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电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选读电子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资本论选读,湘潭大学商学院潘志强2011年Tel:13357329618,第一讲 资本论总体介绍,当今学术界对待资本论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应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应该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指导思想;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没有过时,其中有许多原理仍然能够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资本论过时论,理由1:资本论是100多年前的著作,对于现代经济已经没有指导意义。点评: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仍然没有消失,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货币的基本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内的一切商品经济规律都适应。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资本论
2、所阐述的经济原理,仍可帮助我们全面认识、研究这些变化。3)一种理论诞生的时间是否久远,决不是判断它是否过时的尺度,关键是它是否有生命力。,资本论过时论(续),理由2:资本论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存在市场经济,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局限性的突出表现。点评:1)资本论中的社会主义还不是现存的社会主义,而是作为理论原理的社会主义,因而他不可能预见到现实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市场经济;2)理论的局限性有多种含义。第一是相对真理意义上局限性,即任何理论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是正确的,当条件等变化时,其对实践的指导受到了限制,因而需要从实践出发,加以灵活运用,才能真理作用。资本论的局限性实际上是真理的相对性
3、。,资本论过时论(续),点评:第二,理论本身就有局限性或某种错误,只有在这局限性之外,理论才是真理。超出一定的范围,就没有指导意义了。第三,出现新的情况原有的理论没有这种情况,也不具备对新的指导意义。,资本论没有过时观点,理由1:资本论过时论是对资本论的研究一知半解甚至无知误解。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其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资本论在充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时,不仅进行了制度分析,即着重揭示了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剥削制度,具有历史暂时性,而且也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即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大生产,特别是作为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是资
4、本主义战胜以往生产方式,创造巨大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对资本论的研究我们从两方面都应注重,这样一方面制度分析可以使我们划清市场经济建设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另一方面机制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与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资本论没有过时观点,理由2: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也未必过时。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德国每年的销售量一直保持在750册左右,而近年来又有所回升,特别是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出现,人们在对现实生活的重新审视,发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与分析的结论是正确的,导致资本论因销售量急剧上升而一度脱销。(2008年资本论
5、的销量由每年750套增加到2500套,相当于中国10万套的销量),资本论没有过时观点,理由3: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资本论中的许多原理对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从企业层面看,有资本循环与周转的运行规律;从市场层面看有价值规律,平均利润率理论和机器大工业技术基础决定的生产要素流动规律;从宏观层面看,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货币流通规律。另外关于银行资本,信用制度,股份制,合作制度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资本论对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改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建
6、立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与历史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与社会主义产生并取得胜利的趋势。,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的序言中就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第一卷第8页)注意:马克思经常把生产方式当做生产关系来使用,尽管社会生产方式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但在此,生产方式是指包括直接的生产过程、交换、分配和消费在内的广义的生产关系。,资本论为什么要把生产关系当做其研究对象?,鉴于古典经济学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内容和历史性质,他们总是“孤立个人的生产”。马克思把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就
7、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阶级对抗性和历史暂时性,并以此和古典经济学划清界限。马克思在这个限度内,强调要研究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论为什么要把生产关系当做其研究对象?,把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是由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由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要揭示这些规律,就只能在物质的社会关系中或经济关系中区寻找,而这种关系又是与物质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只能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资本论第一卷是如何分析古典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的异同点的?,从产生的时间看,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资本
8、主义生产方式成长和上升时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对抗性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而庸俗经济学则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成熟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阶级矛盾突出起来。从阶级倾向看,古典经济学斗争的主要锋芒是封建地主,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反封建,反对商业垄断组织和大地主享有的特权,以及中世纪封建行会制度和封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庸俗经济学的斗争锋芒主要是无产阶级,其主要任务是粉饰资本主义制度和反对工人的罢工运动。,资本论第一卷是如何分析古典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的异同点的?,从研究方法看,古典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虽然不彻底,但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而庸俗经济学则是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只是为
