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ppt
《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2.4 传播理论,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从远古的生物进化,到当代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无不涉及信息的传播和利用。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它是随着广播、电视、报刊、报纸等传播媒体的发展,逐步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分离出来的一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它是按照确定的教育目标,通过教育媒体,将相应的教育内容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关系密切,可以把传播理论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现代媒体教育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因此,传播理论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之一。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教育传
2、播是从20世纪50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它是传播理论向教育研究渗透而产生的结果。,2.4.1 传播的概念和类型,1、传播的概念 传播(communication)原指“通信、传达、联系”之意,后专指信息的交换与交流。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从远古的生物进化,到当代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无不涉及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广义的传播可理解为“大自然中一切信息的传送或交换”,包括植物、动物、机器、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狭义的传播主要指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又分为人的内在传播(或称自我传播)、人与人的传播。,2、传播的类型 每个人都可一分为二,成为一个“主我”(I)与另一个“宾我”(Me
3、)的对立统一体。平常一个人的自言自语、自我思考、自我安慰、自我剖析等,都属于人的内在传播的范畴。而人与人的传播,是指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通常它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教育传播。(1)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传播和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直接传播主要是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姿势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的不足;间接传播是以媒体为中介,如电话、电报、电视、书信等进行信息交流。人际传播的目的是:沟通。通过交流,不仅使自己了解别人,也能使别人了解自己,达到相互了解
4、、建立和谐关系的目的。调节。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了解别人对自己的各种反应,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态度,使之符合社会需要。,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组织是一群相互关联的个体的组成,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组织,可以说,没有人能够离开组织而独立生活。传播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组织传播的目的是:与其他组织达成有效的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良好的关系;使组织内部成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和睦共处,以共同的行动促进共同的利益。(3)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不是某
5、个人,而是有组织的传播机构,如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播的内容是经专门人员,根据预定的计划编写、设计、制作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泛,运用的媒体有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受众是广大而不确定的人群,包括各种职业、各个阶层、不同文化程度的个体。大众传播的目的,是从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或认同传播者的意向。(4)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与其他传播活动相比,教育传播具有以下特点。明确的目的
6、性。教育传播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活动。内容的严格规定性。教育传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规定的。受众的特定性。媒体和传播通 道的多样性。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既可以充分发挥口语和形体语言的作用,又可以用板书、模型、幻灯、电视等做媒体;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又可以是远距离的传播。,网络传播 若以媒体分类,现代传播又可分为书刊传播、电话传播、电报传播、广播传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等。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进行传递或交流信息的行为和过程,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既是对传统传播的一种继承,又具有以下自身的特征。传播的数字化。网络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速数据传递系统,只传递0和1
7、的数字。传播的互动性。网络公众通过BBS论坛、QQ聊天室和网络调查等方式实现即时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传播的快捷性。网络传播省略了传统媒体的印刷、制作、运输、发行等中间环节,发布的信息能在瞬间传递给受众,而且网络传播的内容可以方便地实时刷新,在内容上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信息的大容量。互联网络实现了在线资源共享,任何资料库内的信息资源只要联网,都可以成为公众的共享资源。检索的便利性。利用搜索引擎或新闻站点等多种检索方式,可以快速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媒体的综合性。网络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方式,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综合为一体,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信息的再生性。网络中传播的信息可以复
8、制或打印,成为个人信息。传播的开放性。网络的开放性体现在传播对象的平等性和传播范围的广阔性。传播的选择性。网络传播的网站众多,内容丰富且分工精细,网民选择范围极为宽广,每位网民都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网站。,2.4.2 传播过程与模式,传播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送和交换的复杂过程。传播学者研究传播过程,都毫不例外地把传播过程分解成若干个要素,然后用一定方式去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研究传播过程的模式。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模式。1.拉斯威尔的传播理论模式 拉斯威尔的传播理论模式如图1 所示,是传播理论研究中描述传播行为的一种简便方法,称为“5”模式,它通过回
