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与脑血管意外-放射科.ppt
《脑血管疾病与脑血管意外-放射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管疾病与脑血管意外-放射科.ppt(1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脑血管疾病与脑血管意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放射科,概述,脑血管病定义急性脑血管意外(卒中)病因: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血液动力学改变临床上 缺血性、出血性和混合性卒中影像学诊断 CT、MRI、DSA等,脑出血,临床概述分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原发性)后者病因 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病理基础主要是脑动脉硬化动脉性出血,好发于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血肿可破入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可引起脑水肿和占位效应,临床概述续-1,脑血肿的病理演变急性期、吸收期和囊变期脑出血时间可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早期和慢性期脑出血起病多较突然,表现为突发性头痛,并迅速出现偏瘫、失语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
2、情呈逐渐加重趋势,影像学诊断,血管造影脑动脉分支变细、僵直显示脑动脉瘤、血管畸形、脑脉管炎和脑肿瘤的征象,影像学诊断续-1,CT:可反映脑内血肿形成、吸收、囊变三个阶段的病理演变过程平扫:急性期 圆形或卵圆形高密度灶,边界清楚,密度均匀,CT值50-80Hu,外周可见一圈低密度水肿带围绕占位效应:脑池、沟,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明显时可产生脑疝多为单发,偶尔多发,壳核最常见,其次为丘脑血肿可破入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影像学诊断续-2,吸收期 融冰征 密度降低、边缘模糊血肿根据大小、部位和治疗情况可完全吸收一般为2个月囊变期 形成囊腔局限性脑萎缩偶尔钙化,影像学诊断续-3,增强检查急性期不需要增
3、强检查,即使也无强化吸收期:完整或不完整环状强化(3天-2月)原因血脑屏障破坏或毛细血管丰富肉芽组织形成有关,脑血肿的演变,高血压性脑血肿,脑血肿的演变,脑血肿的演变,脑血肿的演变,脑血肿的演变,脑血肿急性期,脑血肿囊变期,脑血肿囊变期,高血压性血肿,外囊血肿破入脑室,脑血肿破入蛛网膜下腔,丘脑血肿破入脑室,脑室内出血,脑干出血,影像学诊断续-4,MRI超急性期 氧合血红蛋白,缺少不成对的电子,具有抗磁性,无质子弛豫增强现象。短期内血块收缩和血浆中水分被吸收而致蛋白质含量增加T1WI和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急性期 脱氧血红蛋白,含有4个不成对的电子,具有很强的顺磁性作用脱氧血红蛋白不引起质子
4、和电子的偶极增强,因此不缩短T1,所以不论在细胞内还是细胞外,脱氧血红蛋白T1WI上均成等信号脱氧血红蛋白对T2的作用非常明显,能显著缩短T2时间,T2WI上呈低信号脱氧血红蛋白的短T2作用是由于铁在红细胞内外分布不均匀,造成局部磁场不均匀从而引起去相位造成的。,影像学诊断续-5,亚急性早期 正铁血红蛋白,具有5个不成对电子,为强顺磁性物质,使T1、T2弛豫时间同时缩短一般情况下,氧合血红蛋白氧化成正铁血红蛋白的过程是由血肿外层向中心推移的血肿外周水肿带仍然存在T1WI上,血肿中心为等信号,边缘为高信号,而周围水肿带为低信号带T2WI上,低信号的血肿绕以高信号的水肿带,影像学诊断续-6,亚急性
5、血肿后期红细胞溶解,正铁血红蛋白游历于细胞外,T1仍缩短,但T2延长T1WI、T2WI上均为高信号含铁血黄素在血肿壁沉积成环,在T2WI上呈极低信号脑水肿开始逐渐消退,影像学诊断续-7,慢性期血肿内部的红细胞溶解,稀释的游离正铁血红蛋白引起T1弛豫时间缩短和T2弛豫时间延长,T1WI、T2WI上均呈高信号含铁血黄素环更加明显,T2WI上为一极低信号环吞噬细胞的不断吞噬、分解和移出血肿内的血红蛋白,后者分解可产生大量的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形成含大量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的囊腔,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周围水肿消退,占位效应消失,急性出血,急性期血肿,亚急性出血,亚急性期血肿,亚急性期血肿,影像
6、学诊断续-8,脑血肿MRI表现小结,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并不困难明确病因,需要与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等鉴别比较影像学主要手段是CT和MRI,常规X线无意义DSA 多数不需要,除非怀疑动脉瘤或AVM,脑梗死,缺血性脑梗死定义:血管阻塞或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供血区域内脑组织缺血性或脑细胞缺血缺氧性坏死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低氧和高凝状态、脑脉管炎等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性改变梗塞多见于50-60岁,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取决于梗死的大小、部位及时间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昏迷。同时伴有脑功能损害的体征,如偏瘫、失语、共济失调等,影像学表现-DSA,脑动脉变细,僵直
7、部分病人可见动脉闭塞,表现为闭塞动脉突然中断,远段分之不显影脑动脉细小分支闭塞较困难,影像学表现-CT,早期征象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30-40Hu)岛带征豆状核模糊皮髓质分界不清晚期表现梗死灶呈低密度,边缘清楚,梗死部位核形态与闭塞动脉有关,影像学表现-CT续-1,伴发表现脑梗死的早期无或仅有轻微占位表现2-15天,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和占位表现2-3周,模糊效应4周,软化灶或囊腔1-2月,脑萎缩,影像学表现-CT续-2,增强扫描一般不需要增强强化指征:占位效应明显、模糊效应时间:3-7天可出现强化,2-3周强化最明显,可持续1月或更久方式:斑片状、线状、甚至均匀强化,但最典型的表现为脑回样