9、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对一些最粗浅的经济现象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释。从科学性上,古典经济学具有一些合理的成分,至少能够在资产阶级的视野内进行公正无私的探索和不偏不倚的研究,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首次分析了社会资本的运动,揭示了其中的矛盾。而庸俗经济学却完全辩护的论调,缺乏科学性,“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无私公正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对资本论作现代解析的态度,明确政治经济学所处的历史任务。政治经济学一般分为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该划分标准有研究对象的不同来划分。因此。处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与处于社会主义阶段的政治经济学最为明显的区别是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但两
10、者都要分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阐明社会的性质,分清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处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的政治经济学的使命是批判和推翻其所处的社会,而处于社会主义阶段的政治经济学的使命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如何调整生产关系、提高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增进社会福利。,对资本论作现代解析的态度,处于社会主义阶段的政治经济学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应该成为其指导思想。但必须注意到马克思是身处资本主义条件下创立政治经济学的,作为批判旧社会的武器,其批判的目标指向非常明确。而现在我们处于生活会展业阶段,研究资本论的基本思维,不应该是批评家,即用资本论中的某些提法作
11、为教条去批判改革中的某些做法,否认改革的主流成果,而应该是建设者,即根据资本论的逻辑与思维,寻找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别,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今经济学的两大体系。对某个经济体的分析层次可以有两个方面:第一,本质层次,即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第二,表层层次的分析,即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偏重于对生产关系的本质分析,即研究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性,特别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它建立的各种经济关系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而西方经济学是
12、对经济变量关系的分析,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联系,两者都涉及制度分析和经济运行分析。偏重于经济运行分析的西方经济学,也会涉及到经济制度的分析,但它把制度作为分析的前提,着重研究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偏重于生产关系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涉及经济运行分析,但它对经济运行的分析重点涉及各种生产关系在经济运行中的配置与调整。,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联系(续),两者都涉及资源的配置研究。一般认为西方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其效率目标是帕累托最优。但对资本论的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也研究资源的配置,它将资源配
13、置进一步抽象为社会劳动,资源配置被界定为社会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其配置的效率标准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资本论第一卷,第75-76页)两者研究的出发点相同,即都以物质产品的生产为研究的出发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版的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卷I P8“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P11即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研究目的:揭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资本论三卷间的总体逻辑
14、结构,第一卷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但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在资本论的逻辑体系中,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与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运转的轴心。资本论分析角度有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分析,二是机制分析。从制度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而机制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实现方式和运行机制。,资本论三卷间的总体逻辑结构,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集中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指出资本积累与剩余价值再生产是
15、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或者是对资本运动的两个角度的规定,前者是从资本的角度来研究,后者是从剩余价值角度研究,但实质是一样的。,资本论三卷间的总体逻辑结构,资本论第二卷以产业资本为对象,但以流通过程为角度。既考察属于流通的范畴,又从流通角度考察有关生产的范畴,指出“资本不仅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资本的本质在于运动。”揭示了资本流通的规律,同时通过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考察,完成了他关于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再生产的论述,为第三卷对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的考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资本论三卷间的总体逻辑结构,资本论第三卷以资本主义总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研究作为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
16、总过程,研究了剩余价值在各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配形式及其数量界限的规律。,资本论第一卷的基本逻辑结构,本篇共分“商品与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和“资本的积累过程”七篇二十五章。基本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学说。其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一卷第一篇的逻辑关系,第一篇研究的只是简单的商品与货币,这是因为商品与货币虽然不是资本,但资本却是商品与资本。“需阐明资本的概念,必须从价值出发,并且从已经在流通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出发,而不是从劳动出发。”不分析商品与货
