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二.ppt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二.ppt(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及 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第一章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第一节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目前我国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它们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相关法律,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国家安监总局公布的规章和地方性规定,规范以及各种标准等技术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具体规范要求,大多数立足于作业场所生产过程中防控职业危害,来规范相应主题所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第二节 职业卫生术语与概念,1、职业卫生: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的一门学科。2、劳动条件:包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作业环境三个方面。,3、作业场所:也称工作场所,是指劳动者进行
2、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影响劳动生产率,在实际的作业场所中危害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二十多种因素同时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作用,此时危害更大。,4、工作地点:是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5、职业病预防:是指防治止职业病发生,预防应当采取的防护措施,它包括为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特别强调前期预防,强调从职业病危害源头采取措施,职业病预防按其目的和要求分为三级。,第一级病因预防:即最大限度减少直至消除职业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的危害,从根本上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如改变工艺,改进生产过程,防
3、止有毒有害物质跑、冒、漏、滴,使生产过程达到安全卫生标准。,第二级预防:是在一级预防达不到要求,职业危害因素已开始损伤劳动者健康时,应及时发现采取补救措施,主要工作是为早期检测损害与及时处理,防止其进一步发展。,第三级预防:即对已得病者做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包括及时脱离接触,进行治疗,防止恶化和并发症,促进健康。,6、控制:是指工作场所职业活动过程中,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干预措施。7、职业病危害:是指可能导致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患职业病的各种危害。,8、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毒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
4、产生的其他危害劳动者健康,可能使劳动者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形成急性和慢性病变的因素。,9、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的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为害因素而引起的特定疾病,统称为职业病。10、职业病危害事故: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因职业病危害生成的急慢性职业病及死亡事故。,11、职业禁忌:是指员工从事特定职业或者解除特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列举接触职业有毒有害因素的职业禁忌病,12、职业健康监护:是指对职业人群实行的预防职业病危害,
5、提高员工健康水平为目的的健康监护。13、健康:是指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第三节 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范围(要点),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范围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职业病发病规律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监护以及职业病预防等。,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1)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化学性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物理性因素:包括不良气象条件,噪音,振动,非电离辐射。生物性因素:主要是指某些微生物或寄生虫,森林脑炎病毒等。,(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识别或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劳动休息制度不健全等。劳动强度过大或制度不合理,如劳动
6、时间过长,劳动者的生理状态不适应。长期出于某种不良体位,或长时间单调,重复动作。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疲劳。,(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生产厂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如车间内工作地点布置不合理。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通风,照明等。缺乏防尘,防毒,防暑降温等设备或设备不完善。缺乏安全防护设备和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或有缺陷。自然环境因素和环境污染因素等。,2、职业病的发病规律分析,职业卫生的一项主要工作是通过资料积累,分析职业病的病因和规律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改善劳动条件,防止职业病的发生。,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是利用仪器进行检验,测定,获取了解工作环境存
