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质膜及其表面结构.ppt
《细胞质膜及其表面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质膜及其表面结构.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质膜及细胞表面Plasmalemma and Cell Surface,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亦称细胞膜(cell membrane),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它不仅是区分细胞内部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屏障,更是细胞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通道。围绕各种细胞器的膜,称为细胞内膜(internal membrane)。质膜和内膜在起源、结构和化学组成的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故总称为生物膜(biomembrane)。生物膜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细胞的能量转换、蛋白质合成、物质运输、信息传递、细胞运动等活动都与膜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质膜厚度:6-
2、10nm.基本结构:脂质双分子层,蛋白质嵌合在脂质双分子层中。质膜是动态的流动结构,膜脂和膜蛋白两类分子围绕着膜的平面做各种运动。质膜表面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cell coat)或糖萼(glycocalyx);质膜下的表层溶胶中具有细胞骨架成分组成的网络结构,除对质膜有支持作用外,还与维持质膜的功能有关,所以这部分细胞骨架又称为膜骨架。细胞外被、质膜和表层胞质溶胶构成细胞表面。,主要内容,第一节 质膜的化学组成第二节 生物膜的结构 第三节 细胞表面的分化,第一节 质膜的化学组成,质膜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组成,另外还有少量糖,主要以糖脂和糖蛋白的形式存在。膜脂是膜的基本骨架,膜蛋白是膜功能的主要体
3、现者。动物细胞膜通常含有等量的脂类和蛋白质。1.1 膜脂 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一)、磷脂构成膜脂的基本成分,约占50。主要特征: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但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和某些细菌质膜上的心磷脂具有4个非极性的区域。脂肪酸碳链为偶数,多数碳链由16,18或20个碳原子组成。常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极性头部基团,非极性尾部基团,脂肪酸,胆碱,磷酸,甘油,脂肪酸链,A.磷脂酰基胆碱中磷脂分子示意图;B:结构式;C:空间模型,顺式双键,顺式双键,1、甘油磷脂:以甘油为骨架;在骨架上结合两个脂肪酸链和一个磷酸基团,而磷酸基团又可分别将胆碱、乙醇胺、丝
4、氨酸、肌醇等连接到脂分子上。,主要类型有: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PE,旧称脑磷脂)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 serine,PS)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PC,旧称卵磷脂);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 inositol,PI)双磷脂酰甘油(DPG,旧称心磷脂)等。,2、鞘磷脂(sphingomyelin,SM)脑和神经细胞膜中极丰富,亦称神经醇磷脂。以鞘胺醇(sphingoine)为骨架,与一条脂肪酸链组成疏水尾部,亲水头部也含胆碱与磷酸结合。原核细胞和植物中没有鞘磷脂。,(二)、糖脂,含糖而不含磷
5、酸的脂类,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的质膜上,占膜脂总量5以下。神经细胞膜上含量较高,约占5-10。糖脂也是两性分子。其结构与SM很相似,只是由一个或多个糖残基代替了磷脂酰胆碱而与鞘氨醇的羟基结合。最简单:半乳糖脑苷脂,只有一个半乳糖残基作为极性头部,在髓鞘的多层膜中含量丰富;最复杂:神经节苷脂,其头部包含一个或几个唾液酸和糖的残基。神经元质膜中具有特征性的成分。儿童所患的家族性白痴病(Tay-sachs disease)就是因为在其细胞内缺乏氨基己糖脂酶,不能将神经节苷脂GM2 加工成为GM3,结果大量的GM2累积在神经细胞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退化。神经节苷脂本身就是一类膜上的受体,已知破伤风
6、毒素、霍乱毒素、干扰素、促甲状腺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5-羟色胺等的受体就是不同的神经节苷脂。,葡糖脑苷脂,一些糖脂的结构 1.半乳糖脑苷脂,2.GM1神经节苷脂,3.唾液酸,(三)、胆固醇,仅存在真核细胞膜上,不超过膜脂的1/3,植物细胞膜中含量较少。功能:提高脂双层的力学稳定性,调节脂双层流动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如:在缺少胆固醇培养基中,不能合成胆固醇的突变细胞株很快发生自溶。),(四)、脂质体(liposome),一种人工膜。在水中磷脂分子亲水头部插入水中,疏水尾部伸向空气,搅动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直径25-1000nm不等。用途:转基因,或制备药物。利用脂质体可以和
