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培训.ppt
《环境管理体系-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体系-培训.ppt(1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概述,环境管理是人类管理自己作用于环境的行为的行为,古已有之。本章重点了解工业企业管理与企业环境管理 的共性和差异;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认识和反思;企业环境管理思想的演变与其相应的企业发展战略选择。,1工业企业管理与企业环境管理,工业企业是一个以生产产品的活动为主线的小系统,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和能源,生产产品供人类消费,向环境输出废物。整个系统是一个以工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集中,人类社会活动以生产活动为主。资源、能源的消耗量很大,某些物质循环比原有的自然循环高出很多倍,大大改变了原来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果这种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就会产生严重问题。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的整个生产、技术、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和决策,组织指挥,保证企业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着眼点放在以最小的生产费用求得企业生产经营的最大利润,很少甚至没有考虑人工工业生态系统对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改变等。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以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经济、法律、行政和教育手段,对损害环境质量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以限制,协调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统一生产目标和环境目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长远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优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其核心是把环境管理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工业企业环境管理是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的非常重要的
3、组成部分。,企业管理与企业环境管理的关系,2 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认识和反思,工业文明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工业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主导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它广泛地利用机器进行生产,机器是物质文明的核心。传统工业在传统经济学理论(国民财富的最大增长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国民生产总值(GNP)一直作为衡量国民财富、经济福利的综合指标)的指导下,以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经营为主,重发展速度和数量,轻发展的效益和质量,重开发,轻保护,实际是一种“原料-产品-废物”的生产模式。在最近200年间,工业生产方式对自然界造成的破坏,已经超过
4、人类200余万年的总和。传统工业以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及追求物质财富的无限增加为至高无上。它由于失去健全的生态基础而难以为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从根本上扬弃工业化社会的传统发展观,改变工业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科技投入和强化科技创新,从而降低消耗,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使整个经营过程向集约化转变。,3 企业环境管理思想的演变与其相应的企业发展战略选择,企业环境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3.1 末端控制思想指导下的环境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 上世纪50年代末,在一些发达国家频繁出现的公害事件,人们普遍认为环境问题就是污染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可以通过发展技术得
5、到解决的单纯技术问题。这个阶段的环境管理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环境管理就是污染治理,措施主要是末端控制的污染治理。强调治理污染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开发。相应地,企业也就选择了末端治理的发展模式,主要对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和综合利用,满足于末端污染物的达标排放。这一阶段,对污染的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果。末端控制需要企业花费相当的精力和费用,管理成本非常高(1990年美国用于处理三废的费用高达1200亿美元,占GNP的2.8%),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特别是对解决全球性、区域性的环境问题更是无能为力。末端治理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与企业管理目标矛盾突出,产生一系列问题。,3.2 预防为主思想
6、指导下的环境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 上世纪60年代以前,人类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环境在自身生存和发展中的价值。末端治理的办法不能有效地减轻污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在进一步扩大。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要恢复正常是很困难的事。环境受到污染,治理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治理费用往往比预防费用高许多倍(据估计约20倍)。在此背景下,各国相继提出了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开始推行清洁生产的方式,强调在污染产生前就予以消减,以减少甚至在某些情形下消除污染物的产生。清洁生产可以大幅度减少末端控制费用,是控制工业环境污染的有
7、效手段和现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作为一种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它标志着人类从重视末端治理的传统观念向重视预防污染的新观念转变,标志着人类与传统生态价值观、伦理观的彻底决裂和人类新文明观的产生。清洁生产关注的是生产过程的污染物排放管理,忽视了产品系统投入所产生的生态问题,也没有重视产品使用和产品废弃物的处理环节,不能满足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要求。,3.3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环境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不仅日益严重,而且进一步呈全球化发展状态,国际环境立法趋势增强。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
