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杨兴明修改.ppt
《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杨兴明修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杨兴明修改.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自控控制原理,理论讲课36学时,实验4个学时考试形式:闭卷,专业必修课平时成绩占30%,包括作业、考勤和实验,杨兴明,2,建议选用教材:程鹏编,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0年4月主要参考资料: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自动控制原理习题集(第二版),胡寿松,科学出版社,2008年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集,赵广元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年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 程鹏、王艳东、邱红专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目 录,第1章 自动控制原理的一般概念(3),第2章
2、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8),第3章 时域分析法(7),第7章 非线性系统分析,第4章 根轨迹法(5),第5章 频域分析法(6),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7),第8章 采样系统理论,第9章 状态空间分析方法,4,手动控制,人在控制过程中起三个作用:(1)观测:用眼睛去观测温度计和转速表的指示值;(2)比较与决策:人脑把观测得到的数据与要求的数据相比较,并进行判断,根据给定的控制规律给出控制量;(3)执行:根据控制量用手具体调节,如调节阀门开度、改变触点位置。,控制:操纵,节制使不超出范围或随意活动。,5,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1-1 自动控制的任务,1-自动控制的基本方式,1-对控制系
3、统的性能要求,返回主目录,通常,在自动控制技术中,把工作的机器设备称为被控对象,把表征这些机器设备工作状态的物理参量称为被控量,而对这些物理参量的要求值称为给定值或希望值(或参考输入)。则控制的任务可概括为:使被控对象的被控量等于给定值。即,6,1-1 自动控制的任务,返回子目录,7,下面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的概念,水位自动控制系统,8,控制任务:,维持水箱内水位恒定,控制装置:,气动阀门、控制器,受控对象:,水箱、供水系统,被控量:,水箱内水位的高度,9,给定值:,控制器刻度盘指针标定的预定水位高度,测量装置:,浮子,比较装置:,控制器刻度盘,干扰:,水的流出量和流入量的
4、变化都将破坏水位保持恒定,10,自动控制,即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控制。其基本任务是: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被控对象,使被控制量等于给定值。,自动控制系统:指能够完成自动控制任务的设备,一般由控制装置和被控对象组成。,由此可见:,11,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已臻成熟的学科,又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学科。从1868年马克斯威尔()提出低阶系统稳定性判据至今一百多年里,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经典控制理论(或古典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第二阶段:现代控制理论的兴起和发展;第三阶段:
5、大系统控制兴起和发展阶段;第四阶段:智能控制发展阶段。,12,经典控制理论,控制理论的发展初期,是以反馈理论为基础的自动调节原理,主要用于工业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设计和制造飞机及船用自动驾驶仪、火炮定位系统、雷达跟踪系统等基于反馈原理的军用装备,进一步促进和完善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1868年,马克斯威尔()提出了低阶系统的稳定性代数判据。1875年和1896年,数学家劳斯(Routh)和赫尔威茨(Hurwitz)分别独立地提出了高阶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即Routh和Hurwitz判据。二战期间(1938-1945年)奈奎斯特(H.Nyquist)提出了频率响应理论 1948年,伊万
6、斯()提出了根轨迹法。至此,控制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基本完成,形成了以频率法和根轨迹法为主要方法的经典控制理论。,13,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特征,(1)主要用于线性定常系统的研究,即用于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的分析与综合;(2)只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的反馈控制系统;(3)只讨论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而忽视系统的内部状态,是一种对系统的外部描述方法。基本方法:根轨迹法,频率法,PID调节器(频域),反馈控制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控制方式,引入反馈信号后,系统对来自内部和外部干扰的响应变得十分迟钝,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控制精度。与此同时,反馈作用又带来了系统稳定性问题,正是这个曾一度困扰
7、人们的系统稳定性问题激发了人们对反馈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研究的热情,推动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典控制理论是伴随着反馈控制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完善和成熟起来的。,14,现代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只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只注重系统的外部描述而忽视系统的内部状态。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局限性。随着航天事业和计算机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在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以线性代数理论和状态空间分析法为基础的现代控制理论迅速发展起来。1954年贝尔曼(R.Belman)提出动态规划理论1956年庞特里雅金()提出极大值原理1960年卡尔曼(R.K.Kalman)提出多变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动控制 原理 第一章 杨兴明 修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19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