7、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内部。,1.2 膜蛋白,生物膜所含的蛋白,是生物膜最为重要的成分,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据估计核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中30%左右的为膜蛋白。在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反映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功能复杂的,蛋白质含量高。动物细胞主要有9种膜脂,而膜蛋白的种类繁多,多数膜蛋白分子数目较少,但却赋予细胞膜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根据膜蛋白与脂分子的结合方式,可分为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膜内在膜蛋白,跨膜蛋白)、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膜周边蛋白)和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整合蛋白可能全为跨膜蛋
8、白(tansmembrane proteins),两性分子,疏水部分位于脂双层内部,亲水部分位于脂双层外部。由于存在疏水结构域,整合蛋白与膜的结合非常紧密,一般不易分离开来,只有用去垢剂(detergent)才能从膜上洗涤下来,如离子型去垢剂SDS,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n-X100。整合蛋白的跨膜结构域可以是1至多个疏水的螺旋。形成亲水通道的整合蛋白跨膜区有两种组成形式,一是由多个两性螺旋组成;二是由两性折叠组成。外周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因此只要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甚至提高温度就可以从膜上分离下来。有时很难区分整合蛋白和外周蛋白,主要是因为一
9、个蛋白质可以由多个亚基构成,有的亚基为跨膜蛋白,有的则结合在膜的外部。,脂锚定蛋白:通过与之共价相连的脂分子(如脂肪酸或糖脂)插入膜的脂双分子层中,从而锚定在细胞质膜上。与脂肪酸结合的脂锚定膜蛋白多分布在质膜内侧,与糖脂相结合的脂锚定膜蛋白多分布在质膜外侧。可分两类:一类是糖磷脂酰肌醇(glycophosphatidylinositol,GPI)连接的蛋白,GPI位于细胞膜的外小叶,用磷脂酶C(能识别含肌醇的磷脂)处理细胞,能释放出结合的蛋白。许多细胞表面的受体、酶、细胞粘附分子和引起羊瘙痒病的PrPC都是这类蛋白。另一类脂锚定蛋白与插入质膜内小叶的长碳氢链结合,如三聚体GTP结合调节蛋白(t
10、rimeric GTP-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的 和亚基。,膜蛋白与膜脂的结合方式:六种,1.单一的-螺旋跨膜,只穿膜一次,N端和C端分别在膜的两侧。2.-螺旋链多次跨膜,多肽链的N端和C端分别在膜的两侧。3.膜内的表面膜蛋白,以脂肪酸链或异戊二烯基插入细胞质一侧的单层膜内。4.蛋白质与寡糖、糖脂或肌醇磷脂结合,并以其脂肪酸链插入非胞质一侧单层膜内锚定。5、6是位于膜内或膜外的蛋白质以非共价键形式依附于其他跨膜蛋白上。,膜蛋白的提取:去垢剂分离和纯化整合膜蛋白与膜脂间的结合牢固,必须用去垢剂使膜崩解后才能提取。去垢剂是一种一端亲水,一端疏水的两性分子,是分离与研
11、究膜蛋白常用的试剂。它不仅使膜崩解,并与膜蛋白疏水部分结合使其与膜分离,还能破坏蛋白内部的非共价键,甚至改变亲水部分的构象。常用:SDS(离子型)和Triton X-100(非离子型),其中SDS作用较剧烈,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因此要得到有生物活性的膜蛋白,常用非离子型去垢剂。,去污剂胶团,水溶性蛋白-脂质-去污剂复合体 可溶性脂质去污剂混合胶粒,用去污剂溶解膜蛋白。去污剂破坏脂双层,把蛋白质溶于溶液中,形成蛋白质-脂质-去污剂复合物。膜上的磷脂也被去污剂溶解。,去污剂单体,Review:去垢剂(detergent),去垢剂(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即具有亲水基又具有疏水基的物质,一般具有乳化、分散和
12、增溶作用。可分阴离子、阳离子和中性去垢剂等多种类型,中性去垢剂在蛋白提取中应用的较多。A中性去垢剂又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影响较少,宜于蛋白质或酶提取之用。一般市售中性去垢剂有聚乙二醇类,如PEG200;多元醇类表面活性剂,如山梨醇、司盘类和吐温类;聚氧乙烯脂肪醇醚,如苄泽类、平平加类;聚氧乙烯烷基苯酚醚,如Igepal CO、乳化剂OP、Triton、Pluronic(用作消泡剂、润湿剂、增溶剂)、泡敌。中性去垢剂作用后可通过Sephadex LH-50柱除去;也可直接上DEAE-Sephadex柱层析分离目的蛋白,不必先除去去垢剂。B阴离子去垢剂 常见的有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
13、二烷基璜酸钠。前者可促进核蛋白的溶解,将核酸释放出来,并对核酸酶有一定抑制作用,常用于核酸的提取。C阳离子去垢剂 如洁尔灭、新洁尔灭、CTAB、CPC、ZEPH、克菌定、消毒净(TMPB)、杜灭芬等,消毒灭菌类居多。,D天然表面活性剂 又称为生物表面活性剂,包括种类较为广泛,如各种树胶(阿拉伯胶、杏胶、桃胶、果胶)、明胶、皂甙、卵磷脂、豆磷脂、琼脂、海藻酸钠、酪蛋白、胆甾醇、胆酸类、多糖类(如环糊精)等。E两性表面活性剂 在碱性水溶液中呈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起泡性好,去污力也强;在酸性溶液中则呈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特征,其杀菌性很强。蛋白质变性剂的作用是破坏蛋白质的次级键,如氢键、盐键和疏水
