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防雷技术PPT课件第七章弱电系统防雷保护.ppt
《现代防雷技术PPT课件第七章弱电系统防雷保护.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防雷技术PPT课件第七章弱电系统防雷保护.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弱电系统防雷保护,第一节 弱电系统防雷的特点 我国是雷电活动十分频繁的国家,全国有21个省会城市雷暴日都在50天以上,最多可达134 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达30004000人,损失财产50100亿元人民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雷电灾害程度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2。如1990年7月30日郑(州)、三(门峡)微波干线大沟口微波站因雷击而损坏38块盘,损失十分严重3。据广东省统计,在19961999年的四年间,全省发生雷击事故6143起,伤亡69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在1998和1999年的两年中
2、,全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的雷电灾害就有38起。雷电也是一直危害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避雷器制造水平的提高以及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推广使用,使变电站一次高压部分的雷电过电压的保护得到了保证。但另一方面,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微电子为主要元件的控制、保护、信号、通信、监控等设备得到普遍应用6,在一些大型发变电站中,即使在采样和计量系统中也普遍采用。由于常规电磁保护,的装置单元多为单元件的电阻、电感和电容等,耐热容量大,对尖峰脉冲的耐受能力也比较强,所以能承受高能的雷电暂态冲击,而对于运行电压只有几伏,信号电流只有微安级的这些电子设备来说,就不一定
3、经受的住。电气和电子技术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虽然其迅猛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繁荣与进步的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麻烦问题:一方面,电气和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电磁噪声干扰;另一方面,电子技术正向高频率、高速度、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电磁干扰、特别是雷电干扰对这些设备和系统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对这些设备造成的损坏事故的发生率逐年增高。电子信息系统受损后,除直接损失外,间接损失往往很难估量,这是90年代以来雷电灾害最显著的特征7。当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后,雷电灾害的特点与以往有极大的不同,可以概括为:(1)受灾面积大大扩大,从电力、建筑这两个传统领域扩展到几乎所有行业
4、,特别是与高新技术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如航天航空、国防、邮电电信、计算机、电子工业、石油化工、金融证券等。,(2)从二维空间侵入变为三维空间侵入。从闪电直击和过电压波沿线传输变为空间闪电的脉冲电磁场从三维空间入侵到任何角落,无孔不入地造成灾害,因而防雷工程已从防直击雷、感应雷转变为防雷电电磁脉冲(LEMP)。(3)雷灾的经济损失和危害程度大大增加了。雷电袭击的对象本身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时并不太大,但由此产生的间接经济损失和影响却是难以估计的。(4)雷电灾害的主要对象已集中在微电子器件设备上。雷电本身并没有变,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变了。微电子技术应用渗透到各种生产和生活领域
5、,微电子器件极端灵敏这一特点很容易受到无孔不入的雷电干扰的作用,造成微电子设备的失控或者损害。我国实测到的雷电流最大可达200kA 以上,一般低于100kA。这样大的电流无论是沿建筑物钢筋结构、避雷线(针)流入大地或是大地中的电流都可能在附近导线上感应出能量很强的浪涌,对弱电设备造成干扰。因此,变电站弱电系统的雷电防护是一件关系到我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我国是雷电活动十分频繁的国家,全国有21个省会城市雷暴日都在50天以上,最多可达134 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达30004000人,损失财产50100亿元人民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
