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血压控制最新进展.ppt
《脑血管疾病血压控制最新进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管疾病血压控制最新进展.ppt(1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脑血管疾病血压控制最新进展,2008:中国第三次死因调查,死亡原因排序,脑血管病,中国头号杀手136.64/100,000/y 1),1)Z Chen.Report of the third national death cause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Xiehe Medical University Press of China,Beijing 2008.,2)Liu M,et al.Lancet Neurol 2007;6:45664,卒中危险因素,ODonnell MJ,et al.Lancet.2010;376(9735):112-23.,人群归因风
2、险比(%),危险因素,2010年柳叶刀发表的INTERSTROKE研究显示:10个高危因素可解释90%的卒中风险高血压“人群归因风险比”高达34.6%,为卒中首要危险因素,血压 与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关系:直接、持续、独立相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SBP每 10 mm Hg,卒中发病相对危险 49%,DBP每 5 mm Hg,相对危险 46%。SBP与DBP达标同样重要,重点在SBP。健康生活方式是防治高血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用药后按时随诊,调药,达到目标血压。,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首诊测血压制度,定期筛查,治疗/随诊(级推荐)。早期/轻度:改变生活方式,3m无效再加药;中度
3、以上:增加持续合理药物治疗(A)。目标:普通140/90mmHg;伴糖尿病/肾病130/80mmHg(A)。65y:SBP150mmHg,如能耐受,进一步()。正常高值(120-139/80-89mmHg)伴心衰/心梗/糖尿病/慢性肾衰降压药(A)。,推荐意见,急性缺血性卒中(2010中国指南),高血压:约 70%患者急性期BP升高主要包括:疼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意识模糊、焦虑、脑卒中后应激状态、病前存在高血压等。多数患者在脑卒中后 24h内BP自发降低。病情稳定/无颅内高压/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24h后BP水平基本可反映其病前水平。脑卒中后早期是否应该立即降压、降压目标值、脑卒中后何
4、时开始恢复原用降压药及降压药物的选择等问题尚缺乏可靠证据。国内研究:入院后约1.4%的患者收缩压220mmHg,5.6%的患者舒张压120mmHg。低血压:原因可能有主动脉夹层、血容量减少以及心输出量减少等。应积极查明原因,给予相应处理。,病理生理,急性期脑卒中后颅压及脑缺血引起脑灌注压应激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血中儿茶酚胺增多导致颅内压继发的血压。急性卒中后脑血管的自动调节能力丧失,脑血流直接依赖体循环血压。如果脑梗死灶周围半暗带内的局部血流量维持在15ml/min/100g脑组织以上,就能最大限度地挽救该区域脑组织。因此,一般认为在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除非BP很高(如180/105 mm
5、 Hg),应暂停用降压药,直至病情稳定。否则过度降压会明显减少脑血流量。,推荐意见,准备溶栓者,SBP180 mmHg、DBP 100 mmHg。缺血性脑卒中后 24h内BP升高应谨慎处理。应先处理紧张焦虑/疼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等情况。血压持续升高,SBP200 mmHg/DBP110 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可予谨慎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BP变化,必要时可静脉使用短效药物(如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最好应用微泵,避免BP降得过低。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者,如病情平稳,可于脑卒中 24h后开始恢复使用降压药物。脑卒中后低血压的患者应积极寻找和处理原因,
6、必要时可采用扩容升压措施。,二级预防(2010中国指南),血压与脑卒中发病危险呈对数线性关系,基线收缩压每增加10mmHg,脑卒中发病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危险增加46%。我国和日本人群高血压对脑卒中发病影响强度为西方人群的1.5倍。2002年的调查中,中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仅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以往比较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同时期美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已经达到70%、59%和34%。,脑卒中和TIA二级预防中抗高血压治疗可使患者获益。一项系统评价(包括7项已发表的RCT)显示,抗高血压药治疗能使所有复发性脑卒中、非
