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区域经济发.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2.东北商品粮基地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特点见下图:,【例1】(2009海南调研)中俄双方于2008年10月14日在黑瞎子岛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下图为我国黑瞎子岛位置图,读图回答(1)(3)题。,(1)下列关于图中黑瞎子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黑瞎子岛是因河流泥沙淤积而形成的冲积岛B.是我国夏季白昼最长的地方C.地处我国最东端“金鸡”版图上鸡冠位置D.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2)在图中所示区域开
2、展国土整治和开发,必须特别重视的内容是()A.商品粮基地的建设B.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C.沼泽湿地的保护D.低湿易涝地的治理(3)在图中所示区域,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水源不足 B.热量不足 C.地形低洼 D.土壤沙化,答案:(1)B(2)C(3)B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黑瞎子岛并不在我国的最北部,而在我国的最东部,所以不是我国夏季白昼最长的地方。第(2)题,图示区域是我国的三江平原,多沼泽地,土壤类型为沼泽土,在国土整治与开发中,要注意沼泽湿地的保护。第(3)题,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热量不足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例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3、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二要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三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材料二 在农业部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确定了11种优势农产品,确定这些农产品的依据是: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外市场中有竞争优势、能够抵御进口的农产品,或在竞争中能够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农产品。,材料三 下图分别表示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粮农业生产基地甲、乙两地。,(1)为了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确定的优势产区,主要考虑的条件有哪些?(2)比较甲、乙两区域中的平原地区优势农产品的差异。(3)图中甲区域农业的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
4、4)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年均递增14%,已成为世界农产品第五大出口国,简述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利条件。,【解析】该题考查我国农业生产优势产区的区位因素。第(1)题,根据材料2中的信息即可回答。第(2)题,侧重考查我国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第(3)题,农业区位优势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来考虑。第(4)题,我国农业资源多样化的优势,市场区位优势,加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答案】(1)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区位优势明显。(2)(3)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4
5、)农业资源多样化的优势,满足了世界市场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市场区位的优势,亚洲地区是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最重要、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也是中国最具优势的市场;发展现代农业,中国正在全面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2009合肥模拟)读图,回答1、2题。,1.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图中标注的地理事物与实际分布不符的是()A.混交林 B.针叶林 C.水稻 D.冬小麦2.图示季节,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河出现春汛B.地一年中气温最低C.地小麦黄熟D.城一年中人影最短,【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的是东北平原的北部地区,该地不能生长冬小麦。第2题,关键是看懂地球绕日运行图,注意地轴方向一直不变,同时自转方
6、向与公转方向一致,可据此移动图中地球的位置,再依据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判断季节,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春季。【答案】1.D 2.A,读下图,回答35题。,3该图最有可能是()A.东北耕地分布图B.东北经济作物分布图C.东北粮食作物分布图D.东北林地分布图4图中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是()A.针叶林B.人工经济林和次生林 C.春小麦D.大豆5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A.保护水土B.建成我国的畜牧业基地C.综合治理中、低产田D.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解析】第3题,从图中看出,该地理要素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和东北平原,而且、具有南北方向的过渡性,因此可确定其为东北林地分布图。第4题,图
7、例分布于东北平原,且为林地资源,该区开发历史悠久,原始林已不存在,所以主要为人工经济林和次生林。第5题,该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林业生产基地,因此国土整治的重点是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答案】3.D 4.B 5.D,6.(2009南通调研)下图为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差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特点有,主要原因是。(2)松嫩平原多沼泽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有。(3)松嫩平原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其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有。(4)松嫩平原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主要是,克服措施主要有。,【解析】第(1)题,通过读图不难发现东北地区的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距海洋越远,
8、降水量越少;在山地的迎风坡降水量多,背风坡降水量少。第(2)题,应考虑沼泽分布的条件,可从地形因素分析:该地区地形平坦、地势低平,不容易排水,易形成沼泽;从气候因素分析:东北平原年降水量丰富,气温低、蒸发量小,导致土壤含水量大,易形成沼泽。第(3)题,东北平原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其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第(4)题,东北平原由于纬度较高,主要的问题是低温、内涝,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解决:培育耐寒品种;发展大棚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答案】(1)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递减 山地多地形雨;西部内陆距海远(2)地势中间较低,易积水;气候寒冷,蒸发弱;多冻土,水
9、分不易下渗(3)商品谷物农业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4)低温、内涝 培育耐寒品种;发展大棚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要点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珠江三角洲由东江、北江、西江三条河流冲积而成,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指我国广东省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中山、肇庆、江门、珠海、东莞、惠州、佛山、深圳,广义上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是在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内部和外部条件下迅速提高的,分析见下