6、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雷电灾害程度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2。如1990年7月30日郑(州)、三(门峡)微波干线大沟口微波站因雷击而损坏38块盘,损失十分严重3。据广东省统计,在19961999年的四年间,全省发生雷击事故6143起,伤亡69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在1998和1999年的两年中,全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的雷电灾害就有38起。在电力系统中,对于强电设备的防雷措施已比较完善,经验已比较丰富,但是对于弱电设备(如通讯设备,自动化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弱电电源设备等)的防雷却显得很薄弱。每年各种弱电因雷击而遭受破坏的事列屡见不鲜。随着电力
7、系统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弱电系统在电力系统的发展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何保护弱电系统免受灾害已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精密电子设备的使用及联网,使安装在弱电系统中的设备,经受着电源质量不良(如电源谐波放大、开关电磁脉冲)、,直击雷、感应雷、工业操作瞬间过电压、零电位飘移等浪涌和过电压的侵袭,经常会受到各种过电压、过电流的危害。由于一些电子设备工作电压仅几伏,传递信息电流也很小,对外界的干扰极其敏感,而雷电的电压可高达数106V,瞬间电流可高达数104A,因此,具有极大的破坏性。避雷针能防止直接雷击,但不能阻止感应雷击过电压、操作过电压、零电位飘移过电压
8、以及因这些过电压在泄放电流时在其周围所产生的很强的感应电压,而这些过电压却是破坏大量电子设备的罪魁祸首。雷电造成的危害是无孔不入的。尤其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危害更大。据研究当磁场强度Bm0.0710-4T时,无屏蔽的计算机会发生暂时性失效或误动作;当Bm2.410-4T时,计算机元件会发生永久性损坏。而雷电电流周围出现的瞬变电磁场强度往往超过2.410-4T。因此,有效地防止雷电对弱电系统设备所产生的危害,是保证弱电系统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对变电站二次弱电设备的防雷保护的研究最早是从电磁兼容角度出发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对变电站的电磁干扰问题主要从电子电路到电缆的电磁干
9、扰耦合过程进行研究,其成果后来形成了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的ANSI C37.90标准的一部分8。1978年美国电力科学研究启动了编号为RP1359的研究项目,建立了一套新的变电站开关柜的电磁干扰进行了研究。全部工作历时十余年,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于1983年结束,并提出了研究报告9。该报告介绍了测量系统的研制、变电站电磁环境的测量和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初步结果,其中的测量数据包括一个345kV变电站、一个500kV变电站的实测结果和一个高压实验室的模拟测量结果。基于此项工作,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91
10、2。文献9介绍了瞬态测量系统的组成及其技术指标,描述了在一个115kV变电站进行的实际测量工作,给出了典型的电雷电干扰波形。文献10论述了通过模拟变电站的雷电瞬态干扰对二次设备进行抗扰度测试的问题,比较了时域和频域测试的特点,给出了在变电站实测的典型雷电干扰波形,总结了高压实验室模拟测试的优缺点。文献1112提出了一种分析变电站雷电瞬态电磁干扰问题的时域模型,利用斜坡函数对时域雷电干扰波形进行分解,并计算空间的时域电场和磁场,将预测分析的结果与实测数据做了对比。第二阶段的研究土作从1986年至1993年。测量工作涉及7个空气绝缘变电站和2个气体绝缘变电站,共组织了13次集中现场测试,测得近80
11、0多次事件的3000多个雷电电磁干扰波形,数据量约500MB。基于此项工作,提出了完整的研究报告13,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1417。文献14介绍了变电站的瞬态电磁场的测量工作,总结了微脉冲的特点,给出了部分测量结果,并对不同频率和不同场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定性分析。文献15给出了变电站雷电产生的瞬态电磁干,扰对几种变电站电缆和内部电缆线影响的测量结果,介绍了通过CT的场耦合和直接耦合的模型。将预测分析的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文献1617总结了变电站瞬态电磁干扰的建模方法和测量技术,并将预测分析的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比较了开关操作、雷击和故障三种瞬态电磁干扰波形的特点,少与现有抗扰度试
