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传输信道的特征.ppt
《移动通信传输信道的特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通信传输信道的特征.ppt(1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移动通信传输信道的特征,内容提要移动通信的传输特点移动通信的信道特征移动信道的噪声与干扰从移动通信的组网方式分析传输干扰在移动通信传输领域的应用,7.1 移动通信的传输特点,移动通信?指移动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人、汽车、火车、船、飞机、航天器等。移动通信系统包括:陆地移动通信PLMN、卫星移动通信、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集群移动通信,无绳电话示意图,集群网络基本结构(集中控制方式)对讲机一呼百应,陆地移动通信系统组成,G,服务GPRS支持节点,移动通信系统一般由移动台(MS)、基站子系统(BSS)、移动交换子系统(MSS)以及与其它网(如PSTN、Intern
2、et等)相连的中继线等组成。,移动交换子系统(MSS)主要包括:移动交换中心(MSC/GMSC)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拜访位置寄存器(VLR)认证中心(AUC)短消息业务中心(SMC)等,移动交换中心MSC:主要用来处理信息的交换和整个系统的集中控制管理负责交换移动台各种类型的呼叫,如本地呼叫、长途呼叫和国际呼叫提供连接维护管理中心的接口通过标准接口与基站子系统、其它MSC、固定电话网(PSTN)/Internet等外部网络相连。为有效地提供分组数据业务,现在移动交换子系统还包括相应的分组业务节点,如SGSN、GGSN等,基站子系统(BSS)包括:一个基站控制器(BSC)由BSC控制的若干个
3、基站收发信机(BTS)或基站(BS)。基站子系统BSS负责:管理无线资源,实现固定网与移动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传送或接收系统信号和用户信息BTS与BSC之间采用有线中继电路传输信号,有时也可采用微波中继方式,移动台(MS)或移动终端(MT):,是移动通信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有手持机和车载台等类型。目前,移动终端除基本的电话业务以外,还可为用户提供一些数据业务、多媒体业务和移动增值业务,基站和移动终端是通过无线链路通信的,都设有无线收发信机和天馈线等设备。GSM无线小区的定义:GSM网络最小不可分割的区域是一个基站(全向天线)或一个基站的扇形天线所覆盖的区域,称为小区(CELL)。无线小区也叫
4、蜂窝区,理想形状是六边形,一个小区包含一个基站,每个基站包含若干套收发信机。无线小区的大小,主要由载波的频率、基站的发射功率、天线的高度以及接收机的接收灵敏度等条件决定。,基站可位于正六边形的中心,采用全向天线,称为中心激励;也可位于正六边形顶点,采用120度或60度定向天线,成为顶点激励。每个小区是由全球小区识别码(CGI)来标识。它不能用于呼叫建立,但可以用于话务测量和切换。,中层站实景照片,高层站实景照片,低层站实景照片,车载移动天线基站,主要接口:A接口、Abis接口和Um接口,MS,MS,Um接口,BTS,BSC,Abis接口,MSC,A接口,MS,基站子系统BSS,网络子系统MSS
5、,以GSM系统结构及接口为例:,Um接口:GSM中最重要和复杂的无线接口。Abis接口:连接BTS和BSC之间的接口,该接口用来传送话务和维护数据。A接口:BSC和MSC之间的标准化接口。B接口:用于MSC向VLR询问有关MS当前位置信息,或者通知VLR有关MS的位置更新信息等。C接口:用于传递路由选择和管理信息。如果采用HLR作为计费中心,呼叫结束后MSC应把计费信息传送给HLR,要建立一个至移动用户的呼叫时,入口MSC应向被叫用户所属的HLR询问被叫移动台的漫游号码。,D接口:交换有关移动台位置和用户管理的信息。E接口:切换过程中交换有关切换信息以启动和完成切换。F接口:交换相关的国际移动
6、设备识别码管理信息。G接口:用于当采用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时,此接口用于向分配TMSI的VLR询问此移动用户的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的信息。,GPRS网络组成,接口协议分层结构,CMMMRRLAPDmSigL1,MS,LAPDm LAPDmSigL1 SigL1,RR BTSM,BTS,RR BSSMPBTSM LAPDm SCCP MTPSigL1,BSC,CMMMBSSMAPSCCPMTP,MSC,Um接口,Abis接口,A接口,7.1.1 移动通信传输的特点,传输信道必须使用无线电波传播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进行的传输天电干扰、工业干扰和各种噪声的干扰系统内部的干扰,如互
