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学提纲.ppt
《社会心理学教学提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教学提纲.ppt(3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教学提纲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魏抗美,社会心理学参考书目 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 时蓉华著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1996年版 乐国安著应用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申永菏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朔源、对象与方法,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对象和任务 一、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2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取向
2、及其特点 1研究取向: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2)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 3)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二)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的科学。几点解释:1)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社会因素 社会心理活动 社会行为)2)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3)社会交互作用与交往,(三)社会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1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共同点:1)所研究的都是社会现象 2)两者在多方面交叉 差异性:1)研究对象各有侧重 2)研究视角与方法各有侧重,2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两者是 部分与整体、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 1)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现象;而社
3、会心理学还要研究群体心理现象;2)普通心理学探讨心理形式与生理活动规律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重于研究社会心理如何受人际关系及群体环境等的制约,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3)普通心理学在研究中更多地运用观察与实验室实验的方法;而社会心理学不仅要采用现场实验与模拟实验,还要利用档案研究、问卷调查和现场研究等方法,3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1)文化人类学通过实地考察所收集到的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对于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问题的阐明具有重大价值;2)文化人类学在进行比较文化研究时,需要引进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如实验法、测验法等);3)对于文化人类学研究中面临的问题,有时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予以解
4、释更为确当,三、社会心理学的任务 理论任务:从理论上探讨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们的社会行为、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实践任务:社会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将其理论成果运用于社会的实际生活中去,为社会现实服务,为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第二节、社会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一)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三)期待效应(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一)研究问题的确定(二)查阅参考文献(三)研究设计(方法、对象、工具、过程等)(四)资料或数据结果的分析讨论(五)做出研究的结论(六)撰写研究报告(七)研究的效度,三、社会心理
5、学研究的分类(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基于目标的不同(二)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实证研究与思辩研究)哲学基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实验法(因果研究)1)涵义:实验法是一种操纵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观测因变量,以探求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2)优缺点:优点:设计严密,数量依据,分析严格,可重复检验,故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缺点:仍受适用范围限制 3)主要类型:(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二)非实验法(相关研究)1档案研究:1)涵义:根据一定的目的收集大量现有资料,通过分析找出某些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2)优点:(1)不
6、存在心理干扰;(2)有助于某些假设的检验,有时也能提供因果关系的线索;(3)可使若干课题研究的跨文化比较成为可能 3)缺点:(1)工作量大,费时耗资;(2)不能推知因果关系,2现场研究 1)涵义: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 2)优点:(1)所获材料较真实,有深度,有利于新发现;(2)可克服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3)可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的人为紧张感,保证了材料的真实性 3)缺点:耗时间费力;归因较困难,3模拟研究1)涵义:仿照社会设置类似的情境,而后考察被研究者的心态和行为变化,并找到某些规律的研究方法2)优点
7、:对客观环境中难以参与控制或操纵的社会现象,通过巧妙的模拟使研究成为可能,并对其中的心理与行为机制获得更多的理解3)缺点:(1)被试已知自身是研究对象的意识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心态与行为的真实表现;(2)对变量的控制操纵不严,所得结果只能是建议性的,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阶段(社会心理学在欧美)思辩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实验期(社会心理学成熟与独立发展阶段),1.思辩期(主要是哲学思辩)2.描绘期 历史背景:(社会心理学形成于欧洲,19世纪初)政治: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 科技:科学进步与技术
8、革新,自然科学三大发现 社会:资本主义发展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主要趋势与事件:一是出现了民族心理学和群众学两种新的动向和趋势二是1908年同时出版两本书:英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美罗斯的社会心理学,3.实验期(社会心理学成熟与发展阶段,美国)1)主要原因 一是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经济未受破坏而得到迅速发展;二是伴随着经济危机和产生大量失业、罢工等社会问题,从而为社会心理学开展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2)几位实验先驱者:特里普利特(1897)“定速与竞赛的动力因素”的实验 德默德(1920)实验群体心理学 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 墨菲(1937)实验社会心理学,(二
