,也只是针对科学研究的总体方向而言的,决不意味着要在科学
17、上设立禁区。这就要求在注重学科前沿问题时,也要重视那些当前虽还不是研究热点但有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关键是孕育自己原创性的学术思想;在确定科学问题时,应留有相当的余地,以便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可以灵活地加以调整。,有的学者提出:科研选题遵循七条原则,1、需要性原则:选择有重大意义或急需解决的问题。2、目的性原则:目标集中,不含糊,不笼统。3、创新性原则:针对科学而言,没有地域性。4、先进性原则:针对技术而言,有地域性。5、科学性原则:有依据;符合客观规律;设计科学。6、可行性原则:主要技术指标实现的可能性。7、效能性原则: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应用价值等。,3、选题的基本程序,(1)提出问题:A、
18、问题通常产生于观察与理论之间的矛盾;B、问题产生于怀疑精神与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的结论;C、根据生产和实际需要提出问题。(2)查阅文献,提出假说:建立假说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灵魂;假说要以科 学的实验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要敢于大胆设想。(3)确定题目:体现三要素(问题的指向+研究的目标+求解的应答域);体现研究内容;留有余地;言简意赅,用词具体;25个汉字,不用缩写。(4)提出科研设计:专业设计;统计学设计。,4、选题的基本方法,A、同步选择法:与科技发展前沿、主流同步;B、阶段分析选择法:根据学科发展不同阶段;C、交叉点选择法:不同学科的交叉点;D、移植选择法:将某学科方法移植到另一学科;E、机遇线
19、索捕捉法:偶然发现、思想火花等;F、经验转移选择法:用解决某问题的经验去解决另一问题;G、适应需要选择法:H、缺点列举选择法:,第二节 科学事实的获取 一、观察与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手段,1、科学观察的特点与功能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它与人们日常的活动相区别,不是盲目、随意的,而是从一定的问题出发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它与理论思维方法也不同,它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科学观察在科学认识过程中,提供了描述经验事实的原始材料,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科学研究奠定了
20、经验基础。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强调指出:“不管鸟的翅膀怎样完善,它任何时候也不可能不依赖空气飞向高空。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它你任何时候也不能飞腾起来,没有它,你的理论就是枉费苦心。”(1)科学认识活动所以离不开科学观察,就是因为确认任何一件事实都离不开科学观察,这是无论任何理论思维方法都不能忽视的基本要素。(1)巴甫洛夫选集,第1版,第113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爱因斯坦会说:“理论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据就在于它同大量的单个观察关联着,而理论的真理性也正在此。”(1)尽管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表现出理论愈来愈远离经验的趋势,但是追根溯源,理论最终还是要与事
21、实相联系。(1)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1版,商务印书馆,1976。,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科学观察按照是否使用观测仪器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人们凭借自身感官直接认识客体的方法,是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观察直观、生动,但有很多局限性。人们为了克服自身感官能力的生理局限,就在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引进了中介物(观测仪器),从而构成了观察者、观测仪器和观察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间接观察成为“主体仪器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间接观察能够使观察对象不断扩充,日益向自然界的广度与深度延伸;使观察更加精细、准确;越来越能克服人体感官观察速度的局限。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
22、观测仪器不断改进更新,人们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个时代的科学水平又与观测仪器的水平密切相关。值得指出的是,电子计算机在科学观察过程中的应用,引起了观察方法的又一次重大变革。虽然它本身不是观测仪器,但是它与现代观测仪器相结合,更加突破了传统观察的局限,使遥感观测、“无主体观测”等成为可能。,3、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人们在对自然界的现象不加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无论利用何种观测仪器,只要不对观察对象施加控制,它基本保持着自然状态,这时的观察都是自然观察。在自然观察状态下,构成观察对象的因素常常是错综复杂的,必然的与偶然的、主要的与次要的、内在的与外部的相互交织在一起,
23、这样就不利于认清自然现象的本来面貌。因此,实验观察就应运而生了。,实验观察是人们依据研究课题,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凭借仪器和设备对观察对象实施人为的变革与控制,在尽可能有利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它使自然现象的实在的、主要的内容,以理所当然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实验观察能够在观察对象处于纯粹的状态下进行观察,比如在抽成真空的管子中观察自由落体。,实验观察能够在观察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下对其进行观察,从而发现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或不容易观察到的新现象。比如,在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超强磁场、高真空等条件下,能够观察到在地球表面的自然状态下一些材料所没有的性质(超导性、超流性、抗磁性等)。实验观察能够
24、对观察对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进行重复观察,这就使核对观察结果成为可以办到的事情。可重复性也是实验观察应满足的要求。,二、模拟实验观察中模型方法的应用,实验观察同自然观察一样,是不断演进发展的。不仅实验手段和实验设备不断改进,实验的类型和方法也不断创新。在当代科学的进程中,模拟实验观察和模型方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模拟实验观察的重要意义,实验观察按照实验手段和设备是否直接控制和变革观察对象而分为原型实验观察和模拟实验观察两大类型。科学研究活动丰富多彩,观察对象也多种多样。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不能运用实验观测手段直接作用于观察对象自身(观察原型),于是就要找到或设计一个与原型相
25、似的替代物(观察模型),通过观察模型来间接认识原型。这种对模型的实验观察就称之为模拟实验观察,它是通过模型来认识原型的。,为什么不能对原型直接进行实验观察呢?有这样几种情况:(1)时过境迁,无法再现。比如,地球上原始生命的起源,宇宙大爆炸的初始状况等;(2)涉及的范围广大,变化过程漫长或变幻莫测。比如,地球气象的变化,全球水域洋流的运动等;(3)耗费巨大,代价太高。比如,水库大坝的坍塌条件,飞机的速度界限等;(4)涉及人的性命,须要慎之又慎。比如,药物的疗效,器官移植反应等;(5)当代科学的发展不断向微观领域和宇观领域进军,在那些现有的实验观测手段力所不及的研究对象面前,人们只能求助于模拟实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辩证法 科学 认识 形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19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