7、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远近效应等;不同系统间的干扰频谱资源非常有限(移动通信业务一般只工作在3GHz以下的频段)传输效果涉及的因素众多,7.1.2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可分为:单工制、半双工制和双工制通信方式三种。1.单工制(1)同频单工通信 指通信双方使用相同的频率f1工作,发送时不接收,接收时不发送,操作不便。,f1,f1,同频单工通信方式示意图,(2)异频单工,指发信机和收信机分别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f1,f2进行发送和接收。意义不大。,2.半双工制(意义不大),指通信的双方,一方使用双工方式,即收发信机同时工作,且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f1和f2,一般是基站。而另一方
8、则采用异频单工方式,即收发信机交替工作,一般是移动台。,半双工通信方式示意图,3.双工制,指通信的双方在通话时收发信机均同时工作,这时通信双方一般通过双工器来完成这种功能。目前的公众移动通信系统都采用双工制。,双工通信方式,双工制可以分为:,频分双工(FDD):收发用不同的频段但时间上连续收发时分双工(TDD):收发用同一频段,但通过不同时间段进行收发,3G的三种标准中,CDMA-2000、WCDMA主要采用FDD方式,收发两个链路一直是连接的。TD-SCDMA主要采用TDD方式,收发链路会断开。TDD频谱利用率较高,适合非对称业务和小范围密集覆盖、移动速度较低的地区。,7.1.3 移动通信的
9、工作频段,确定移动通信工作频段主要考虑的因素:电波传播特性、环境噪声及干扰情况、服务区域范围、地形和障碍物尺寸、设备小型化与已经开发的频段的协调和兼容性。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定,1979年划分给陆地移动通信的主要频率范围:,1980年我国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规定供陆地移动通信使用的频段:,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于2002年公布了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的频率分配的情况,分为主要工作频段和补充工作频段。,7.2 移动通信的信道特征,移动信道是随机时变的变参信道。721 阴影效应与慢衰落阴影衰落的统计特性(1)阻挡引起衰落(2)大气折射变化引起衰落(小)当移动台通过不同障碍物的阴影时,导致接
10、收场强中值随着地理位置改变而出现的缓慢变化称为慢衰落(阴影衰落)。,典型信号衰落特性,阴影衰落使所预测的路径损耗会产生很大的变化,通过大量统计测试表明,阴影衰落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如下:,其中随机变量x为场强中值,m、s分别为均值和方差。,(x0),2.阴影效应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影响,影响移动通信小区覆盖范围。导致移动通信覆盖盲区。影响移动通信的切换。影响信噪比或载噪比等的大小。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可以通过在系统设计设置衰落余量和网络规划时对基站站址的合理选取加以克服。,722 多径效应与快衰落多径传播分析,接收点的电波是直射波、反射波、绕射波和散射波的合成,形成所谓的多径传播。接收
11、点信号(场强)的矢量合成的结果使场强瞬时值迅速、大幅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由多径效应引起的小尺度衰落。在典型移动信道中,衰落深度达3040dB左右,衰落速度约3040次/秒。,7.2.2.2 多径衰落的统计特性,设每条路径的幅度和相位分别服从高斯分布和0,2p内的均匀分布,且每条路径的幅度和相位都是统计独立的。合成后多径信号的包络和相位的统计特性应为:(1)当移动台远离基站时:一般认为没有一条路径的信号占支配地位,多径信号的包络服从Rayleigh分布:,其相位服从均匀分布:,(0,2),(x0),(2)当移动台靠近基站时:一般认为多径中有一条强直射波,多径信号的包络服从Rician分布:,(