10、图:,3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续表,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的比较,【例1】(2009江苏高考改编)下图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A城市人口比重 B第二产业产值比重C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D第一产业产值比重(2)图示曲线反映了()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低于第一产业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解析】第(1)题,图中有四条变化曲线,需要考生挖掘隐含信息,逐一排查,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11、第(1)题,需要考生正确判断的正确搭配项目。综上分析: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江苏的农业产值比重逐渐下降,故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不难得出代表第二产业(工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第(2)题,A选项曲线变化最平缓,C选项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超过第一产业,D选项错在二者的变化不同步。【答案】(1)D(2)B,要点二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区域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正视遇到的问题,对症下药,采取合理的措施。,续表,泛珠三角的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
12、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区域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合作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区域合作有利于发挥区域内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建立共生共赢的经济体系。区域内互补性很强,加强合作将给区域内各个地区和城市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区域合作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途径。,【例2】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和下列材料,回答(1)(4)题。材料一,珠三角地区污水排放量变化示意图,材料二珠三角主要工业部门示意图,(1)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
13、(多选)。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2)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其产生的原因是。(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分析其原因。(4)据材料二分析,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在工业结构和城市职能方面,存在哪些抑制区域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为此应采取什么措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第(1)题,由材料一可知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生活污水排放量总体是逐年上升的,工业废水排放量
14、变化较小。第(2)题,该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酸雨、污水污染等,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工业造成的“三废”污染和农业造成的化肥、农药污染)和生活。第(3)题,可从影响两地工业布局的政策、交通、市场、科技、经济腹地等因素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全面分析。第(4)题,从图中各城市的工业构成可以看出多数城市以电子、食品和轻纺等轻工业为主,结构趋同;因此要加强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加快发展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答案】(1)BDE(2)问题: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污水污染;地表径流污染原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3)珠江三角洲
15、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政策优势明显下降;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南岭的阻隔,使其腹地范围缩小。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有产业基础、科技与人才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水陆交通发达。(4)问题:结构趋同,功能不清,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措施:各城市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发展石化、钢铁、造船等原材料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构建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二大城市密集区。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叙述中,与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关系不大的是()A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
16、整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C良好的区位条件 D丰富的矿产资源2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A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 B重化工业产业基地 C轻纺工业产业基地 D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解析】第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第2题,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所占比重大,是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答案】1D 2D,3.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第二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1985年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B珠江三角洲过去的政策
17、优势更加明显C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仍是这一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D经济迅速发展,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3.【解析】1990年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珠江三角洲的政策优势已不明显;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工资水平的提高,其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逐渐丧失,珠江三角洲地区又一次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答案】D,(2009启东月考)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4、5题。,4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阶段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的快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阶段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A BC D 5阶段,该国新增的就业机会主要来自()资金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源密集型产业 现代服务业A BC D,【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前两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同步上升,在第三阶段,城市化水平上升而工业化水平出现了下降;图中的三个阶段,都是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第5题,阶段中,城市化水平上升而工业化水平下降,说明该国在这一阶段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减少,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一、三产业比重上升。【答案】4C 5D,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17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