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行为4-群体规范内聚力决策.ppt
《群体行为4-群体规范内聚力决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行为4-群体规范内聚力决策.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组织行为学,浙江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甄立华,第四章 群体行为,教学要求:4.1 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4.2 群体动力4.3 群体的沟通4.4 群体的冲突4.5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4.6 权力与政治,4.2 群体动力,4.2.1 群体的规范与压力4.2.2 群体决策4.2.3 群体的内聚力,勒温(Kurt Lewin),德国心理学家,1938年提出,被称为“场”理论,他运用物理学中的“磁场”概念。最初只用于研究个体心理,1933年勒温移居美国,研究群体行为,提出了“群体动力(group dynamics)”概念勒温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在的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
2、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因素起了导火线的作用。人的行为取决于内冲力场与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B=f(P,E)B(行为)P(内部力场)E(外部力场),群体动力理论,群体活动的效率多种因素影响,如:群体规范、压力、决策、内聚力、沟通、冲突、人际关系等。群体动力就是上述各方面的相互作用,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与协调过程。群体动力理论涉及到群体活动的基本规律,规范的形式以及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是群体研究的重要内容。,4.2.1 群体的规范与压力,1、概念 规范是对人的行为的某种制约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成员必须遵守。2、类型: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一般的社会规
3、范和反社会规范参考规范,一、群体规范:,3、功能群体的维系功能(价值观)群体行为的评价、标准功能群体行为的动力功能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4、群体规范与管理的有效性形成和制定群体规范是指导和控制群体行为的有力手段,5、群体规范的形成的心理学原因群体行为的一致性,是在群体成员彼此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发生类化的过程,即彼此接近、趋同的过程。在相互模仿、受到暗示,表现出顺从造成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光点移动实验,6、规范分析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皮尔尼克(S.Pilnick)认为群体的规范与企业的利益有直接关系,提出了“规范分析法”作为改进群体工作效率的工具
4、:三项内容明确规范内容:制定规范刨面图(见下页图)进行改革(从上到下、按规范做、制定方针),群体规范分析图,组织荣誉 业务成绩 利润 合作关系 计划性 工作督导 培训 创造发明 用户关系 诚实与安全,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7、规范的建立和发展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个体特征(智高就起不容易建立和遵循)群体的构成(同质比异质更容易确认)群体的任务(任务常规、简单更容易)物理环境(空间距离近,相互作用多更容易)组织的规范(一致容易,否则怠工罢工)群体的绩效(成功的群体将维持原有的规范),8、建立规划的原则:(阿希文.赞德)向群体成员解释群体规范和他们的愿望是一致,不需要
5、牺牲什么。奖励那些遵循规范的成员帮助成员了解他们是怎样为完成群体目标做贡献的建立规范时,给所有成员发言的机会,因为只有自己建立的规范,才会更愿意遵守。让成员知道,不遵守群体的规范将受到驱逐(但也原谅悔过的成员),9、如何削弱群体的规范:找出志同道合的成员,与他们联合起来。与志同道合的成员讨论你的观点和计划,与他们建立联合阵线防止内部分歧坦白你的所作所为,不怕压力宣传与你合作的好处与报偿,1、群体压力与行为改变群体成员的行为在受群体“压力”的影响下,会出现行为的趋同性改变,即产生从众行为。规范不同于规章,更强调自律与默契。压力来源的四个方面:理智的压力舆论的压力感情的压力暴力的压力,二、群体的压
6、力与顺从,A B C,X,从众的心理学实验 线条比较实验 光点实验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线条比较实验:对于 x=A的错误判断(实际上x=B)由于群体压力竟然有37%的人产生了从众行为。,2、影响顺从现象产生的因素:,视多数人的错误为正确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权宜的从众:知道自己正确,但是不愿违背多数人意愿情景不明确,又不愿意冒险时的从众必须从众:用同样的规范强迫所有人习惯性模仿和服从,3、从众行为的心理分析,B A P C,接受 拒绝 行为表现,拒绝 接受 内心,从众现象的二维分析,4、从众行为可以产生的结果:积极(正作用)的一致性 消极(负作用)的一致性 无异议的一致性:其行为无所谓积极或消极,三
7、、群体的社会助长和社会抑制作用,1、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对群体的有效管理能产生协调效应,特别是对于从事简单的、熟练的、体力性的劳动,助长作用尤为突出。即体现在:满足心理需要,增长勇气信心;消除单调疲劳,强化个体行为。,2、社会抑制作用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个人的人格和情绪不同,环境不同,一些复杂性的工作,群体反而起到反面的作用与影响,即表现为:增加紧张情绪,干扰正常思路;引导失误发生,降低行为效率。,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例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就是这种
8、含义。,四.社会惰化(社会逍遥),早在1930年,心理学家达谢尔(JFDashiell)就通过“拔河实验”发现这种现象的存在。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独立参加实验,那么平均拉力可达63公斤;如果是群体一起参与,则参加人数越多,每个人所贡献的平均拉力越小。2人一起拔河,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了59公斤;3人时继续下降为53.3公斤;8人时人均仅剩31公斤。,“拔河实验”,1988年,心理学家杰克逊等人(JMJackson&KDWilliams)总结了49项有关社会惰化问题的研究。结果发现,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群体越大,个人所作的努力水平也越低。当群体规模增大到8人时,个人的努力程度仅为单独工作时80。
9、在一定范围内,群体规模增大,个人努力水平还继续下降。,东西方存在差异吗?心理学家拉特纳等(DMyers,1983)人发现,社会惰化作用并不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产物。在强调集体主义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泰国、台湾、印度、马来西亚等,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社会惰化的原因: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待续),一定出现这种现象吗?研究表明,如果被试相信自己的行为效率可以被鉴别出来,或是对个人行为贡献单独进行测量,则即使与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也不再有社会惰化作用存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研究表明:群体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并不必定导致“混水摸鱼”式的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群体 行为 规范 内聚力 决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17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