7、致死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所有血管事件显著减少,致死性脑卒中和血管性死亡的降低也呈下降趋势。药物选择:3项试验21094例患者荟萃分析(其中2项研究中包含有4000例脑卒中或TIA患者),CCB较ARB有明显优势。一些荟萃研究也显示,CCB较利尿剂或-B能更好地减少脑卒中事件。,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和TIA,建议进行抗高血压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和其他血管事件复发的风险(A)。在参考高龄、基础血压、平时用药、可耐受性的情况下,降压目标一般应该达到140/90 mm Hg,理想应达到130/80 mm Hg(B)。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和TIA复发的益处主要来自于降压本身(A)。建议选择单药或联合用药进行抗高
8、血压治疗(B)。具体药物的选择和联合方案应个体化。,推荐意见,中国急性脑出血治疗指南推荐意见(2011修改稿?),如脑出血急性期SBP180 mmHg/DBP100 mmHg应予以降压,可静脉使用短效药物,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每515min测一次血压(C),目标血压:160/90 mmHg(C);将急性脑出血患者的DBP从150 200 mmHg快速降至140 mmHg很可能是安全的(B)。,总 结,一级预防:降压治疗方法依高血压程度和并发疾病而不同。目标血压一般180/DBP100mmHg,降压目标160/90 mmHg,将SBP从150200mmHg快速降至140 mmHg安全。,卒中防治
9、中血压管理的新挑战,预防目标血压“越低越好”?按“多数血压值”指导降压治疗?,ACCORD(2010.4 N Engl J M)4733例II型糖尿病,34%既往心血管事件史。强化降压(SBP120mmHg)vs标准降压(SBP140mmHg),随访4.7年。预后(非致死性心梗/卒中或心血管事件致死)阴性结果。但强化降压组卒中风险降低。副作用(低血压、晕厥、心动过缓/心律失常、高钾):3.3 vs 1.3%,2010热点:血压变异性(BP Variability)与卒中的相关性?,2010年ASCOT-BPLA等系列研究发现:-血压变异性的差异解释了络活喜组比阿替洛尔组多减少23%卒中风险1。
10、-血压变异性(BPV)是强预测因子2,3。,1.Dahlf B,et al.Lancet.2005 Sep 10-16;366(9489):895-906.2.Rothwell PM,Sever PS,et al.Lancet Neurol.2010 May;9(5):469-80.3.Webb AJ,et al.Lancet.2010;375(9718):906-15.,SBP SD 十分位数,包含既往卒中病史或脑CT扫描显示存在梗死患者,长期血压变异性增大使新发卒中风险升高达3-8倍,使卒中复发风险升高达4-10倍,UK-TIA研究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入选2435例近期TIA或缺
11、血性小卒中的患者基线血压SBP均值为150.2mmHg,随访1年时SBP均值为146.6mmHg。随访1-7年(平均4年)按照收缩压标准差从最低到最高平均分为10等份,以第一个十分位组为对照,评价卒中风险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Rothwell PM,et al.Lancet.2010;375(9718):895-905.,血压变异性增大增加卒中风险,药物对BPV的干预,CCB控制SBPV优于安慰剂与其它降压药。利尿剂优于ACEI/ARB和-B,CCB与利尿剂降低平均SBP幅度小,但降 低卒中风险作用更大,不同CCB降低BPV的研究荟萃,vs 其他药物,Peter M Rothwell;,201
12、0 ESH Oral presentation;,Ferrucci A,et al.Clin.Drug Invest.1997;13(Suppl 1):67-72,络活喜,硝苯地平控释片,改善短时血压变异性控制晨峰高血压显著优于控释硝苯地平,P0.02,P0.02,开放、交叉对照研究共40名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接受起始剂量络活喜5 mg/天或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天,治疗期12周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评估了两药降压效果,SBP,DBP,血压异常波动发生率低ACCOMPLISH:低血压症状发生率低,Jamerson K et al.N Engl J Med 2008;359:2417-28.,络活
13、喜组对比利尿剂组,低血压症状发生率2.5%vs3.6%,-31%P 0.0001,血压异常波动发生率低VALUE研究显示:晕厥发生率低,Julius S,et al.Lancet.June 2004;363:2022-2031.,缬沙坦(N=7649),氨氯地平(N=7596),舒缩压mmHg,差值mmHg,Baseline,1,24,48,2,3,4,6,12,18,30,36,42,54,60,66,75,85,80,90,0,1.0,2.0,1,24,48,2,3,4,6,12,18,30,36,42,54,60,66,3.0,缬沙坦与氨氯地平SBP的差异,1.0,4.0,5.0,月,(
