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体固结资源加工学.ppt
《粉体固结资源加工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粉体固结资源加工学.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烧结和球团的传热分为三个部分一个热气体以质量流速稳定地通过一个冷料层,产生一个明显的温度前锋,11.1固结过程的传热规律,11 粉体固结,一个热的气体脉冲以比加热整个料层短得多的时间通过料层,然后其温度降到原始固体温度,质量速度保持常数,出现一个温度波考虑料层中的放热以及在(1)和(2)中发生的气固相热交换过程。,对于气相的基本传热方程:对于固相的基本传热方程:,11.1.1 传热前沿 对于充填床的一微小料层面积,可以看作是处于静止状态的非稳态传热来分析(即Vs=0)。假设料层仅仅发生固相热交换,没有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即QR=0),料层内部不发生导热(Keff=0),料层的传热系数足够大,使料
2、层内任何时刻任何点处固体和气体都具有相同的温度(即Ts=Tg)。这样,传热方程变为:,对于气体:对于固体:,两式相加,求解得:当t=0时,温度场是沿料层距离Z的函数;当t=t时,与距离Z有关的温度场增加。,如果进气温度为常数,则原始温度场将以 经料层稳定传播。这个速度称为温度前沿速度或传热前沿速度,即:,结论:传热前沿速度既不决定于气固相的原始温差,也不决定于传热系数,而是决定于气体质量流速、比热以及固体的比热、堆积密度和料层空隙率。另外,上述速度方程同样适用于冷气体对热料层的冷却过程。,11.1.2 燃烧前沿,料层单元烧结与传热试验时的温度变化曲线a 硅铝砖 b 石英(箭头表示废气最高温度)
3、,料层中未加燃料而外加热源的传热试验的温度变化曲线(实线)称为温度波(或称热波)料层中配加燃料的烧结试验的温度变化曲线(虚线)称为燃烧波(火焰波)。结论 火焰波移动较温度波移动得快,即料层中有燃料时,火焰波的传播速度加快。,烧结过程的传热规律-高温带的移动速度 高温带的移动速度 一般是指燃烧带中温度最高点移动速度,即垂直烧结速度。与抽入空气的速度、烧结料的性质有以及燃料燃烧速度和气固热交换的传热速度有关。,燃烧速度 在烧结过程中是指单位时间内燃料与氧反应所消耗燃料的重量。在烧结温度下燃烧速度处于扩散控制,一切能够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都影响燃烧速度。传热速度 在烧结过程中是指气固相的热交换速度。烧
4、结过程中希望燃烧、传热两速度能够很好配合,即能“同步”进行。,“传热前沿”在没有内部热源时,规定当料层温度开始均匀上升时传热前沿即已到达,一般以100等温线为准。“燃烧前沿”当配有燃料时,规定当料层温度迅速上升时表明燃烧前沿到达,一般以600或1000等温线为基准。,热波曲线和燃烧波曲线的特点热波曲线的特点整个料层比热相同,空气流速相同,热波曲线是以最高温度为中心,两边对称的曲线。热波曲线随着热波向下前进,最高温度逐步下降,而且热波曲线不断加宽。,燃烧波曲线的特点燃烧波曲线随着火焰波(或燃烧带)向下移动,最高点的温度升高。燃烧波曲线由于配有燃料,所以曲线两边不对称,是不等温曲线。,燃烧前沿速度
5、的影响因素 空气中含氧量越大,燃烧前沿速度越大固体燃料的可燃性越好、粒度越小,燃烧前沿速度越大固体燃料用量与燃烧前沿速度间的关系有极大值增加风量会使燃烧前沿速度加快,11.2固结过程传质规律,传质 在两种以上组分的物系中,当某组分存在浓度差时,该组分即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移,直至浓度差消失为止,这种物质分子定向迁移的过程称为“物质传递”,简称“传质”。,传导传质 分子扩散以分子热运动的形式实现的迁移,它与传热中的传导传热机构类似。紊流传质 呈紊流运动的流体内,分子的迁移可以直接借助于流体微团的混合而实现,它与紊流传热机构类似。,11.2.1 燃料的燃烧 在烧结过程中,固体燃料呈分散状分布在料
6、层中,其燃烧规律性介于单体焦粒燃烧与焦粒层燃烧之间,固体碳的燃烧属非均相反应。由下列五个步骤组成:氧由气流本体通过界面层扩散到固体碳的表面氧在碳粒表面上吸附吸附的氧与碳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产物的解吸反应产物由碳粒表面通过界面层向气相扩散,碳粒燃烧速率方程 假设固体炭燃烧的五个步骤中氧向碳粒表面的扩散和相界面上的化学反应两步的速率最小。氧气向固体炭表面扩散迁移的速率方程 式中:Co2气流本体中氧的浓度;Cso2炭粒表面上氧的浓度;KD界面层内传质系数,KD=D/;D扩散系数;附面层厚度,取决于流速。,相界面上的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式中:KR化学反应速率常数;n反应级数,为讨论方便,设n1。当扩散速率与