9、答五个问题来描述传播行为: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图1 拉 斯威尔的传播模式 拉斯威尔传播理论明确地说明了传播的概念和过程,以及传播的基本要素,是传播的基本理论。拉斯威尔传播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地应用。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模式,由于他的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在动机方面,有两种值得重视的动机:一是为
10、何使用传播媒体;二是传播者和传播组织为什么去传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拉斯威尔“5”模式,主要是发挥传者(教师)、受者(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和组合适合教育内容的现代教育媒体,通过这些媒体将信息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受者,并通过实践检验或证明其产生的效果,因此该模式对指导现代媒体教学有一定的作用。,2.香农韦弗的传播理论模式 1949年,传播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数学家香农和韦弗,从电话、电报的传播模式出发,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其传播模式如图2所示。图2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认为,传播过程是“信源”,即传者,把要提供的信息经过“编码”,即转变成某种符号
11、,如声音、文字、图片、图像等,通过一种或多种媒体传出。“信宿”即受者,接收这些经过“译码”(即解释符号)的信息符号。有效的信息传播需要传者的经验与受者的经验有一部分重叠,否则受者难以理解或正确认识。并且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会有环境的干扰,或受者在处理收到的信息时会有反应,这种反应通过一定的渠道反馈给传者,传者根据反馈的情况重新设计或修改传播内容,使之更适合受者的需要,以提高传播效果。香农韦弗的传播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在传播过程中引入了“反馈原理”。应用这一模式可以用来解释教学过程。首先,这一模式指出了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信源就是教师;信宿就是学生;第三个要素是信息即教学内容;信道是指第四个要素即通道与
12、媒体。其次,这一模式说明了师生之间信息传播的过程。图中的“编码”、“信道”、“译码”、“干扰”、“反馈”以及一些箭头符号,是用来描述这一过程的。为了便于理解,分成几个环节来具体说明。1)编码 上文已经讲过,教学信息是存在于人脑中的意识,这种状态的信息是无法传递的,必须转换成符号,如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才能传送出去让对方接受。当然,这些符号必须能表达信息的内容,必须是双方都相认的。在运用符号表达信息内容时,需要对符号加以编排和组合,这就是“编码”的意思。在图2中,来自信源的信息经过编码转换成信号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把要传递的教学信息经过编码转换成文字、语言符号的环节。不经过这个环
13、节,教学信息无法传递。,2)记录、储存、传送教师经过编码将信息转换成符号系列,然后通过记录、储存并传送给学生,这就是图中的信道(即通道与媒体)传送信号的环节。例如书本,就是把文字符号系列记录并储存起来,再通过光波传送到学生的视觉器官;电视录像,是把音像符号转换成电磁信号记录并储存起来,然后通过录像设备把电磁信号还原成音像符号传送到学生的视听觉器官。没有记录、储存、传送这一环节,教学信息转换成的符号就送不到学生那里。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即由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种种原因,学生没有听到(或听不清楚)、没有看到(或看不清楚)教师传送过来的符号,这就是图2-5中所示信道所受的“干扰”。干扰是影响
14、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教师讲话声音过低,教师身体遮住了学生的视线,转移学生注意力的一些事件,学生思想开小差等,都可以说是干扰。如何排除有害的干扰,利用有益的干扰,是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3)感受、译码教师传送给学生的符号,首先要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感受并接受下来,然后再通过头脑的加工,“译出”符号表达的信息内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认识,这才能说获得了信息。图2-5中,信号通过译码转换成信息为信宿所获得,就是指这一环节。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主要就难以通过这一环节。4)反馈“反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系统将输送出去的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后产生的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作用的过程
15、。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和译码后其(学习的)结果(通过提问、测试或学生的表情等反应)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信息传递的速度、方法,也可通过认可、表扬、指正等方式指导学生顺利地获得信息。反馈这一环节,现在被普遍认为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没有反馈,就不能算作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采用香农的模式,主要在于选择、制作适合表达和传播相应教育信息的现代教育媒体,掌握师生经验的重叠范围,及时分析来自各种渠道的反馈信息,以取得教育的,贝罗传播模式 贝罗(D Berlo)传播模式综合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行为科学等新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这一模式把传播
16、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贝罗模式也叫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实现其传播功能的条件。如图:,(1)信源和编码者 研究信源和编码者,需要考虑他们的传播技术、态度、知识水平、所处的社会系统及自身的文化背景等。传播技术:信源与编码者不论以说话或写作来传播,必须讲究传播的方式,才能保持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传播技术包括有语言(如语言的清晰和说话的技巧)、文字(如文字写作的技巧)、思想(如思维周密)、手势(如动作自然)、及表情(如
17、逼真)等。态度:传播者是否喜爱传播的主题?是否有明确的传播目的?对受传者是否有足够的了解?知识:传播者对传播的内容是否彻底了解?是否有丰富的知识?社会系统:传播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与威信如何?文化:传播者的学历、经历和文化背景怎样?(2)受传者与译码者 信源、编码者与译码者、受传者,虽然在传播过程的两端,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信源传播者可以变为受传者,受传者也可以变为传播者信源。所以影响受传者与译码者的因素与传播者、编码者相同,也是:传播技术、态度、知识、社会系统与文化诸项。(3)信息 影响信息的因素有如下几项:符号:包括有语言、文字、图像与音乐等。内容:为达到其传播目的而选取的材料,包括信息的
18、成分与结构。处理:“传播者”对选择及安排符号和内容所做的种种决定。通道:传播信息的各种工具,如各种感觉器官,载送信息的声、光、空气、电波、报纸、杂志、播音、电影、电视、电话、唱片、图画、图表等等。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内容、符号及处理方式,均会影响通道的选择。如哪些信息适合于语言传送?哪些信息适合于视觉方式传送?哪些信息适合于触觉、嗅觉、味觉方式传送?贝罗的传播模式比较适合用于研究和解释教学传播系统的要素与结构,如S-M-C-R相当于教师课业手段学生。我们还可以以其揭示的条件为依据,联系实际传播场合及要素的具体情况,预测教育传播的效果,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4 海曼-弗朗克传播模式 德国的鲍尔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99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