14、或终末随访),月,(或终末随访),晕厥发生率1.0%/1.7%59%;P0.0001,P0.0001,P0.0001,血压异常波动发生率低ASCOT-BPV:超高血压发生率低,超高血压发生率(%),随访期间至少有一次随诊大于或等于此血压水平的患者数量,Rothwell PM,et al.Lancet Neurol.2010;9(5):469-80.,新近BPV研究的提示,更强卒中预后因素,其相关性可能超过平均血压;临床研究及日常治疗时需要关注患者降压是否平稳;长效CCB较其他类型降压药在降低BPV更有优势。,新问题(诊断/风险预测/是否治疗/药物选择),BPV的机制?临床中BPV如何量化?有无
15、每天检测BPV简便易行的工具?BPV对将来指南的影响如何?,脑卒中病程中出现的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病发高血压很普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既往)脑卒中的后果 急性期高血压(应激性)可自愈继发于疼痛,呕吐,应激,焦虑继发于颅高压,卒中急性期高血压(1):原因,卒中的应急。膀胱充盈。疼痛。既往高血压。低氧的生理反应。高颅压。,高血压(2):矛盾,降压的好处减轻脑水肿。减少出血转换。预防进一步血管损害。预防卒中复发。,降压的坏处减少缺血灌注,扩大梗死面积。,高血压(3):积极降压情况,高血压脑病。主动脉夹层。急性肾衰。急性肺水肿。急性心梗。,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的治疗原则,首选口服药延续或重新给抗高血压开始
16、的24小时降压幅度控制在15如果静脉给药,最好选用短效药,脑血管病不同阶段血压的管理策略不同,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管理脑出血脑梗塞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的血压管理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血压管理,血压和脑血流调节(Bayliss效应),Bayliss效应是指平均动脉压在60160时,脑血管可通过自身调节的机制使脑血流量保持恒定,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策略,致残率和致死率居各种脑血管病的首位高血压是脑出血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出血急性期常伴有血压升高,MAP140或降颅压后SBP仍180,DBP120时,死亡率明显升高。,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策略,随着血压的升高,脑出血后血肿扩大或二次出血的比例也增高对脑出血后血压
17、急剧增高者,适当地降低血压对防止血肿扩大及病情进展有益,脑出血血肿的占位效应和出血灶周围的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CPP(60)=MAP-ICP脑出血后通过Cushing反应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使脑组织保持稳定的脑血流量和脑灌注压是一种高级的保护机制,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策略,高血压脑出血后将血压控制在160180/90100和180200/100110的患者,其预后比血压降至正常或血压高于180-200/100-110明显好控制过度或任其升高而不进行处理,两种做法对患者的预后都不利,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策略,脑出血发病后经降颅压处理后血压可有一定程度地下降,对于这类患者,一般不需要降压治疗。对
18、于经过降颅压处理后,血压仍然居高不下或持续升高,特别是当SBP180,DBP120时,应进行降压治疗,但血压不应降得过快过猛,一般不应低于用药前血压的80%为宜。,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策略,正常人动脉压降低10mmHg,CBF减少2-7%急性脑梗死或TIA频繁发作者24小时内迅速降压者,如SBP降低超过30%和/或DBP降低超过20%,预后不良血压过高或过低以及降压过快,都可加重脑组织的缺血损伤.卒中发生后1周内必须保持足够的灌流,直到侧枝循环的建立,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血压管理,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血压管理,在脑组织缺血3小时,大多数患者表现出血压反射性升高早期血压受脑血流量自身调节的影
19、响,通过Bayliss效应机体将血压升高以保证脑组织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当病人血压220/120或90/60时,脑血管就失去了保护性效应。由于个体差异,这一临界值可以上下浮动1020mmHg,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血压管理,一但MAP降低至60以下时,脑血流量就会显著减少,引起脑组织的血液灌注不足,导致脑功能障碍但当MAP160时,可因毛细血管压过高而引起脑水肿脑梗塞急性期的血压不主张快速降至正常,而是应在1周内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并应根据MAP进行合理调整,不同年龄组血压管理目标不同,180/110,应予降压治疗.55-64:若早期血压200/110,可缓慢降压,1周后病情平稳后维持在160/8