14、力,引起天然构象的解体;它们并不破坏共价键,如肽键和二硫键,故不涉及一级结构的改变。变性剂有溶解型和沉淀型两类,SDS、尿素和胍盐是有效的溶解型变性剂,而三氯乙酸、甲醇、和氯仿/异戊醇是有效的沉淀变性剂。,第二节 生物膜的结构,已知质膜的主要成分是脂类、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那么这些组分在膜中是如何排列和组织的,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关系到膜的分子结构问题,历史上曾经提出很多模型。主要有片层结构模型、单位膜模型、流动镶嵌模型和脂筏模型。,2.1 质膜的结构模型(一)片层结构模型认为细胞有质膜的存在经历了很长的历程。最早的工作是质膜通透性的研究。1895年,E.Overton发现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质
15、很容易穿过植物的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则不容易穿过膜。因此推测,细胞膜是由一层脂类物质所组成。,1917年,Langmuir设计出了膜平衡技术(film balance)。,根据所投入的脂分子数,即可计算出单个脂分子所占的面积(如一个硬脂酸分子所占面积约为0.2nm2)。用这种方法也可测定单脂分子层的厚度,硬脂酸的厚度约为2.5nm。当把玻片插入浮有单层脂分子的水中时,玻片表面可吸附上单层脂分子膜。,从真核细胞分离纯净的质膜很困难,主要受内膜的污染。红细胞没有细胞内膜结构和细胞核。经低渗处理后,造成溶血现象,血红蛋白和无机盐等被溶出细胞外,剩下的空壳称为血影。把血影的脂类物质抽提出来,在水
16、面上铺成单分子层。1925年,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用有机溶剂抽提人的红细胞膜的膜脂成分并测定膜脂单层分子在水面的铺展面积,发现它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二倍,提示了质膜是由双层脂分子构成的。,球形蛋白磷脂双分子层球形蛋白,这个模型表明,细胞膜中有两层磷脂分子,其疏水脂肪酸链在膜的内侧彼此相对,而分子的亲水端则朝向膜的内外表面,球形蛋白质分子附着在脂双层的两侧表面。这一模型影响达20年之久。,1935年,J.Daniell&H.Davson:发现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低得多。已知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降低。推测:质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从测定膜的表面
17、张力得出细胞膜的“三明治结构”,即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二)单位膜模型,1959年,J.D.Robertson用超薄切片技术和电镜观察了各种膜后发现膜呈“暗-明-暗”三层式结构。内外两侧为电子密度高的暗线,中间为电子密度低的明线。该模型认为明线部分是膜中间的双层脂类分子,而暗线部分则为膜两侧的单层蛋白质分子。这些蛋白质以单层肽链折叠形式存在,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该模型提出了各种生物膜在形态结构上的共性,即生物膜都以“两暗一明”的形式存在,故生物膜也被称为单位膜。,不足:(1)单位膜为一静态单一的结构,无法说明膜的动态结构的变化;(2)无法显示各种膜的功能的不同;(3)各种不同细胞和
18、同一细胞中的不同部分膜的厚度实际上并不都是7.5nm。60年代以后,应用一系列新技术,证明膜中的蛋白质和脂类分子主要以疏水键相结合。电镜冰冻蚀刻技术:脂类双分子层中心部分有蛋白质颗粒分布。红外光谱分析:膜蛋白不是折叠结构而是-螺旋的球状结构。荧光标记和细胞融合实验:生物膜具有液体的性质。,(三)流动镶嵌模型1972年S.J.Singer&G.Nicolson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把生物膜看成是嵌有球形蛋白质的脂类二维排列的液态体,膜中脂双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既具有固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呈液晶态。该模型强调:(1)膜的流动性,即蛋白质和膜脂均可侧向运动;(2)膜内蛋白和脂类分子
19、分布的不对称。使膜分子聚在一起主要是蛋白-蛋白、蛋白-脂类、脂类和脂类通过疏水和亲水的两种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如果相互作用达到最大时,在最小自由能情况下就能维持膜结构的稳定。膜蛋白露在水介质的部分,是由亲水的氨基酸组成,而嵌在脂双中的是由疏水的氨基酸组成的。认为:细胞中各种膜的不同活性和特异性,可能是由于膜内蛋白的种类不同所致;大部分膜是不对称的,在其内部及内外表面具有不同功能的蛋白质。红细胞膜或其他细胞膜的不对称性表现为:1.只在膜的外表面有糖脂、糖蛋白等;2.脂双层的内、外两层脂类分子也是不对称的。,流动镶嵌模型,该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蛋白质和膜脂均可侧向运动,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有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胞 质膜 及其 表面 结构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14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