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开采-地震勘探.ppt
《石油开采-地震勘探.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开采-地震勘探.ppt(1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地震波的速度,地震波的用途:,设计多次覆盖野外观系统,确定检波器组合形式等,要知道有效波的干扰波的速。,计算动、静校正时要知道叠加速度,设计滤波器要知道视速度,偏移叠加要知道偏移速度,3.资料解释中的应用:,(1)时-深转换(把时间剖面转成深度剖面),2.资料处理中的应用:,1.野外采集中的应用:,(3)根据速度资料辨别波的性质:如:多次波(低速异常)、绕射波(高速异常)、折射波、面波、声波。,(4)利用速度资料,计算空校量板和绕射图板,进行偏移归位。,(6)利用速度纵向和横向变化规律,研究地层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上此可见速度资料对地震勘探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打响,而最终都影响到解释
2、成果的精度,提取分析和利用速度资料,也是地震解释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利用层速度资料,直接划分地层和岩性,进行烃类检测。,目 录,第一节 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第二节 几种速度概念,第四节 迭加速度的求取,第三节 平均速度测定,第五节 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相互换算公式,第一节 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理论研究和大量资料表明,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和岩层的性质,如弹性常数,岩石成分,密度,埋藏深度,地质年代,孔隙度等因素有关,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由于目前地震勘探中主要利用纵波,本章在谈到波速时,都指纵波速度。,地震纵波、横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与弹性常数之间有如下
3、定量关系。,、拉梅系数,介质密度,杨式模量,泊松比,都是说明介质的弹性性质的参数。,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大小和岩石的成分、结构有关,随着岩石的密度增加,比增加的级次较高,所以当、。同一介质中,纵波、横波速度比。,岩性是影响地震波速度最明显的因素。,一种岩石的速度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速度分布范围互相重叠(多解性),利用速度识别砂岩、页岩(成为可能),纵横波速度比能反映岩性。纵横波速度比不同则泊松比不同,不同的泊松比对应不同的岩性,岩石的密度、速度与岩石的岩性有直接的联系,11,各类岩石的波速,沉积岩速度密切依赖于孔隙度的充满於隙中的物质。,多数变质岩的地震波速度变化范围比较大。,一般火成岩
4、的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范围比变质岩和沉积岩小,且火成岩地震波速度的平均值比其它类型岩石要高。,沉积岩中的波速与岩石密度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公式中的反比关系。而是密度越大,速度越大。,我们主要讨论沉积岩的速度问题。,经验表明:,根据大量资料,有时还可以把与表示成一种近似的线性关系。,对某些石灰岩和砂页岩来说,这种关系可表示成方程式,式中:单位是km/s,单位是g/cm。,11,通过对大量岩石样品进行研究,发现地震纵波与岩性密度(完全充水饱和体积密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定量关系。,如图经验公式理论曲线和测定的与的关系曲线。从图中可看出公式对于砂岩、泥岩、石灰岩、白云岩等比较适用。,可用加德纳(G
5、ardner)公式表示:,:米/秒,:克/厘米,经验公式具体的反映了与之间的关系,为参数之间的换算提供了方便。如:在计算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时,如果以知,没有密度参数,就可利用这些公式进行换算。,X(t)=b(t)*R(t),R(t)=,许多实际观测资料表明,同样深度、成分相似的岩石,当地质年代不同时,波速也不同,即:年老的岩石比年青的岩石具有较高的速度。,速度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在强烈褶皱地区,V增大,在隆起的构造顶部,V降低。,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V随地质过程中的构造作用力的增强而增大。而且,V与压力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说:,即:速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压
6、力的方向不同,地震波沿不同方向传播的速度也就不同,h,所受地层压力大。,大量实际资料表明,在岩石性质和地质年代相同的条件下,V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主要原因:,V=2103(ZR)1/6,经验公式:,如果没速度资料,可由地层埋深z和电阻率R计算V。,速度V:米/秒,深度Z:(米),电阻率R:欧姆米,由电测井资料得到,速度与深度常用的三种模型(速度随深度变化),1:V(Z)=V0(1+Z)=V0+KZ,2:V(Z)=V0(1+Z)1/2,3:V(Z)=V0(1+Z)1/3,研究表明,岩石空隙中含油或气或水时,岩石的波速会发生变化,=导致在界面的反射波振幅的变化。,在大多数沉积岩中,岩石的
7、实际速度石油岩石基质的速度、空隙率、充满空隙的流体速度等因素来决定。,可用一个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时间平均(Villey)方程,V:岩层的实际速度,Vf:波在空隙流体中的速度,Vr:岩石基质的速度,:岩石的空隙率,岩石空隙中只有油、气或水一种流体,并且流体压力与岩石压力相等。,公式适用条件:,由公式看出:,当=0,V=Vr,=100%,V=Vf,当流体压力降低,流体压力这项的百分比影响就变小,当流体压力接近大气压时,其影响变的最小。,在实际条件下,时间平均方程必须用一个压差调节系数C加以修正。,总之,由于地震波在油、气、水等流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岩石基质中的速度小,因而岩石空隙中含有流体时,使