17、币,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表现,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的考察就无法进行。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规律都与商品形式与价值规定相联系,离开一般的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对商品与货币的分析是不可能的。货币本身是流通产生的形式,商品的价值隐藏在交换关系的背后,因此只有经过对商品交换与货币流通的一般分析,才能揭示出商品与货币的本质。,第一卷第二篇的逻辑关系,第二篇只有单独的一章,即“货币转化为资本”,其地位属于从分析一般商品流通转入分析资本生产过程的过渡篇。其中心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理论上,对劳动力买卖进行考察是分析一般商品流通转入分析资本生产过程的中间环节,因为,
18、商品的买卖是在流通中进行的。从资本流通的分析就必须从一般商品流通转入对劳动力买卖的分析。,第一卷第三篇的逻辑关系,资本论第三篇开始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该分析一直延续到本卷的第七篇。,第一卷第三篇的逻辑关系,为什么要从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开始?第一,同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有关的一些最基本的经济范畴都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表现。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形式,它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在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是由于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之上产生的;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
19、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消费资料。”这就是说,历史上一切掠夺都是通过把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来实现的,所区别的只是掠夺剩余劳动的形式不同而已。,第一卷第四篇的逻辑关系,由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有两个基本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因此,第四篇较多地分析了生产力问题。因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形式与基础,所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并非两个并列的问题,对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同样可以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
20、生产,这体现在资本家为追求剩余价值而推动的生产方式的变革。,第一卷第五篇的逻辑关系,该篇主要从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相统一的角度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进行考察,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以及劳动力价格与剩余价值量变化的规律,是对第三篇与第四篇的综合。第三篇与第四篇只是分析了生产的一个特定的形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变化时有许多因素相结合的作用而引起的,因此,就必须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劳动力价值量与剩余价值量之间相互变化的规律。,第一卷第六篇的逻辑关系,从表象看,工资是
21、一个分配的范畴,但实际上,马克思从生产与分配相联系的角度来考察工资,指出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在劳动时间中所创造的全部价值实际上被分配为两部分,即工资与剩余价值。因此,对工资的分析实际上是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一卷第七篇的逻辑关系,该篇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积累过程,只考察直接生产过程本身的更新,在此已经假设资本按照正常方式完成流通过程。之所以有这样的假设,是因为构成资本生产过程先决条件的两种流通劳动力的买卖和一般商品流通都已经分析过了,剩余价值生产用于资本积累而不断扩大的过程是本篇分析的重点。第七篇从资本积累的内在联系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一边生产过程,
22、一边是人口过剩;一边是财富积累,一边是贫困积累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自然的、绝对的生产方式,而是历史范畴。,第一卷第七篇的逻辑关系,第七篇与资本论第二卷都研究了再生产,但前者的再生产过程是生产阶段,而后者则是从流通过程研究再生产实现的条件,是联系资本生产过程来研究流通过程的。因此,第七篇有双重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从资本论总体看,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把第一卷与第二卷逻辑地联系起来,使对资本生产过程的分析逻辑地过渡到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另一方面,从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看,是资本活动史的理论分析的终点。,第二卷第一篇的逻辑关系,第
23、一篇 资本形态变动变化及其循环该篇的研究对象是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第二卷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是第一卷的继续,第一卷以单个产业资本的生产为对象,第二卷也同样考察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第二卷第二篇的逻辑关系,第二篇 资本周转第二篇也是从单个循环运动的基础上来考察的,但与第一篇不同的地方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单个各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而第二篇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单个产业资本的运动,即把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当做一个周期性的过程来考察,目的是说明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因此,第二篇主要研究两个问题,即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以及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第二卷第
24、三篇的逻辑关系,第三篇 社会资本的循环运动该篇在研究单个资本循环运动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本运动进行研究。因此,本篇是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就是要使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使社会再生产从物质方面与价值方面都得到补偿,从而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生产如何按比例发展的问题。,第三卷第一篇的逻辑关系,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主要内容:第一篇研究的“两个转化”是资本论由第一卷和第二卷到第三卷的承前启后的枢纽,对两个转化的考察是从分析日常的成本、利润和利润率这三个经济范畴开始的。本篇的中心问题是考察在单个产业部门的范围内各企业