7、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数据信息的过程,经检测可以判断职业病因素的性质,分布,产生的原因,程度,也可以鉴定防护设备的效果。,4、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监护是职业卫生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通过健康监护不仅起到保护员工健康,提高劳动者自我健康意识作用,也是为了便于早期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从而早期治疗。,5、职业病的预防管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目的是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止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第二章 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与管理,第一节 企业职业病预防控制系统,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实施的大量具体工作的企业,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
8、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做好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体系和健康监护系统,加强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管理,做好职业病害评价工作,采用控制技术措施,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控制和治理。,第二节 企业职业病防治一体化管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特点是牵涉面广,许多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即使社会性工作有是技术性工作,它包含国家行政管理,职业卫生专业管理和企业内部管理这三个层次的一体化管理。,第三章 化学因素危害的预防控制,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生产性毒物,对化学因素危害,还可称为尘、毒危害。,第一节 生产性粉尘,1、生产性粉尘定义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能够较长时间悬浮,在作业场所空气中
9、的固体微粒粉尘,叫做生产性粉尘。粉尘的粒径多在0.110um,从胶体化学观念来看,粉尘是固体分散性气深胶,其分散介质是空气,分散项是固体微粒,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微粒散逸在空气中氧化冷凝,而形成极细颗粒的气溶胶。,2、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在煤炭、冶金、建筑材料、非金属矿产、金属制品、电力、轻工、食品加工等许多工业部门的生产中均有大量的粉尘产生。生产性粉尘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3、生产性粉尘的分类(1)无机性粉尘(2)有机性粉尘(3)混合性粉尘,二、粉尘对人体的危害,1、粉尘的理化特性(1)化学组成和浓度(2)粉尘的分散度(3)粉尘的溶解度(4)硬度和形状(5)荷电性(6)爆炸性,2、粉尘对人
10、体的危害,生产性粉尘进入人体后,根据其性质,沉积的部位和数量不同可引起不同病变,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和使用的化学物质,少量进入肌体后,能与肌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肌体暂时或长期的病理状态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4、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呼吸道:这是最常见和主要的途径,呈气体,气溶胶的粉尘,烟雾状态的毒物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其主要部位是运气管和肺泡,经呼吸道吸收的毒物吸入肺泡后很快能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中,毒物随肺循环血液而进入心脏,然后不经过肝脏解毒,即直接进入人体循环而分布到全身各处,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越高,粉尘状毒物粒子越小,毒物在体
11、液中的溶解度越大,经呼吸道的吸收速度也就越快。,(2)皮肤:在生产过程中,毒物经皮肤吸收而中毒者也较常见,皮肤吸收的毒物一般是通过表皮屏障到达负皮,进入血液循环的。(3)消化道:在生产环境中,单纯从消化道吸收而引起中毒的机会比较少见,而是由于手被毒物污染后直接用污染的手拿食物吃,而造成毒物随食物进入消化道,消化道吸收毒物的主要部位在小肠。,二、职业中毒劳动者在接触生产性毒物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而进入人体内,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职业中毒分类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中毒,称为急性中毒,多数是由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堆积所引起。慢性中毒:是长期小剂量毒物进入人体内,在这
12、些毒物的作用下逐渐使人体发生病变,称为慢性中毒,慢性中毒绝大多数是由蓄积作用的毒物引起的。亚急性中毒:是介于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二者之间的中毒,也就是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入人体内所产生的中毒现象。,常见的职业中毒症状神经系统:慢性中毒常见神精衰弱综合症和精神症状,可损伤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引起周围神经炎,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失眠,记忆力衰退,四肢酸、麻等,重症中毒可引起呕吐、瞳孔缩小,血压颅压升高,脑水肿。呼吸系统:一次吸入某些气体可引起窒息,长期吸入刺激性气体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炎症,可出现鼻炎。鼻中隔穿孔,咽炎,运气管炎等上呼吸道炎症吸入大量刺激性气体可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病变,如化学性肺水