12、x0),式中J0()为零阶贝塞尔函数,a为直射波幅度。其相位服从如下分布:,(0,2),其中,a、b分别为直射波的幅度和相位,erf()是误差函数。上面讨论的是多径衰落的一阶统计特性,此外,还有衰落速率、衰落持续时间和接收信号的电平通过率等二阶统计特性。,7.2.2.3 多径信道的特征参数,1.多谱勒(Doppler)频移和相干时间 Doppler效应:当移动台在运动中通信时,接收信号频率会发生变化。Doppler频移:Doppler效应所引起的附加频移:,式中,v 为移动台运动速度,C为射频波长,i为到达接收点第i个信号与移动台运动方向的夹角,fm为i=0时的最大Doppler频移。,相干时
13、间:相干时间表示的是时变信道对信号的衰落节拍,这种衰落是由Doppler效应引起的,并且发生在传输波形的特定时间段上。相干时间Tc定义为Doppler频移的倒数:,Doppler频移和相干时间是描述移动信道频率色散和时变特性的参数。,2迟延扩展和相干带宽,迟延扩展和相干带宽是描述移动信道时间色散和频率选择性的参数。迟延扩展:不同迟延的信号分量具有的平均功率所构成的谱称为迟延谱。迟延谱的一阶矩为平均迟延,迟延谱的均方根值就是迟延扩展(Dt)。对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一般迟延扩展可以理解为在一串接收脉冲中,最大传输迟延和最小传输迟延的差值。,相干带宽:相干带宽表示的是信号中两个频率分量基本相关的频率间
14、隔,其定义为当信号包络的相关系数等于0.5时所对应的频率间隔,用公式表示为:,3.多径信道的特征参数对移动通信的影响,多径信道的特征参数与移动终端和基站周围的散射体有关。多径信道的特征参数对宏小区和微小区影响不同。,在宏小区中:基站天线架在建筑物的顶部,而移动终端处于典型郊区环境。对于移动终端周围的本地散射体,只产生很小的迟延扩展和角度扩展。基站周围的本地散射体,基本没有附加Doppler频移。对于远端散射体,可以认为是相互独立的路径衰落,无Doppler频移。在微小区中:基站和移动终端周围的散射体都较强,因此,只有本地散射体的影响,它们导致小的迟延扩展,以及根据移动终端的运动速度,产生中等到
15、较高的Doppler频移。,723 衰落储备,衰落储备:为了防止因衰落引起通信中断,在信道设计中,必须使信号的电平留有足够的余量,以使中断率R小于规定指标。衰落储备的大小决定于地形、地物、工作频率及要求的通信可靠性指标。通信可靠性也称作可通率:T=1-R,例如:f=450MHz,市区工作,要求T=99%,则由图可知,衰落储备约为22.5 dB,724 移动信道分类,1.平坦衰落信道和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如果BsDt,则称为平坦衰落信道,又称为非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如果Bs Bc和TsDt,则称为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它由迟延扩展导致。信号带宽(Bs)、相干带宽(Bc)、符号持续时间(Ts)、迟延扩
16、展(Dt),2.快衰落信道和慢衰落信道,如果Ts Tc和BsBd,则称为慢衰落信道,也称为非时间选择性衰落信道。信号带宽(Bs)、相干带宽(Bc)、符号持续时间(Ts)、迟延扩展(Dt)、Doppler频移(Bd),3.空间选择性衰落信道和非空间选择性衰落信道,当相干距离远大于天线阵元间距离时称为空间选择性衰落信道,它由角度扩展导致。否则为非空间选择性衰落信道。,7.3 移动信道的噪声与干扰,信道对信号传输的限制除了损耗和衰落之外,另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是噪声与干扰。噪声又可分为内部噪声和外部噪声。干扰是指无线电台间的相互干扰,包括电台本身产生的干扰(如邻道干扰、共频道干扰、互调干扰以及因远近效
17、应等),不同网络之间的干扰。,731 噪声的分类及特性,1噪声的分类内部噪声:主要是系统设备本身产生的各种噪声。外部噪声:才是真正对移动信道的影响较大的噪声。比如自然噪声中的大气噪声、太阳噪声、银河噪声等,人为噪声中的郊区人为噪声和市区人为噪声。这些噪声来源不同,频率范围和强度也不同。,各种噪声功率与频率的关系,Fa:相对噪声功率电平,即相对于基准噪声功率(N0=10 lg kT0BN)的电平。其表示式为:,Fa=NN 0式中,k为波兹曼常数,其值为1.3810-23 W/KHz,T0为参考绝对温度(290K),BN为接收机有效噪声带宽(它近似等于接收机的带宽)。基准噪声功率电平N 0,实际上
18、描述的是典型接收机的噪声功率电平。,例;已知市区移动台的工作频率为450MHz,其接收机带宽为16kHz,试求接收机输入端的人为噪声功率为多少dBw?解:基准噪声功率:N0=10 lg kT0BN=10lg(1.3810-2329016103)=-162dBw由查表得市区人为噪声功率系数Fa=25dB,故接收机输入端的平均人为噪声功率:N=Fa+N0=-162 dBw+25dB=-137 dBw,2.内部噪声,内部噪声是指系统设备(如电台)本身电气元件产生的各种噪声,又称高斯噪声。例如热噪声:电阻和导线一类的导体中电子的热运动所引起的散弹噪声:集成电路中半导体载流子(电子、空穴)的起伏变化所引
