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第七章.ppt
《管理信息系统第七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第七章.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7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内容,7.1 系统设计概述7.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7.3 代码设计7.4 数据存储设计7.5 输出设计7.6 输入设计7.7 信息系统处理流程设计7.8 物理配置方案设计7.9 系统设计说明书,7.1 系统设计概述,1.系统设计的任务2.系统设计的原则,7.1.1 系统设计的任务,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逻辑模型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为下一阶段系统实施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总体设计包括:将系统划分成模块、决定每个模块的功能和调用关系、画出模块结构图设计等;详细设计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存储文件设计、输出输入/人机界面设计、处理过程设计、系统
2、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系统设计说明书等。,图,系统设计的任务,逻辑模型,物理模型,做什么,怎么做,科学合理地提出,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又回到具体,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按键,7.1.2 系统设计的原则,系统性 灵活性 可靠性 经济性,系统性,系统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因此,在系统设计中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系统的代码要统一,设计规范要标准,传递语言要尽可能一致,对系统的数据采集要做到数出一处、全局共享,使一次输入得到多次利用。,7.1.2 系统设计的原则,灵活性,系统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很强的适应性。这样其可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为此,系统应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结构的可变性。采用模块化结构,提高
3、模块的独立性,减少依赖性。使系统便于修改,便于增加新的内容。,7.1.2 系统设计的原则,可靠性,指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及受外界干扰时的恢复能力。一个成功的MIS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如安全保密性、检错及纠错能力、抗病毒能力等。,7.1.2 系统设计的原则,经济性,在满足系统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系统的开销。一方面,在硬件投资上不能盲目追求技术上的先进,而应以满足应用需要为前提。另一方面,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各模块应尽量简洁,以便缩短处理流程,减少处理费用。,7.1.2 系统设计的原则,7.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1.功能模块划分2.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3.模块与模块结构图4
4、.模块间的联系5.模块结构图的设计,7.2.1 功能模块划分,总体结构设计主要是划分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模块)。常用的子系统划分与当前的功能部门对应。有一个独立的功能管理部门,就有一个管理信息子系统。致命问题:当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或职责范围调整时,会导致该MIS子系统需重新设计。为了保证MIS与企业功能组织结构之间的相对独立性,MIS子系统(模块)的划分是从信息的角度来划分的。MIS的各子系统可以看做系统目标下层的功能。系统功能分解过程就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7.2.1 功能模块划分,所谓功能结构图,就是按功能从属关系画成的图表,图中每一个方框称为一个功能模块,所以功能结
5、构图也称模块结构图。功能模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划分得大一点或小一点。分解得最小的功能模块可以是一个程序中的每个处理过程,而较大的功能模块则可能是完成某一任务的一组程序。经过层层分解,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多个功能单一的功能模块,这种把一个信息系统设计成若干个模块的方法称为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7.2.2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的含义 结构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 结构化系统设计的特点,含义,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是运用一套标准的设计准则和工具,采用模块化的方法进行系统结构设计。该方法适用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可以同系统分析阶段中的结构化系统分析与实施阶段中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前后衔接起