7、化学反应速率同步,整个反应稳定进行。即:则:,碳粒燃烧的总速度为:其中:燃烧反应的总阻力(1/k)为扩散和化学反应阻力之和。,分析:在低温下,过程的总速度取决于化学反应速度,称燃烧处于“动力学燃烧区”。特点:燃烧速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不受气流速度、压力和固体燃料粒度的影响。在高温下,过程的总速度取决于氧的扩散速度,称燃烧处于“扩散燃烧区”。特点:燃烧速度取决于气体的扩散速度,而温度的改变影响不大。,说明:不同的反应由动力学区进入扩散区的温度不同如:碳和氧气的反应于800左右开始转入,而C和CO2的反应则在1200时才转入。烧结过程在点火后不到一分钟,料层温度升高到12001
8、350,故其燃烧反应基本上是在扩散区内进行。一切能够增加扩散速度的因素,如减小燃料粒度、增加气流速度(改善料层透气性、增大风机风量等)和气流中的氧含量等,都能提高燃烧反应速度,强化烧结过程。,11.2.2 分解反应1)结晶水的分解烧结混合料中的矿石和添加剂中往往含有一定结晶水,它们在预热带及燃烧带进行分解。在700的温度下,烧结料中的水合物都会在干燥和预热带强烈分解。由于混合料处于预热带的时间短(12分钟),如果矿石粒度过粗和导热性差,就可能有部分结晶水进入烧结带。烧结条件下,约8090结晶水可在燃烧带下的混合料中脱除掉,其余水则在最高温度下脱除。,2)碳酸盐的分解 碳酸盐的分解为多相反应,由
9、相界面上的结晶化学反应和CO2在产物层MeO中的扩散环节组成。当分解过程由界面上结晶化学反应控制时,由于天然碳酸盐结构都很致密,球形或立方体颗粒分解反应符合收缩未反应核模型,其动力学方程为:,分解产物虽是多孔性的,但随着反应向颗粒内部推移,CO2离开反应界面向外扩散的阻力将增大,当粒度较大时尤甚。CO2的扩散成为过程的控制环节,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分析:如果界面反应是限制环节,由实验测得 对反应时间t的关系是直线关系,表明矿块完全分解的时间与其半径的一次方成正比。如CO2的扩散是限制环节,那么 对t不是直线关系,表明矿块完全分解的时间与其半径的二次方成正比。,在混合限制范围内,对t的关系是曲
10、率较小的“S”形曲线。在一般条件下石灰石的分解是位于过渡范围内的,即界面反应和CO2的扩散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石灰石的分解速度。,3)氧化物的分解 氧化物如MO2的分解可表示为:MO2(s)=M(s)+O2 在烧结条件下,进入烧结矿冷却带气体中氧的分压为0.180.19atm,经过燃烧带进入预热带的气相氧的分压一般为0.070.09atm。在13501450烧结温度下,Fe 2O3将发生分解,Fe3O4和FeO由于分解压极小(1500以下为107.5和108.3atm),将不发生分解。MnO2和Mn2O3有很大的分解压,故在烧结条件下都将剧烈分解。,11.2.3 氧化反应 在铁矿粉造块工艺中,低
11、价铁氧化物的氧化程度,决定了造块产品中铁的存在形态和固结方式,产品的矿相结构与产品性能。,1)烧结过程中的氧化反应 烧结过程料层的温度和气氛由上而下出现不同的变化,导致烧结料层氧化度也不同。烧结料层中FeO变化趋势与温度分布的波形变化基本同步。在同一料层中在靠近碳粒处发生局部还原,靠近气孔处则发生氧化。对同一原料而言,尽力提高烧结矿氧化度,降低结合态FeO生成是提高烧结矿质量的重要途径。,2)球团过程中的氧化反应 磁铁矿球团的氧化是成层状由表面向球中心进行,符合化学反应的吸附一扩散学说。首先,大气中氧被吸附在磁铁矿颗粒表面,且从Fe2Fe3e的反应中失去电子而电离,引起Fe3扩散,使晶格连续重
12、新排列转变为固溶体。,磁铁精矿球团的氧化反应氧向磁铁精矿球团表面的外扩散;氧向磁铁精矿球团反应界面上的扩散;氧在磁铁精矿球团反应界面上的吸附及化学反应。,11.2.4 还原反应1)铁矿还原模型 铁矿石逐层还原 还原反应在各层之界面上进行,构成逐层还原,即热力学逐级还原反应,动力学上呈层状发展,其中心是未反应核,可用收缩未反应核模型。实验证明,中间产物层Fe3O4、FeO薄,可忽略中间产层假设反应只在Fe2O3与Fe单一界面上进行。若考虑中间产物界面反应,模型为多界面未反应模型。,铁矿石单界面收缩未反应核模型规定:整个反应过程颗粒大小无变化产物层存在孔隙整个过程可按稳态处理固体温度是均匀的特别规