9、)社会心理学在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各国社会心理学者对美国社会心理学的思索和对本国社会心理学的探讨,注重文化与社会的因素对社会心理形成及变化的重要作用.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以文化为背景,探讨文化对社会心理的深刻作用。日本人社会行为特点:个人主义与集团主义、控制观、信赖、冲突解决方式.中国人社会行为特点:人际关系动力学和中国文化中的体面.韩国人的行为特点:“恨”意识和“我我”意识.,中国的研究:从中国人面临21世纪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观念的巨大变化对社会心理的冲击及变化来看,下面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尤为明显: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心态、需求和追求,情绪和情趣、关心和关注的问
10、题等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以及均衡发展,是必要的,这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沟通和表达的方式与能力、沟通与表达的程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条件下,有很大的差异及区别。社会心理学的学科责任在于,提倡心理生活中的相互沟通与相互表达,在沟通与表达的过程中,提升沟通和表达的能力,灵活采用应对方式,日本的研究:日本学者重视应用研究,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路径和研究结果,有日本社会心理学独有的长处.日本的研究包含了互有关联的两种方式:一是日本学者称之为日本人论的研究。起始于明治20年代(1887),主要使用文献法、观察方法和小型调查法,其著作极多
11、;二是国民性研究。以实证研究为特征的日本人国民性调查分析,并作为文部省统计数理研究所国民性调查委员会的项目于1953年开始,每五年做一次追踪性调查,连续进行了7次,至1984年结束,每次都有调查报告及发布,最后,林知己夫于1988年出版一本叫做日本人心理测量研究的著作,以示国民性调查终结.,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论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始并由其追随者阿德勒和荣格等的推动而形成的。这个理论最初是在精神病治疗中为分析病态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而建立起来的(一)早期理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泛性论)(二
12、)后期理论: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和超我 意志补偿说(阿德勒):“追求优越”的内驱力,二、新精神分析中的社会学派 20世纪40年代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派,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说,强调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重视自我的整合与调节作用,逐渐形成了新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沙利文、霍尼、弗罗姆和埃里克森等(一)文化因素说(霍尼)人的行为与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在充满敌对的社会环境中寻求安全的需要,个体行为仅仅是对引起他恐惧的环境的一种反应,其性格的形成是以环境因素为基础的,(二)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埃里克森)
13、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需要完成一个特定的受文化制约的任务。这一任务中包含有一对矛盾,人在向积极或向消极发展的矛盾中实现平衡。(1)信任的阶段(出生18个月):信任感对不信任感(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自主感对羞耻感(3)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幼儿期):主动性对内疚感(4)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勤奋感对自卑感(5)建立个人同一感的阶段(1218岁):个人同一感对同一性混乱(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830岁左右):亲密感对孤独感(7)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中年期和壮年期):创造力感对自我专注(8)达到完善的阶段(从成熟到晚年):完美感对绝望感,(三)人际行为
14、三维理论(舒茨)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表现或被动期待,可以分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类型:1)主动包容型(主动与他人来往、积极参与活动的外向者)2)被动包容型(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孤独、退缩易疏离者)3)主动支配型(支配他人,运用权威、权力,喜欢控制别人)4)被动支配型(期待别人引导自己,乐于追随他人、受人支配、表现出顺从、无争等特征者)5)主动情感型(对他人喜爱、友善、热心、同情、亲密者)6)被动情感型(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而本人往往显出对人冷漠、厌恶等情绪者),第二节、符号互动学派及其理论 一、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思想
15、米德心智、自我和社会(1902)指出符号特别是语言是三者形成、变化及相互作用工具的观点 要点:1)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靠符号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2)人的心智或精神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度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的外化过程 3)自我,由主我和客我所组成。4)社会,代表人际相互作用的组织与结构,二、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是符号交互论发展出来的一个分支
16、代表人物:莫雷诺(1934)、林顿(1936)、纽康姆(1950)、萨宾(1954)、戈夫曼(1959)等 角色:通常指戏剧脚本中所规定的人物。后引用到心理学领域中,大社会小舞台,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角色理论:试图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规律的研究领域 角色期望:人们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和行为提出种种合乎身份的要求并寄予期望 角色采择: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行为、塑造自己 角色扮演:在角色期望框架内行动。,三、参照群体理论是关于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代表人物:海曼、纽科姆、谢里夫、梅顿及凯利等人 参照
17、群体:指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上和在规范与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个体选择参照群体所依赖的条件(梅顿,1957):1)如果群体对其成员没有充分的信任,那么其成员将倾向于挑选外部的、非会员的群体作为参照群体,因为在他们看来后者更有威信;2)个体在自己群体中越是孤立,地位越低,那么就越有可能把外部群体当作参照群体,期望在那里占有较高的地位;3)社会流动性越大,个体改变群体从属性的可能性越大;4)个体对参照群体的选择,也依赖于个性特征,第三节 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理论 一、刺激反应理论 由桑代克和斯金纳等人所始创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二、模仿论 模仿是个