19、起的。由理论分析和实测表明,从直流到微波的频率范围内,内部噪声功率谱密度为一常数,故又称为白噪声。白噪声功率谱密度用 表示:=k T,3.外部噪声,外部噪声:自然噪声和人为噪声。如图7-9所示,移动台工作频率在450MHz以上,自然噪声强度低于人为噪声,基本上可以不考虑,因此人为噪声是外部噪声的主体。此外,人为噪声源的数量和集中程度随时间和地点而异,只能用统计测试方法来表示,噪声强度随地点的分布近似服从对数的正态分布。,汽车噪声与频率的关系,几种典型环境的人为噪声系数平均值,732 邻道干扰,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或移动台接收机必须能在其他通信系统产生的众多较强干扰信号中,检测出可能是较弱的有
20、用信号。在接收远距离移动台信号时,往往不仅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而且还受到系统内附近其它基站及系统外电台的干扰。移动通信与固定有线通信相比,对干扰的限制更为严格,对收、发信设备的抗干扰特性要求更高。,在蜂窝移动通信网中,存在邻近频道(邻道)干扰、同频道(同道)干扰、互调干扰、阻塞干扰和远近效应等问题。,假设用户A占用了K 信道,用户B占用了K1信道。,邻道干扰是指相邻的或邻近频道之间信号的相互干扰。以多信道工作的移动通信系统为例来说明邻道干扰的产生。,一般情况下,两个用户在相邻信道上工作,不存在干扰问题。但由于它们之间的信道相隔只有25kHz,因此,当移动台B发射机存在调制边带扩展和边带噪声辐射
21、时,就会有部分(K-1)信道的边带成分落入K信道,并且与有用信号强度相差不多,则会对K信道形成干扰,导致邻道干扰。邻道干扰的原因:调制边带扩展或发信机边带噪声。,1调制边带扩展干扰,调频语音信号(调频波)具有n对边频分量,它的频带宽度无限,它的主要能量集中在低阶(如n4)边频分量中。,调制边带扩展干扰是语音信号经调频后,某些边带频率落入相邻信道形成的干扰。设调频波的第n次边频落入相邻信道,在最坏情况下,落入邻近频道接收机的最低边频次数n可由下式决定:其中,Br为信道间隔,Fm为调制信号最高频率,Bi为接收机带宽。发信机、接收机频率不稳定而造成的频率偏差fTR,(7.11),图中给出了第K-1信
22、道发射机的调制边带的第n次边频落入第K信道。,例:已知某移动台信道间隔Br=25kHz,Bi=16kHz,fTR=2kHz,最高调制信号频率Fm=3kHz,试求可能落入邻近频道接收机形成干扰的最低边频次数n。解:按(7.11)式得:即调频信号的第五次边频落入相邻信道。,限制邻道干扰的方法,为了减少邻道干扰,除了限制发射信号带宽,提高收、发信机的频率稳定度和准确度外,还要求发射机的瞬时频偏不超过最大允许值。一般在发射机的语音调制电路中,均有瞬时频偏控制(IDC)电路,它主要由放大、限幅和邻道干扰滤波三部分电路组成。这样,调频信号带通内各频率成分在采用IDC电路后,无论幅度多大,产生的最大频偏都被
23、限定在3kHz以下,这也就限制了落入邻道接收机带内的边带功率。,2发信机边带干扰,发射机即使未加入调制信号,也存在以载频为中心、分布频率范围相当宽的噪声,这种噪声就称为发信机边带噪声,引起发信机边带干扰。发信机边带噪声主要由振荡器的噪声、倍频器的噪声、IDC电路的穿入杂音的噪声和调制电路的噪声以及电源波动等引起的噪声构成。,发射机的噪声频谱,发射机倍频器产生的寄生信号,振荡器输出的振荡频率往往要倍频数次,才能获得所需的载波频率。一般,经N次倍频后的信噪比恶化将大于20lg N dB,(1)倍频次数要尽可能小;(2)各级倍频器应具有良好的滤波性能;(3)各级倍频器之间应屏蔽隔离,防止电磁耦合或泄
24、漏;(4)发射机的输出回路应具有良好的滤波性能,以抑制寄生分量。,减少发信机边带干扰的方法:,7.3.3 同频道干扰,同频道干扰:是指所有落到接收机通带内的与有用信号频率相同或相近的无用信号的干扰。这是移动通信在组网中采用频率复用技术所出现的一种干扰,若频率分配管理或系统设计不当就会造成同道干扰。另外,在CDMA系统中同一载波的不同扩频码之间的相互干扰也可以看成同频道干扰。,1同频道再用的概念,同频道再用(复用):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为了提高频率利用率,在相隔一定距离后,可以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信道再用可以极大的提高频率利用率,但如果系统设计不好,将产生严重同频道干扰。,不同小区相同频率的信道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移动 通信 传输 信道 特征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1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