6、来使用。,7.2.2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基本思想,结构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是采用分解的方法,将系统设计成由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的模块组成的结构,它是以系统的逻辑功能和数据流关系为基础,根据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借助于一套标准的设计准则和图表工具,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反复,把系统逐层划分为多个大小适当、功能明确、具有一定独立性且容易实现的模块,从而把复杂系统的设计转变为多个简单模块的设计,使系统开发的整体工作量变小。,7.2.2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特点,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的模块结构 块内联系紧密、块间联系松散 采用模块结构图的描述方式,7.2.2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7.2.3 模
7、块与模块结构图,模块把一个系统分解成若干彼此独立,且又具有一定联系,能够完成某个特定任务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就称为功能模块,简称模块。一个模块的规模可大可小。它可以是一个程序,也可以是程序中的一个程序段或一个函数、过程或子程序。模块是模块结构图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元素。模块一般具有输入与输出、逻辑功能、程序代码和内部数据四个属性。,7.2.3 模块与模块结构图,模块结构图运用结构化设计方法时,一个系统经过逐层分解,得到具有层次结构的模块,构成系统的功能结构,这就称为模块结构图。模块结构图是结构化设计的主要工具,也是模块结构图设计的成果。它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系统的层次结构关系,还反映模块之间的调
8、用关系和模块之间数据的传递关系。,7.2.3 模块与模块结构图,模块结构图模块结构图是由模块、调用、模块间的通信等基本符号组成,如下图所示。,数据通讯,控制通讯,模块,调用,图7-1模块结构图的基本符号,7.2.4 模块间的联系,耦合 耦合是对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联程度的度量。设计和评价模块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尽可能的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从而提高模块的独立性。模块间的耦合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公共环境耦合、内容耦合。,7.2.4 模块间的联系,内聚 内聚标志着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表示模块功能的专一化程度。模块内各组成部分的凝聚程度越强,模块的独立性
9、越好。在设计模块时,应尽可能做到系统中的每个模块内部都有很强的聚合度。内聚按其聚合度的高低分为:低内聚、中内聚和高内聚。,7.2.4 模块间的联系,模块的扇入和扇出 模块的扇出(Fan Out)是指模块的直属下级模块的个数。一般来说,一个模块的扇出个数应该控制在7个以内。模块的扇入是指有多少个上级模块调用它。应尽量提高模块的扇入个数。,7.2.5 模块结构图的设计,模块结构图是由系统分析阶段的数据流程图转换过来的,转换方法有两种:变换中心和事务中心,对应的结构图是变换结构的模块结构图和事务结构的模块结构图。变换中心的转换方法 事务中心的转换方法,变换中心的转换方法,适用于:数据流程图中,从同一
10、数据来源而进入系统的数据流所经过的逻辑路径几乎都是相同的,并存在下面三种处理逻辑:一是输入功能;二是处理逻辑变换功能;三是输出功能。,7.2.5 模块结构图的设计,变换中心的转换方法,变换时关键是找出主处理,找到主处理后,以其为中心向两端移动,找出输入和输出,然后再逐步向左、向右两端推移,变换步骤如下:找出主处理、逻辑输入和逻辑输出设计顶层模块和第一层模块设计中、下层模块,7.2.5 模块结构图的设计,图77 由数据流程图导出结构图,事务中心的转换方法,适用于:进入系统的业务有若干种,要根据判断处理模块的处理结果进行不同的业务处理时,必须采用事务中心转换方法。转换方法为:首先分析数据流程图,确
11、定其结构类型,找出事务中心的位置和事务类型的标志。画出第一层模块,然后再重复逐层分解和优化,直到得到满意的模块结构图。,7.2.5 模块结构图的设计,7.3 代码设计,代码: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为了便于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一般用数字、字母或它们的组合来表示。1.代码的功能2.代码设计的原则3.代码的种类4.代码结构种的校验位5.代码设计的步骤,7.3.1 代码的功能,标识:代码是鉴别编码对象的唯一标志;分类:当按编码对象的属性或特征(如工艺、材料、用途等)分类,并赋予不同的类别代码时,代码又可以作为区分编码对象类别的标志;排序:当按编码对象发现(产生)的时间、所占有的空间或其他方
12、面的顺序关系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代码时,代码又可作为编码对象排序的标志;特定含义:由于某种客观需要采用一些专用符号时,此代码又可提供一定的特定含义。代码是人和计算机的共同语言,是两者交换信息的工具。,7.3.2 代码设计的原则,唯一性 标准化与通用性 合理性 稳定性 可扩充性与灵活性 具有规律性 简洁性,唯一性,每个代码都仅代表唯一的实体或属性。,标准化与通用性,凡国家和主管部门对某些信息分类和代码有统一规定和要求的,则应采用标准形式的代码,以使其通用化。,合理性,代码结构要合理,尽量反映编码对象的特征,并与事务分类体系相适应,以便代码具有分类的标识作用。,稳定性,代码应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要具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信息系统 第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12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