8、强化强化原理:血脑屏障破坏、新生毛细血管增多和血液过度灌注,脑梗死,男 80岁,突发左侧肢体偏瘫,脑梗死,脑梗死,脑梗死,脑梗死,陈旧性脑梗死,陈旧性脑梗死,影像学表现-MRI,早期征象血管流空消失脑细胞肿胀,脑回增粗FLAIR上,增粗的脑回呈稍高信号DWI上,呈高信号 PDI上,呈低灌注较晚期表现: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早期脑梗死,脑梗死,早期脑梗死,脑梗死,A DWI示梗塞累及左侧基底核,脑岛和脑岛下区B CBV图示病变范围大于DWIC、D 分别为CBF和MTT异常累及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大部分E 随访T2WI(10天后)示病变的大小等于最初CBV异常的大小,脑梗死,小
9、脑及脑干多发梗死,亚急性期脑梗塞,亚急性脑梗死,陈旧性脑梗塞,小脑梗死,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不难主要鉴别诊断 胶质增生和星形细胞瘤比较影像学CT、MRI、DSA,出血性脑梗死,见于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后,但多见于后者。栓塞性脑梗死约占脑梗死的30%-50%脑栓塞按栓子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医源性三类大脑中动脉分支栓塞最常见病理发现脑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为10%-42%脑栓塞所致出血性脑梗死者多见于病后第1周,而脑血栓形成多见于第2周,出血性脑梗死,机理闭塞血管再通侧枝循环形成,血肿边缘血管受损或新生血管通透性高水肿明显,周围血管受压,血流淤滞引起管壁受损,影像学表现-CT,CT的发现率为3%
10、-10%,如做连续随访可达18%-20%多发生于大脑中动脉主干或分支供血区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高密度出血灶多位于皮层灰质或基底核,也可同时累及皮层下白质出血灶多为不均匀、散在小斑片或斑点状高密度影多数占位明显,主要是出血和脑水肿所致,出血性脑梗死,影像学表现-MRI,与脑出血一样,Hb经历了氧合、脱氧、正铁、含铁血黄素的演变过程无出血时,梗塞灶呈长T1、长T2信号合并出血时,表现为梗死灶内或边缘出现不均匀的短T1信号如常规自旋回波成像不能显示,可加做GRE成像有助于发现出血,表现为明显的低信号,脑梗死溶栓治疗前后脑出血,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与鉴别诊断,CT、MRI 典型
11、,诊断不难鉴别诊断 高血压性、AVM、动脉瘤、外伤性及肿瘤性出血相鉴别比较影像学CT、MRI,腔隙性脑梗死,定义 脑深部的小梗死,约占20%脑穿支动脉阻塞,好发于基底节、内囊、丘脑、放射冠及脑干穿支动脉直径多在100-500um,梗死灶的直径多在0.5-20mm导致穿支动脉阻塞的原因为管壁的脂肪透明变性和动脉粥样硬化一般起病缓慢,症状逐渐出现。但约40%病人可急性起病。约20%-25%的病人卒中前有TIA病史,影像学表现-CT,类圆形低密度灶,直径多在5-10mm多见于基底核、内囊、丘脑、放射冠及侧脑室周围脑白质CT上呈明显低密度改变多见于发病后第2周占位效应轻微4周后多呈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囊变
12、灶2-4周增强扫描可见环状或斑片状强化,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影像学表现-MRI,SE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PDWI上呈稍高信号T2WI较T1WI显示梗死灶更敏感梗死灶周围胶质增生在PDWI和T2WI上呈高信号Gd-DTPA 斑片状或环状强化,2-4周,桥脑梗死,胼胝体压部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脑卒中发病病灶位于基底核、内囊、丘脑、脑干及放射冠等脑深部结构的腔隙性病灶CT上低密度,MRI 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鉴别诊断血管周围间隙陈旧性小出血灶脑内囊性病变,脑静脉或硬膜窦闭塞,临床概述特殊类型脑血管疾病,死亡
13、率较高(20%-78%)致病因素众多 耳及乳突炎症、妊娠及围生期、口服避孕药、高血凝状态、创伤、颅内肿瘤等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可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类,影像学表现-CT,平扫 弥漫性脑水肿表现双侧或单侧缺血性及出血性脑梗死静脉或硬膜窦内血栓 带征具有特征,但出现机会不多增强“”征 35%-75%,影像学表现-MRI,硬膜窦或静脉流空影消失T1WI脑肿胀或异常信号,不伴T2WI异常信号脑肿胀、脑室大小正常伴T2WI异常信号脑肿胀、脑室扩大伴T2WI异常信号T2WI异常信号伴脑出血或脑水肿,诊断与鉴别诊断,持续性脑肿胀T1WI占位效应较T2WI信号异常明显通常无血脑屏障破坏表现,颅内动脉
14、瘤,酱果形、梭形和夹层动脉瘤浆果形动脉瘤类圆形,多位于脑底动脉环或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发病机理 血管内压力改变引起血管壁退化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肉发育异常、Marfan综合征、创伤、感染等动脉瘤尸检率为5%,40-60岁多见。15%-20%多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的表现,其次颅神经损害症状,影像学表现-DSA,仍然是诊断的金标准能多方位显示完整颅内血管和动脉瘤形态的细节特征能确定单发或多发,载瘤动脉是否有痉挛,动脉瘤颈部,侧枝循环状态、动脉瘤的形态2%-5%假阴性,再次动脉造影时10%-20%可有阳性表现,影像学表现-CT,平扫用于检查SAH、动脉瘤、腔内血栓、壁钙化等表现CTA 结合多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脑血管 疾病 意外 放射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19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