18、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效仿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学习和模仿(米勒和多拉德,1941)三、社会学习理论 是从新行为主义学派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和沃尔特斯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主要观点: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对信息的注意 第二阶段:持保:把示范行为表征化,即转换成意想和语言符号加以贮存,它不必都需要直接强化,或仅需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第三阶段:制作或组织反应:产生即时动作再现或延时性的动作再现 第四阶段:动机通过结果的信息反馈,获得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的
19、认知与经验,形成具有自我评价,预期或自我调节功能的动机系统,观察学习论的新进展 观察学习论把学习过程中的获得和执行加以区分;发展了“强化”的概念 班图拉还提出了环境(E)、人(P)、行为(B)三者的交互决定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人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认知)与环境(主要是社会因素)相互作用(选择与影响)的信息加工活动的结果;人的认知不仅会影响行为的组织,而且行为的反馈又会使人产生对结果的认知与调节功能的提高;人的行为不仅改变着环境,环境也制约着人的行为.结论:人不是完全自由、可以为所欲为的实体,因为他受制于环境与社会;当然,人又不是完全被动的反应者,因为他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以认知为中介的自
20、我调节系统,它们是交互决定的.,四、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1958)等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一种理论认为:客观上存在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人的行为除服从这种规律外,还服从于社会交换规律;由此也引出了分配平衡原则,第四节、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理论 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格式塔理论(完型理论)(1912)强调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理论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经典实验:“猩猩取香蕉”的实验(苛勒),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勒温应用格式塔理论进行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学)研究发展了场论,创建了群体心理学.勒温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即心理生
21、活空间(LSP):包括心理环境(E)、知觉运动区域(P-M)和内部个人区域(I-P)三个部分B=f(P,E)=f(LSP)即行为是环境与人的函数,或者说是心理生活空间的函数 勒温认为,个人在群体中生活,其行为不仅取决于LSP,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动力场(如人际关系、群体决策、舆论、气氛等)的制约,三、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一)认知相符理论是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或倾向性来解释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麦克盖尔)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1957)平衡理论(海德,1958)(纽科姆,1961)归因理论(海德和凯利,1967),(二)一致性理论或称和谐理
22、论(奥斯古德和坦南包姆,1955)探讨与预测人在接受新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态度的一种理论 认知情感相符理论是一种关于人们总是试图使其认知与其情感相符的论说.如“知之深、爱之切”罗森伯格(1960)关于人的态度对象在情感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认知上的变化,提供了一项引人注目的论证,第三章 社会化过程第一节 社会化及其基本类型 一、社会化的概念及特点(一)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体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
23、展,(二)社会化的特点 1个体社会化有其遗传素质基础;2由个体学习潜能和人类独有的语言决定;3通过个体的交往与沟通实现;4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5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的过程;6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一)角色引导机制角色理论的观点:儿童与青少年的学生角色,是其自我同一性的核心;社会是人们进行社会判断和自我价值判断的首要的稳定的参照系(二)社会比较机制 人们的自我评价都倾向于是社会性的(费斯廷格,1957);社会比较不仅有即时的行为效应,而且会导致稳定的观念变化(米尔格莱姆,1936)(谢里夫,1969);人们的自信心状况直接决定着其社会比较的性质及其社会化后果的
24、指向(三)社会学习机制(前已述)(四)亚社会认同机制(与社会化的共同性相关),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政治社会化(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赫斯和托尼曾对12000名美国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儿童的国家意识依3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 1)国家象征期(早期儿童以国旗、国歌或国家领袖为具体的国家象征)2)抽象国家观念期(中期儿童以有关国家、政治群体的抽象观念作为爱国的根据)3)国际组织系统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知道世界由许多国家所组成,他们所在的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员,爱国观念扩展到自己所在国家在国际中所承担的责任中),(二)道德社会化(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国
25、外学者提出道德社会化的6种模式:1)“建立理论基础”模式 2)“思考”模式 3)明确价值标准模式 4)“价值分析”模式 5)“社会行动”模式 6)“认知道德发展”模式,(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别角色产生于社会分工、形成于社会秩序、通过社会化而传承.“性角色”和“性别角色”(英国社会学家德拉梅特):性:男性和女性的生物特征;性别: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一切非生物方面的差异(衣着、兴趣、态度、行为、才能等)人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为性别角色.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率先涉足性别角色社会化研究的是弗洛伊德认为,男女两性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理解剖结构决定了两性具有不同的心理成熟过程.,米德通过跨文化研究证实:性别角色及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教学 提纲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09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