13、定:反应物气体向内扩散,由外往里浓度逐渐减少,产物气体向外扩散,由里往外浓度逐渐减少,二者分之和为常数,没有因压力差而造成的流动对反应来说则按一级可逆反应处理,“单界面未反应核”模型,反应过程环节气态反应物A,通过气相边界层扩散到颗粒表面反应物A通过固相产物Q层,向反应界面扩散在反应界面反应物A与B进行化学反应,它包括:气体反应物A在反应界面吸附 吸附状态的A和矿石中的氧结合生成产物和吸附态的产物P 吸附态的产物P脱附成气态气态产物P通过固相产物Q层向外扩散产物P由颗粒表面向气相中扩散,11.3.1 烧结料层透气性的概念定义 透气性是指固体散料层允许气体通过的难易程度,也是衡量混合料孔隙率的标
14、志。透气性的表示方法在一定压差(真空度)条件下,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和一定料层高度的气体量来表示沃伊斯公式,11.3固结过程的气体力学,11.3.2 沃伊斯公式 料层透气性指数是指以单位压力梯度下单位面积上通过的气体流量来表示料层透气性 Pe料层的透气性指数;Q通过料层的风量,m3/min;F抽风面积,m2;h料层高度,m;p负压,Pa;n 常数。,n的取值 n与烧结料粒度大小及烧结过程有密切关系,由于流动状态不同,其值是变化的。粒度的影响 10-0mm,n=0.55;6-0mm,n=0.60;3-0mm,n=0.95。n值随粒度变化而变化,烧结细精矿和烧结富矿粉n值不同。烧结过程的影响
15、点火前 n=0.60;点火瞬间 n=0.6;烧结时n=0.60;烧结后 n=0.55。,11.3.3 烧结料层结构主要参数与透气性1)烧结料层结构的主要参数 决定料层结构的主要参数有混合料平均粒径,形状指数(球形度)及料层孔隙率。改善料层结构对降低料层气体阻力,提高料层透气性具有很大作用。混合料平均粒径的影响 散料层气体力学方程中的含义符合加权调和平均值的概念,因此研究散料层气体阻力时大多数采用加权调和平均值。,说明:影响料层透气性的主要因素是细粒级部分的含量,采用调和平均值就能更好地反映客观规律性。要减少料层阻力除了将各粒级普遍增大外,还须降低混合料中的细粒部分。,料层孔隙率 料层的孔隙率是
16、指气孔所占体积与料层所占总体积之比。计算式:(1-r堆/r块)式中:r堆料层的堆密度 r块物料的块密度 均匀料粒所形成的料层孔隙率受其堆积方式的影响。,a 理想球体;b 烧结矿 m 细粒级;k 粗粒级 xdm/dk 直径比,dm/dk愈小,直径相差愈大,孔隙率变化很陡峭;dm/dk比例固定,当粗料dk质量占总量60%-70%时,有最小值;取决于粗粒的堆积方式,在不振动的堆积条件下,一般都以简单的立方体形式排列,如料层振动,则孔隙率变小。,多粒级配合时的孔隙率变化规律以最粗及最细两级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主,并遵循两级颗粒配比时所呈现的规律中间级颗粒的增加引起孔隙率的增大,而不改变两级颗粒配比时的基本
17、规律可粗略按67:33比例将所有分成粗细两个粒级,仍然呈现两级配比的倾向性,烧结过程中料层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床层结构的重要因素,影响的主要因素是颗粒的形状、粒度分布、比表面、粗糙度及充填方式等。烧结过程中由于物料的熔融、结晶、凝固形成新的床层结构,改变了原来的料粒直径、形状系数及料层的体积收缩率。起决定性作用因素是固相物料的熔融温度以及烧结可能达到最高温度。混合料层、干燥层和烧结矿层床层结构均不变化,11.4液相固结,液相固结 在高温下产生的液相在冷却过程中,析出的晶体或液相将部分未熔化的颗粒粘结起来。烧结矿的固结基础-液相固结为主 烧结料组成成分多,反应产物易融化形成液相,液相形成及冷凝是烧结
18、矿固结的基础,烧结矿。,球团矿的固结基础-固相固结为主 球团矿组成成分比较单一,以固相固结为主,但因球团原料中不可避免地要带进少量SiO2,或由于球团矿质量要求在球团中需添加某些添加物,在球团焙烧过程中形成少量液相,液相对球团固结起辅助作用。,11.4.1 液相的形成1)形成过程液相的生成在烧结过程中,烧结料中的颗粒互相紧密接触,当加热到定温度时,各成分之间开始发生固相反应。新生成的化合物之间、原烧结料各成分之间以及新生化合物和原成分之间,存在的低共熔点物质在较低的温度下生成液相,开始熔融。,2)具体过程初生液相 随着温度升高,在固相反应所生成的新生低熔点化合物处首先出现初期液相。低熔点化合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固结 资源 加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1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