8、能力的发展。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的里约宣言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保护角度,倡导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明确提出要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和否定;二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后者具体体现在:工业应当是高产低耗,能源应当被清洁利用,粮食需要保障长期供给,人口与资源应当保持相对平衡等许多方面。企业在其发展战略上开始探索产品生命周期生态化管理模式。所谓生命周期是只有原料采集和处理、加工、运输、分配、使用(复用)、维修、再循环、混合及最终处置等环节组成的生命链。即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生态环境影响分
9、析和评估,以寻求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生态化管理,使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上控制和管理产品的环境性能,以适应生态系统的发展。是企业在环境法律、法规、标准日趋严格的情况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首选战略。,4 中国的环境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 中国环境管理始于上世纪70年代。鉴于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教训,一开始就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化害为利”的方针。由于我国环境立法,环境标准及企业现有经济实力和环境意识的局限,目前企业选择的发展战略仍然是末端治理和清洁生产或生产全过程控制两种方式并存。虽然循环经济已经起步,但总体来说,产品生命周期生态化管理在企业发展
10、战略选择中还十分薄弱。我国目前实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达标排放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等均是以“排污控制”作为基本内容和要求,这些都不可能对企业自觉走环境保护之路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我国企业目前所选择的发展战略,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国际市场接轨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均会产生极大的障碍。,5 生态工业未来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工业生产的目的是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界索取生产原料,另一方面又将生产废物排到自然界中,如果按这种生产方式进行下去,自然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生态平衡总有一天会崩溃。这种传统的、不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是造成环
11、境问题的根本所在,同时也给企业本身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损失,增加企业的风险,降低企业的生产能力。按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总规律来改善现存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改变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用循环的封闭的生产模式代替不循环的线型生产模式,实现“无废料生产”或“废物还原”和“废物利用”生产,创建生产与经济协调的生态经济效益型的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资源再利用”的半封闭式甚至全封闭式的生产模式,是历史的必然。生态工业是一种革新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基本原则是:资源综合利用,使废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ISO14000系列标准是实现企业生态设计,实行清洁生产,
12、生产绿色产品的前提。在现代企业的工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应在工业企业界推广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章ISO14000系列标准与国际贸易,本章重点了解WTO体制下的贸易规则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绿色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ISO14000系列标准对国家贸易的影响;ISO14000系列标准与贸易壁垒。,1 国际贸易的绿化,1.1 WTO体制下的贸易规则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把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作为其宗旨之一,并专门设立“贸易与
13、环境委员会(CTE)”来处理国际贸易中与环境有关的问题,从而将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纳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心话题。国际贸易政策的目标是消除障碍,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全球化,其实质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克服人类行为的负内部性,即由于人为设置障碍而产生的,内在于交易系统的成本。环境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环境目标而制定的实施细则,实质是克服人类行为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把外部成本内在化。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目标是防止自由贸易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保护和改善环境。,(1)总目标和总原则WTO成立协议中指出: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优化使用世界资源,根据各自的需求和经济发展实
14、际水平,寻求既保护和保存环境,又达到上述目标的手段。1994的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单项协议中规定:多边贸易体系是否由于环境原因进行修改,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公开、平等、非歧视,有利于促进贸易和环境措施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中提出:为了可持续发展之目的的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2)环境保护成为自由贸易的例外GATT(关贸总协定)规定:“只要不对情况相同的成员方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不对国际贸易构成隐蔽的限制.任何成员方都有权采取保障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要的
15、措施”“不得阻止任何成员方采取或加强为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3)允许征收环境税GATT:在国民待遇的基础上,对进口产品征收各种旨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税收。(4)允许环境补贴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中规定了各类被禁止补贴、可申诉的补贴、不可申诉的补贴。环境补贴是不可申诉的补贴。农业协议对于包括政府对环境项目有关的研究和基础工程建设所给予的服务与支持,以及按照环境规划给予农业生产者的支持、支付等与国内环境规划有关的国内支持措施,可免除国内补贴削减义务等作了规定。绿色补贴不在削减之列。,(5)环保技术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并且包括冒牌产品贸易的协定规定:鼓励研究、创新、技术转让,使