25、的单个资本或个别资本每周转一次的利润率,即个别利润率形成过程,以及决定和影响这种利润率发生变动的各种因素。,第三卷第一篇的逻辑关系,考察对象:以产业资本的利润率为考察对象,虽比剩余价值更接近现实,但本篇仍以抽象的一般利润率,即剩余价值的单纯转化现实作为考察对象。在绝对量方面,利润与剩余价值相等,只是性质不同。因此,第一篇的分析与前两篇一样都是建立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即:(1)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即市场供求相等;(2)流通还没有被独立出来,不存在其他种类的资本(如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3)各产业资本家都实现并占有该企业雇佣工人所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或利润。,第三卷第二篇的逻辑关系,第二篇
26、 从利润率的平均化到平均利润的再转化主要内容:第二篇进一步考察同时并列的各产业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导致的利润率平均化,即各部门不同的或特殊的利润率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该篇的中心内容是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实际上又分析了三个转化:第一,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第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第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第三卷第二篇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第一篇分析的是剩余价值和商品价值转化的第一阶段,它们在数量上一致,而在性质上不同;而第二篇则进一步研究这种转化的第二阶段或再转化,它们在数量上不再一致。第二篇所阐述的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在第三卷的逻辑关系中是非常重要
27、的。只有理解这一理论才能进一步掌握以下各篇的内容。,第三卷第三篇的逻辑关系,第三篇 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第三篇是本卷前两篇的继续与扩展。第一篇论述利润的形成,第二篇论述利润的平均化,第三篇则阐述利润的变化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存在趋于下降的规律,是以发展劳动生产率为手段而追求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从第三卷与第一卷的联系看,它是第一卷第七篇“资本积累过程”,特别是对其中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中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趋势的理论继续。从第三卷与第二卷的联系看,它是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继续。,第三卷第四篇的逻辑关系,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业经营资本和货
28、币经营资本考察对象:对象为商业资本或商人资本。此前的分析均以产业资本作为考察对象,并假定流通过程的一切职能有产业资本家自己经营。第四篇则把商业资本作为对立的资本与产业资本相对立,把商业利润当作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与产业利润相对立,把商业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相对立,分析不同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问题。由于商业资本家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从而使得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更接近于现实的形式。,第三卷第四篇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商业资本的运动是产业资本运动中流通资本的独立化,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商品购销活动和执行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职能,这是产业资本整个循环与周转中不可缺或的环节。商业资本
29、家单独投资进行商品的买卖活动,必然要求参与剩余价值的瓜分利润或平均化的过程,实现同资同利。于是,除了产业资本不同部门的竞争之外,又出现了工商业资本之间的竞争,从而出现了产业利润与商业利润的并存。尽管两者都属于平均利润的范畴,但是,商业资本的特性与产业资本不同。因为它是只分享利润而不参与利润生产的资本。,第三卷第四篇的逻辑关系,前面关于产业资本的研究并不适合于商业资本,而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只有包括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计算的利润率才是充分平均化了的、完成形式的平均利润率。以此为前提形成的生产价格,才是完全形态的生产价格,这样,关于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进一步拓展和发挥与资本主义再生产现
30、实的吻合就更进一步了。,第三卷第五篇的逻辑关系,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考察对象:第五篇是资本论篇幅最大、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篇。其考察对象为生息资本。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前的各篇对职能资本的分析都抽象掉了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因此,第五章就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资本整个运动的另一个具体形式生息资本,包括与此相联系的平均利润进一步分解为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以及最为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上层建筑的生息资本及其运动形式的信用制度发展的各个阶段。,第三卷第五篇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生息资本虽然是产业资本的衍生形式,但它却不是职能资本。它要经过放贷才能转化为职能资本。同意资本(不是两个资本)在生息资本家手中,是
31、作为所有权的资本,它转到职能资本家手中便作为使用权的资本,它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带来平均利润,而作为所有权又有权分割平均利润。于是平均利润=利息+企业利润。显然,生息资本对其所有者所带来的利息只不过是对产业资本家或商业资本家通过使用借贷过来的货币资本的使用所获取的年平均利润的直接扣除。,第三卷第六篇的逻辑关系,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主要内容:地租理论。马克思在本篇中所阐述的地租理论可以看成时他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在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具体运用。土地所有权的经济价值就在于它凭借所有权能够获取地租。,第三卷第七篇的逻辑关系,第七篇 结语 各种收入来源考察对象: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收入及其最终来源。在商品生产总过程中,各种收入的源泉最终是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新价值之所以采取各种收入形式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分配关系。在本篇,马克思批判了“三位一体公式”(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的理论,进一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收入及其源泉。,作业,马克思资本论对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改造有哪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什么样的关系?马克思资本论三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简述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的研究对象及逻辑地位简述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的主要内容和考察对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02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