12、验标准中的限值进行了对比。但是上述工作并未对二次设备所处的电磁环境进行研究。我国的广播、邮电、交通、船舶、航大和军工等行业在电磁兼容研究方而起步较早,结合各自的行业特点开展了许多很有成效的研究工作2526。20世纪80年代,随着基于微电子技术的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与推广,变电站的电磁兼容问题在电力部门开始得到关注27。由于欧共体从1996年1月1日起执行“89/336/EEC!电磁兼容性指令”,使得我国各行业加大了对电磁兼容问题的研究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迅猛发展的趋势也迫切要求尽快解决电力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电力公司所属的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自动化研究院、武汉高压研
13、究所和华北电力大学等单位,以及四方公司、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单位相继开展了有关的研究工作。其中,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对高压线路的电磁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巨2829,还组织出版了发电厂和变电站电磁兼容导则。清华大学则针对电力线路干扰临近通信线路或金属管线的问题在数学建模和计算方法方而开展了深入研究3031。南京自动化研究院和四方公司的研究工作则主要侧重在二次弱电设备的抗干扰问题研究方面32。,由于我国在建的变电站在电压等级和主接线结构等方面的技术特点与国外不同,因此,国外的测量与分析结果仅能作为参考。要想搞清我国变电站雷电瞬态电磁环境的实际情况,必须进行独立的测量和分析工作。就目前的文献来看,对于电
14、力系统二次弱电设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输电线路过电压引起的二次部分电磁兼容问题3335;2)操作过电压引起的电磁兼容问题;3)有限长线路耦合电磁场算法问题研究3637;4)建筑物内雷电感应过电压研究等38。国外文献大部集中在变电站电磁环境及其算法的研究。鲜有文献提出整个发变电站在遭受雷击后二次系统各种控制、信号、通讯等弱电设备如何采取具体措施降低其过电压,以达到保护设备,减少损失之目的。,第二节 雷电侵入弱电系统的途径,7.2.1 雷电侵入弱电系统的途径雷击浪涌入侵微机保护及监控系统的3种途径如图7-1。,图7-1 雷击浪涌入侵方式示意图,以容量为500kVA,变比为10/0.4
15、kV的变压器为例分析雷击浪涌的传播途径,相应的参数为:绕组间的互电容C12为944pF,低压侧对地电容C0为1239pF。(一)线路来波1、雷电过电压较高,避雷器动作如10kV线路遭受雷击,雷电波沿线路向变电站传播,如果雷电过电压达到一定的幅值,安装在变电站出线上的避雷器动作,避雷器与所用变压器之间的电气距离为,则施加在变压器高压侧的电压约为:式中,施加在所用变压器高压侧绕组的电压,kV;避雷器动作后的残压,kV;雷电波的陡度,kV/;避雷器与变压器之间沿连接线分开的距离即电气距离,m;雷电波的波速,m/;避雷器接地引下线的电感,;通过避雷器的雷电流,kA。,10kA,8/20s的雷电波下,1
16、0kV避雷器的残压最大不超过45kV,取L=1H,di/dt=1.25kA,则引下线上的压降为1.25kV。取避雷器与变压器之间的距离,则由式(3.1)可得变压器高压侧的电压最大值约为Ut=45+21.2550/300+1.25=46.6kV(1)电磁感应所用变压器高压侧绕组电压将会通过所用变压器的电磁耦合感应到400V低压侧,则低压侧的最大电磁感应过电压为式中,为感应到所用变压器低压侧的雷电过电压,kV;所用变压器的变压比;Z1变压器高压侧线路的波阻,;Z2变压器低压侧线路的波阻,。取Z1=500,Z2=50,由式(7-2)可求得Ud=3.67kV,(2)电容耦合高压侧的电压还会通过变压器高
17、低压绕组间的互电容耦合至低压侧。在电力系统中,绕组间电容传递过电压是常见的38。如负载变压器低压侧开路,高压侧遭受雷击,出现雷电过电压 时,它将通过绕组间相互部分电容C12与低压侧三相对地部分电容 所组成的电容耦合回路传递至低压侧,使低压侧出现传递过电压U2,由图3.2可知,则有39:(7-3)图7-2 绕组间电容传递过电压等效电路,(二)变电站附近落雷 1、电磁感应 雷电在低压线路附近活动时,雷电形成的场将会在线路上产生很高的感应过电压,并沿着线路传至接在低压电网上的微机保护、综合自动化系统、调度系统或通信系统的低压电源系统,由于这一干扰电压远远大于微机保护装置的工作电源电压(在几伏至几十伏
18、之间),从而导致电源系统的损坏。此时,低压系统产生雷电过电压的概率与低压网络的大小,以及低压电网有无架空线路部分有关。过电压的幅值主要与低压网络雷电活动的强度有关。2、电容耦合 雷电直击于变电站,雷电流经避雷针引入地网,当雷电流通过地网散流时就会在地网的节点上产生很高的电位差。由于地网与二次电缆屏蔽层直接或者间接相连,这个电位差会施加在电缆的屏蔽皮上并通过电容耦合作用使电缆芯线上产生电压和电流,若该干扰电压幅值超过微机保护装置电源电压可以承受的干扰最大值,就会使电源损坏。雷击浪涌入侵微机保护及监控系统的3种途径如图7-3。,图7-3雷击浪涌入侵方式示意图,以容量为500kVA,变比为10/0.
