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讲义-第18节总需求理论(Ⅰ).ppt
《经济学讲义-第18节总需求理论(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讲义-第18节总需求理论(Ⅰ).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八节 总需求理论(),本节开始考察短期中的经济,这一节和下一节主要围绕总需求理论进行讲解。总需求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大家要对这部分知识点非常熟悉。这一节主要介绍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及稳定政策,以及IS-LM模型的构建。本节知识点与指定教材对应的是第九章和第十章。第九章的知识点主要以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出现,不是考试的重点;第十章则是考试的重点,各类题型都有可能出现,而且往年基本上每年都会考,分值也很高。基本上大题目会有一题从这一章或者是下一节中来。下一节也将继续讲解中需求理论,主要是对IS-LM模型的应用。,本节所涉及的知识点有:1宏观经济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2垂直和水平的
2、总供给曲线3总需求曲线的简单推导4经济高涨经济萧条经济滞胀5长期与短期经济均衡6凯恩斯交叉图与IS曲线7流动偏好理论与LM曲线8各类乘数9IS的可贷资金解释 10LM的数量方程式解释,1(判断题)在宏观经济的研究中,短期和长期之间最关键的区别是:长期一般研究的是一年及一年以上的经济现象,而短期则是研究一年以内的经济现象。()分析:本题考查宏观经济学中短期和长期之间的区别。短期与长期之间最关键的区别是价格行为。在长期经济中,价格是有伸缩性的,能对供给或需求的变动做出反应。货币供给影响名义变量,但不影响实际变量。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会引起产出或就业的波动。这种对长期中经济行为进行解释的理论叫做古典
3、理论,其所用的方法叫做古典二分法。在短期经济中,价格是黏性的。许多价格对货币变动并没有反应,价格不能迅速而完全地调整意味着在短期中产出和就业必须做出某种调整。在物价为黏性的时间范围内,古典二分法不再成立,名义变量会影响实际变量。答案:错误。,2(选择题)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总需求曲线反映了物价水平与收入之间的一种正相关关系B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一定是由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而造成的C对于固定的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速度,数量方程式反映出物价水平越高,收入水平越底D货币需求增加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解析:C。分析:本题考查总需求曲线与数量方程式之间的关系。总需求曲线可以由数
4、量方程式推导出来。具体推导过程如下:将数量方程式MVPY改写为M/P(M/P)dkY,其中k1/V。货币数量论以这种方式说明了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M/P等于需求(M/P)d,而且这种需求与产出Y是成比例的,V是k的“背面”。可见,对任何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速度,数量方程式得出了物价水平P和产出Y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即P上升,Y必定下降。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求可以解释总需求曲线为何向右下方倾斜:如果产出越高,人们进行的交易就更多,而且需要的实际货币余额M/P就越多。对于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M,M/P越高意味着物价水平就越低。,3(判断题)国家调整个人所得税,则消费的变化将通过下列哪一项反映出来?
5、()A总需求曲线发生平移B沿着原总需求曲线移动C总供给曲线发生平移D沿着原总供给曲线移动 答案:A。分析:同微观中需求曲线的移动与曲线上点的移动类似,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是由于模型以外的因素即外生变量(如货币供给)引起的曲线位置及形状的改变,而总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是由于模型中的变量即内生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点沿曲线的移动。总需求曲线的内生变量只有物价和收入两个量,其它的均为外生变量。因此个人所得税属于外生变量,其变化将导致总需求曲线发生平移。个人所得税直接影响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所以C选项和D选项均不能入选。,4(选择题)关于总供给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对总供给曲线形状的讨论需要考虑时间范
6、围,从而被分为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B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产出水平不取决于技术变化等C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物价的变化将不会影响产出水平D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满足了古典二分法 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长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AS)是产品与服务供给量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由于供给产品与服务的企业的价格在长期和短期中的改变速度是有区别的,因此,对总供给曲线形状的讨论需要考虑时间范围,从而被分为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长期的垂直的总供给曲线LRAS:在长期中,由于产出水平是由资本量与劳动量和可获得的技术决定的,不取决于物价水平,因而LRAS是垂
7、直的。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的移动只影响物价,如图1所示。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满足了古典二分法,因为它意味着产出水平不取决于货币供给。长期产出水平被称为产出的充分就业或自然水平。短期的水平的总供给曲线SRAS:在短期中,物价水平是黏住的,考虑其极端情况价格固定时,则此时SRAS是水平的。在这中情况下,总需求变动影响产出水平。如图2所示,短期中总需求的减少是因为价格并不立即调整。综上可以看出B选项是错误的。,P,Y,A,B,5假设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则政府实行拉动需求的政策会使()。A物价水平上升但不影响产出水平B物价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增加C物价水平上升,实际产出较少
8、D物价水平不变,产出增加 分析:B。由于此处假设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因此分析方法与同短期模型类似。政府实行拉动需求的政策,则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点也向右上方移动,因而物价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增加。注意:本题的一个亮点在于假设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在我们学习的各类经济学书中,一般都是假设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如果读者不认真读完题目,仅看到“长期”一词,就很容易陷入陷阱当中。读者需要对此类题目引起高度重视,这也是经济学考试出题的一种趋势,就是培养同学打破定势思维的习惯,不搬教条。,6(选择题)物价水平上升和国民收入的下降可能是因为()。A国际卡特尔石油公司联合降价B央行
9、在金融市场上大量卖出债券C政府对生产的产品给予价格补贴D台风“珍珠”的袭击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几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在历次财大考研试题中,经常会以客观题形式来考查该知识点。为了方便和巩固大家的复习,我在此把这些知识点重新总结在这里。,经济高涨:对总需求的冲击,总需求的增加。如图3所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提高等因素引起总需求从AD右移到AD1,短期均衡点从A点移动到B点,物价与收入分别上升到P1、Y1。在B点,物价与收入均处于很高水平,则经济就处于高涨状态。经济萧条:对总需求的冲击,总需求的减少。如图3所示,由于货币供给减少等因素引起总需求从AD左移到AD2,短期均衡点从A点移动到C点,物价与收
10、入分别下降到P2、Y2。在C点,物价与收入均处于很低的水平,则经济就处于萧条状态。经济滞胀:对总供给的冲击,不利的供给冲击使总供给减少。如图4所示,由于石油提价等因素使得短期总供给从SRAS左移到SRAS1,短期均衡点从A点移动到B点,此时物价水平上涨到,而收入却降低到Y1。在B点,物价上升而产出减少,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则经济就处于滞胀状态。,回到本题中,物价水平上升而国民收入下降,说明经济出现了滞胀。如果供给遭到不利冲击则有可能会出现滞胀,则选项D正确。A选项中的石油降价是有利供给冲击;B选项中的央行卖出债券属于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向右移动,从而AD曲线向右移动,经济可能出现高涨;
11、关于C选项,对产品给予价格补贴降低了企业生产的成本,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物价下降国民收入增加。,7(选择题)关于古典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之间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古典模型的是一条垂线,凯恩斯模型的是一条水平线,完整的为反L型B古典模型的总供给曲线表示的是长期总供给曲线,而凯恩斯模型的表示的是短期总供给曲线C古典模型假设工资刚性,而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劳动市场运行毫无摩擦,总能维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D古典模型认为除非总供给曲线发生变动,否则财政和货币政策只会带来价格上涨,没有任何效果,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古典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之间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学 讲义 18 总需求 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1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