8、岩石的速度降低。,当岩石压力为4.13107帕斯卡,流体压力等于岩石压力的一半时,C值约为0.85.,试验资料表明: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纵波与横波的速度与频率无关。说明,纵波与横波不存在频散现象(与面波不同)。,速度随温度可能有微小的变化,每升高100减少56%。,速度在剖面上成层分布,沉积岩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成层分布。在各层中波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因此,速度在剖面上的成层分布,就成为沉积岩的基本特点,这一点恰恰是使用地震勘探的有利前提。,速度变化具有方向性,速度在垂直方向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横向上受地质构造和沉积岩性的控制,在水平方向上也发生变化。,速度存在垂直梯度,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9、但不是单调的,即速度变化的梯度(变化率)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分区性,在不同地区,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和岩性变化,速度在平面内的分布具有分区分带的特点。,第二节 几种速度概念,27,说明:,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是地震波垂直入射到该界面所走的总路程与所用总时间之比。,定义:,Hi,vi:每一层的厚度和速度,现在从另一角度来讨论 的含义。,如图:,ln,水平层状介质,点激发,点接收,并假设波按最短路程传播。,波从入射到第层的点时,是直线,*是相对于的虚震源,*也是一直线,*,波走过总路程相当于O*S,入射角为。,即:,把 定义为: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直线传播所走过的总路程与所
10、需总时间之比。,实质上,地震波传播遵循是“沿最短时间路程传播”。在层状介质中,最短时间路程是折线而不是直线。,注意:,平均速度的引入是对实际介质结构的近似简化。,不符合“费玛”原理,但用一定的用途,地震波传播遵循“费马原理”,“沿所需时间最短路径传播”。在均匀介质中,所需时间最短路径是直线。,水平界面:均匀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方程为,式子意义:,如果一条时距曲线的方程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即表示波以常速传播,波速等于式中项的分母的平方根。,引入速度,按这个思路把有关方程化为:,t=t+形式,从x2项的分母中找出。,对于水平层状介质,在点激发,点接收为:,hi,vi,用射线参数p表示的
11、水平层状介质时距曲线参数方程:,水平层状介质反射波时距线(见书P47)。,36,则,求 的思路:,式中:,可将这个参数方程展成幂级数,对于n层水平层状介质,当满足下列关系时:,是n层中最大的层速度,将 表达式作幂级数展开得:,两边平方,同理,:各小层的速度,:各层的垂直时间(双程),:称为n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均方根速度的定义:,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均方根速度的意义:代表了该速度的计算过程,把各层速度值的平“方”按时间取其加权平“均”值,再取平方“根”。,方,均,根,当 时,连续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对于
12、覆盖层为连续介质,只给出对应的基本公式。,在一定假设前提下,方程可写成,倾斜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为:,:波速,h0:中心点处法线深度,:,倾角,上式改写成:,令,式中:,与均匀介质水平界面情况时距曲线一样。,叫做倾斜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的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共中心点道集叠加效果存在两个问题:,用 代替,倾斜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变成水平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即:用 按平界面动校正量公式,对倾斜界面共中心点道集进行校正,可以取得较好的叠加效果,没有剩余时差。,上式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水平界面均匀介质、倾斜界面均匀介质、层状介质、连续介质)可将其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一个
13、共同的式子来表示:,:叠加速度,50,对于不同的介质结构,意义不同。,水平界面均匀介质:,倾斜界面均匀介质:,水平层状介质:,叠加速度的含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倾斜层状介质:,在实际的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是通过计算速度谱来求取叠加速度的。,即:对一组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 计算个道的动校正量,对道集内各道进行动校正。,当取某一个 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叠加效果最好)时,则这个 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的叠加速度。,54,地震波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沿不同的射线路径有不同的传播速度叫射线速度。,四、射线平均速度:,定义:,把地震波沿某一条射线传播所
14、走的总路程长度除以所需的时间叫波沿这条射线的射线平均速度(考虑了射线的偏折P213)。,55,真倾角、视倾角和测线方位角之间的关系(下册P34),真倾角:倾斜界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叫界面的真倾角()。,视倾角:倾斜界面与水平地面上测线的夹角叫界面的视倾角()。,方位角:倾斜界面的倾向在地面的投影线和测线的夹角叫方位角(),说明:,56,真倾角、视倾角和方位角示意图:,57,D,第三节 平均速度测定,测定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方法,基本上可分下面几类:,1.实验室测定法:根据岩石样品,在实验室内测定(这种方法在地震勘探中较少使用)。,2.井中观法:地震测井和连续过度测井,根据井中观测资料可以得到平均速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油 开采 地震 勘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07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