19、4kV的变压器为例分析雷击浪涌的传播途径,相应的参数为:绕组间的互电容C12为944pF,低压侧对地电容C0为1239pF。(三)地电位反击引入 当雷电流经构架避雷针、避雷线或避雷器的接地引下线进入发电厂、变电所的接地网,再经接地网流入大地时,由于地电位分布不均会造成接地网的局部电位升高,而地网附近的电缆沟内往往有二次保护、计量、通信、控制等弱电设备的低压电缆,这个电位差在电缆屏蔽层产生表皮电流,然后通过芯线-屏蔽层之间的耦合对电缆芯线产生干扰电压,造成二次弱电设备的干扰。根据干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两类,具体形式如下图所示。(1)共模干扰 共模干扰出现于电缆导线(如信号线、电源
20、线)与地线之间的干扰,它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地网的地电位升高引起的,如图2.7所示,Un是正常信号源,M是测量仪器,Zm是仪器的输入阻抗。若由于某种原因,A点地电位突变,这相当于在该点与地之间接入一个电压源UG,它作用于回路中所有端子与地之间,称之为共模电压。在绝对平衡的电路内,如果AD、BC两根连线完全一样,C端、D端对地的杂散电容,完全一样,则在C、D两端不会出现干扰信号,只是对地电位都有变化。如若线路阻抗和杂散电容不同,由共模电压UG引起的电流I1、I2就不同,在C、D两端作用的共模电压也就不同,于是在C、D两端就会出现干扰信号,称之为共模干扰电压。,图7-4 共模干扰,(2)差模干扰 差模
21、干扰出现于信号回路的与正常信号电压相串联的一种耦合。最常见于不平衡线路(如同轴电缆)的磁耦合。当有电磁波作用于两条信号线时,在信号回路内出现感应电压UG,它与正常信号Un相串联,共同作用于M的输入端。如图2.8所示。,图7-5 差模干扰,关于地电位干扰将在第八章详细讨述这里不在多讲。,第三节 雷电对弱电系统的危害,弱电系统的雷害事故 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微机保护和综合自动化系统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大量的应用,这对提高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灵活性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与过去传统的保护和控制装置相比,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但是计算机综合自动化系统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各种干扰的问题
22、。因为微机保护、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在高电压、强电场的电磁环境中,既有大电流造成的磁场干扰;又有高电压造成的电场干扰;有大电流流经接地装置时由地电位差引起的地电位干扰,特别是在雷击时由雷电过电压产生的雷电过电压干扰,雷电过电流干扰、静电干扰。而计算机等电子器件又是对干扰非常敏感的元件,特别是雷电干扰对其危害最为严重,近年来在电力系统中多次发生因雷电造成微机保护和综合自动化系统模块损环,使微机保护误动、拒动或因微机保护“死机”使事故扩大,主设备烧坏,或者发生“火烧连营”事故。近年来发电厂变电所一次设备的防雷技术已日趋完善,但在弱电系统防雷领域还存在有许多漏洞,也发生了许多雷害事故。,1981年8月
23、27日,江苏省常州市某微波站遭到雷击,电力载波204、102电路终端机报警整流器的3只整流二极管被击穿;铅皮电缆外皮与地网接触处烧出凹坑;微波设备回路机的4线收发信号衰耗器烧坏,致使南京方向的7、8、11路电话中断,上海方向的第7路不通。1983年9月西南某工程遭受一次雷击,使配套的一批电子设备损坏,系统工作无法进行,损坏的电子设备和元件有:数字传输机损坏集成电路芯片20多块;通信系统8台机中有6台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时控单元脉冲处理回路和脉冲变换电路4块芯片损坏;遥测系统由于连接电缆较长,损坏电路板3块。华中大电网有微波站近百个,其中进口设备站65个。事故统计表明,造成设备损坏、导致长时间通
24、信中断的主要原因就是雷害。武-衡线段的15个微波站有12个曾遭受雷击影响正常通信,甚至损坏多台设备。1987年8月1日三门峡站受雷击损坏16台装置柜。1989年8月30日有5个站遭雷击损坏11块电路盘,通信中断17小时。,1992年6月22日傍晚,北京城区下了一阵中雨。8时左右,雷电击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大楼楼顶,楼内的大型计算机与小型计算机网络瘫痪,6条同步线路和1条国际同步线路被中断。整个计算机系统停止工作46小时,气象业务受到严重影响,损失数十万元,次日中央电视台气象预报空白。因为大楼装有避雷针,使闪电由避雷针引入大地,所以大楼、人员及普通设备安然无恙,但是雷电流在四周产生的巨大脉冲电磁场,
25、却损坏了具有极为敏感的微电子器件及计算机系统。1993年5月17日和6月3日,雷击广西人民银行证券中心,击坏计算机16台,损失11万元。广西南宁市两个专业银行的计算机网络及电信局程控机也同时损坏。1994年7月5日和17日两天,四川省气象局业务系统连遭雷击,计算机网络、气象雷达、卫星接收系统等电子设备被损坏。1995年9月3日19时55分到4日21时26分,河南省三门峡市出现强雷雨天气,致使中国工行三门峡市湖滨支行遭受严重雷击,当即击毁计算机16部、内部电话总机1台,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1996年8月31日,华夏证券公司广州分公司遭雷击,损坏彩色及单色LBE大屏幕设备、交换式集成器、四块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防雷 技术 PPT 课件 第七 章弱电 系统 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00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