20、9以下65-81:特别慎重低灌注.分水岭梗死,血管狭窄高发.血压210/110,可非常慎重地缓慢降压.老年人血压160/90的急性卒中,尽量不降压治疗高颅压/抬高床头/吸痰/导尿/镇静处理后,缓慢降压,急性脑梗死溶栓血压要求,既往有高血压的患者维持血压在160-180/100-105既往无高血压患者,BP维持在160-180/90-100血压高于185/105,考虑慎重降压,对于高血压的非卒中患者,高血压是主要矛盾,因此血压应尽量控制在140/90以下;而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保证全脑有足够的血液灌注成为主要矛盾,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控制血压而不应盲目降压对于血压的调控应该根据年龄、脑血管的
21、危险因素、脑血管病的类型、脑水肿的情况、病前的血压水平、是否颅内外血管的狭窄及其程度等来全面考虑,缓慢地使血压维持在安全的范围内急性卒中合并心衰/夹层动脉瘤例外,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压管理原则,卒中的预防,高危人群,发病,复发,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卒中的预防,一期预防:寻找和去除危险因素血压房颤吸烟饮酒胆固醇二期预防:控制危险因素,抗拴抗血小板抗凝,糖尿病体育活动低盐低脂饮食循环障碍,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级预防(140/90)循证医学观点,1期高血压伴其他危险因素,SBP12*10y,1/11,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OBP)循证医学观点,LIFE:氯沙坦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生危险,876543210,4
22、605,4528,4469,4408,4332,4273,4224,4166,4117,3974,1928,925,4588,4490,4424,4372,4317,4245,4180,4119,4055,3894,1901,897,脑卒中(致死和非致死性),校正后的危险减少:24.9%,p=0.0010未校正的危险减少:25.8%,p=0.0006,出现第一次事件的患者人数百分比(%),高危人数 氯沙坦阿替洛尔,25%(P=0.001),Dahlf B et al Lancet 2002;359:995-1003.,卒中一期预防的依附性,卒中二期预防的依附率,卒中预防:谁的责任,一期预防心内
23、科内分泌神经内科,二期预防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颅内压与血压关系颅内压高低直接影响脑血流量(CBF)。而CBF与脑灌注压(CPP)及脑血管阻力(CVR)关系密切。表示三者关系的公式为:CBF CPP/CVR。CPP为平均动脉压(MAP)与平均颅内压(MICP)之差。颅内压过高可使CPP明显减低,CBF也相应减少。因此维持一定脑灌注压,须以正常血压与颅内压为前提。,急性脑血管病血压增高的原因包括卒中的应激反应、膀胱充盈、疼痛、既往高血压、低氧的生理反应和颅内压增高。对是否应进行降压治疗还存在着矛盾。,降血压的益处是:减轻脑水肿;减少出血性转化;预防进一步的血管损害;预防卒中复发。降血压的害处是降
24、低缺血区血流灌注,扩大梗死体积。过度降压会导致全脑低灌注或脑白质疏松,是脑血管性痴呆发生的重要基础,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降压治疗时需要考虑和权衡的问题。,近来有研究表明虽然脑卒中患者约80%伴有高血压,但在卒中发生后由于脑血流自动调节作用,仅1/3 患者继续存在血压水平偏高。对于是否降压,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不能使脑血流下降,以防止梗死体积扩大。正常情况下,脑血管有自动调节功能,即Bayliss 效应。,脑梗死正在形成区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可能是受损的。Fames等的研究表明,缺血半暗带的血流被动地依赖于平均动脉压。因此,要想维持足够的脑灌注压,就必须避免血压急剧下降。血压升高可能是由一些可治疗
25、的情况造成的,血压通常会在卒中发病后第1-3天自动下降。,对于 有 高 血压病史的患者,推荐的目标收缩压为180 mmHg,舒张压为100-105 mmHg。其他病例的目标血压值则更低一些(160-180/90-100mmHg)。非常高的血压水平是不能接受的。收缩压220 mmHg或舒张压120 mmHg 是早期但应慎重进行药物治疗的指征,避免血压剧烈或突然下降。,其他需要立即进行抗高血压治疗的适应证只有极少数。同时合并急性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或主动脉弓夹层分离时,降压治疗可能是合适的。溶栓或给予肝素治疗的患者,应避免使收缩压180 mm。CT扫描显示为非缺血性卒中,如SAH、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脑血管 疾病 血压 控制 最新进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19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