13、肿,肺炎。,血液系统:许多毒物对血液系统能造成损害,常表现为贫血,出血溶血,白血病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严重时全血细胞减少成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影响血液输送氧功能出现头晕、乏力、重者昏迷,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组织缺氧。消化系统: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与出血性肠胃炎,有的毒物除上述症状外还并有口腔溃疡,牙龈肿胀,牙齿松动等症状。,泌尿系统:汞,铀,砷化氧,乙二醇等可引起中毒性肾病。其他,还可以引起皮肤,眼睛,骨骼病变。,第三节 尘毒危害的预防措施,尘毒作业环境管理组织管理措施首先是企业要建立职业健康管理部门,配备专(兼)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以负责企业日常的职业健康
14、管理工作。调查了解企业尘毒危害状况,有计划地改善劳动条件。建立健全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职工进行防尘毒的宣传教育,让职工明白尘毒对人体的危害,提高防尘毒意识与认识,从而使职工自觉做到遵章守纪加强个人防护。,定期对作业环境进行监测通过定期对作业环境的监测,了解尘毒物对生产场所污染程度,为采取防尘毒措施提供依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在修改、扩建项目,技术改造工程项目,防止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使尘毒有害物质的排放,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尘毒作业管理对劳动者进行正确的作业方法和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方法的指导改进作业方法及作业工具,工作状态,防止损坏劳动者
15、的健康健康管理对劳动者进行个人卫生指导,防止尘毒物通过口腔,消化道进入人体定期对从事尘毒作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对可能发生高性中毒的危险作业,有亲人员(医务、抢救小组人员)应掌握中毒急救知识配备必要的抢救器材。,治理消除尘毒源防止尘毒物侵入人体,治理消除尘毒源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措施,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尘毒物质为最好,但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一般采用的措施是以无毒代替有毒、高毒物质,加强对有毒物质的净化回收。,改革工艺过程,用无矽尘质代替石英,用无毒,低毒代替有毒,高毒物质如以激光照排代替铅字印刷,消除熔铅尘毒危害以无苯稀料代替有苯稀料,稀料中苯量在减少,逐步改为甲苯,二甲苯为主,无苯稀料即以醇类,甲
16、醛酯,丙酮,低毒物质代替苯高毒物质,尘毒物质的净化回收通风除尘、毒,这是企业应用最为普通,效果较好的一种技术措施,通风除尘毒就是通过通风的方法将尘毒源予以有效地控制,将含尘毒的气体抽出,经除尘、净化后排入大气,使作业环境含尘毒浓度达到卫生标准要求,并使尾气达到排放标准要求。,密闭尘毒源:将尘,毒源有效地密闭,防止尘毒物质外溢的一项有效措施,它通常是以通风除尘毒配合使用。湿法除尘毒:这是一种经济易行的防止尘毒飞扬的措施,尘毒物质遇吸收净化液后很容易被吸收、凝聚、增重,以减少尘毒物质扩散,改善作业环境空气质量。,消除二次尘毒源尘毒物质飘落在生产场所各角落,会形成二次尘毒源,为防止这些二次尘毒源的污
17、染要坚持对生产场所的卫生清扫,及时清除散落的尘毒物质生产中使用的含有溶剂的物料如胶浆,油漆等,在容器上都要加盖要随用随盖。,切断尘毒物的传播途径设备密闭:就是把设备罩严盖实,防止尘毒物外逸,尤其是在化工生产中尤为重要,以密闭的反应金代替敞口的罐,缸等。自动化隔离操作,就是把操作点与生产设备隔离开来,被隔离的设备室通过排风降低室内尘、毒物的浓度,也可以把操作点隔离开通过送风,保持室内空气等鲜加强设备维护管理,消除跑、冒、滴、漏现象,加强个人防护防止尘毒侵入人体个人防护是防止人体受尘毒物分割中毒的最后一道防线,即防止尘毒物从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三条途径侵入人体。个人防护中呼吸系统防护最为重要,防尘用
18、品有防尘口罩,防尘面罩,防止衣,防潮安全头盔等,防毒用品有防毒口罩,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等。,中毒急救当发生急性中毒时,应立即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护,救护者本身要特别加强做好个人防护,根据具体毒物选用适当的防毒面具,以防止救护者中毒,也就是盲目施救,在救护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多人中毒事故是因为救护者未佩戴防毒面具或错戴而致,这必须牢记,在救护时要切断毒源,将中毒者迅速转移到空气清新处进行救治并尽快送往医院急救。,加强有毒物品的管理有毒物品其有易挥发,易燃易爆的特性,还要注意以下几点:有毒物品要单设库房,专人保管,做到数量清,库房要加强通风,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使用场所不要存放有毒物品,做到用多少领多少
19、,剩余的有毒物品要及时退库保存有毒物品的容器要加盖,盖严,防止挥发,生产场所要严禁吸烟,动用明火,电气设备要符合安全要求,配备灭火器材,防止火灾,爆炸发生搬运有毒物品应注意轻拿轻放,防止撞击,摩擦,摔碰,码放时不易过高,防止倾倒,液体有毒物品不要倒置倒放到有资质的单位采购所领的有毒物品,防止伪劣产品流入到使用单位,而造成大的空气污染,第四章 物理因素危害的预防控制,物理因素 噪声和振动,不良(异常)气象条件,电滋辐射,第一节 噪声和振动,生产性噪声,种类及来源生产性噪声物体受振动后,在弹性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当传到人耳时能引起音响感觉的振动称为声音,各种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杂乱无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 卫生 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17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