16、用包括环境技术在内的新技术,提高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保护环境的能力,对有害于环境的可以拒绝授予专利权,阻止某些有害于环境的发明,生物学方法的商业应用。由于GATT/WTO所规定的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规则突出强调了各成员方的“环保例外权”,而对行使权利缺乏有效的和明确的约束性规范,因而可以被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变成不承诺相关的国家贸易规范和准则的一种辩解,成为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如1991年美国与墨西哥“金枪鱼海豚”争端案。1972年美国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禁止任何与捕鱼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对海洋哺乳动物造成伤害的行为,而且禁止进口通过伤害海洋哺乳动物而捕获的鱼类及其成品。,1.2绿色贸易的产
17、生国际贸易的绿化也叫国际贸易的生态化,是指将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活动联系起来,用环境科学或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重新审查国际贸易活动,将环境保护或生态学原则渗透到全部贸易活动中,将环境保护纳入国际贸易的全过程,在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都考虑环境保护。(1)全球环境问题恶化引起人们观念的转变是产生绿色贸易的根本动因传统的价值观:自然资源和自然要素无价值,在经济核算体系中,就没有它们的价值地位。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的目标和价值尺度。传统的伦理观:只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乏处理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准则。认为生物和自然只是人类利用的对象。传统的发展观:仅仅关注的是经济的增长,以环境
18、为代价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促进了环境问题的加剧。传统的消费方式:不顾环境资源的创造力和因过度消费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危机。,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被视为两个互不相关的领域。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耗竭与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十几年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国际贸易中,各国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进出口贸易中,如不注重环境影响的风险评估,就有可能对本国的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如一些危害环境和生物安全的产品进入进口国,对进口国的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如飞机草、牛蛙等),而在出口贸易中,可能由于一些地方盲目地追求出
19、口所带来的短期经济利益而加剧破坏环境,开发稀缺资源的趋势,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一些外商可能会利用发展中国家环境法规和标准的宽松,将发展中国家变成他们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污染避风港。这些都使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国际贸易正在打上鲜明的绿色烙印。绿色贸易正在成为一种新潮流。,(2)绿色市场的形成是促进绿色贸易产生的主要力量环保产业国际市场的形成 目前全球环保产业产值已达3000亿美元以上,环保产业正在成为国际上最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据预测:未来20年内全球环保产业市场的规模可与药材产品或航天工业产品市场相提并论。美、日、德三国环保工业总产值达1370亿美元。贸易顺差70亿
20、美元。中国近几年的国债项目大多数与环境保护有关。环保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环保产品市场,环保产品市场的发展推动了环保产品的国际贸易。它们是目前国际贸易生态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绿色消费浪潮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消费心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为宗旨的绿色消费浪潮席卷全球。各国调查表明:5085%的人希望能购买绿色产品,并愿意支付较高的费用。绿色产品是国际商战中攻守皆宜的武器,环保问题将成为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成为21世纪国际市场上一项主要的促销手段,与环境有关的市场风险和机会将决定国际贸易中的获利情况。不少国家
21、都开始实行“绿色标志”制度。西方各国的经销机构包括超级市场也顺应潮流,推行绿色营销,没有绿色认证标志的产品拒绝入内。,环境标志风行国际贸易领域 目前工业化国家正在提倡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对有利环保的产品,有些国家颁发了“环境标志”、“生态标志”或“绿色标志”,没有标志的产品在市场上将丧失竞争力。环境标志的盛行,给国际贸易深深烙上了一个绿色的生态记号。环境标志也称绿色标志,是一种经权威机构认定,贴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一种图形。它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环境要求,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直至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均符合环境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害或极少危害。,我国于1994年建立环境标志产品
22、制度。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无论对企业、消费者,还是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意义。对企业来说,环境标志有利于产品的差异化,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和标志产品的形象,使之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使产品在市场上赢得竞争力;使企业以合适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利于减少政府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甚至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简而言之,环境标志就是企业产品的绿色身份证。对消费者来说,环境标志有利于消费者获得辨别绿色产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满足消费需求;有利于消费者获得准确的信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国家来说,可以利用环境标志来加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识,促进消费模式的转变;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公平竞争
23、;有利于国家指导产品制造者将环境因素贯穿于整个产品的开发过程,推行生产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打破绿色贸易壁垒。,2 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2.1 绿色壁垒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从广义来说,绿色壁垒作为一种市场准入障碍,是指进口国通过国际、国内立法,制定内容繁杂的环境保护公约、法律、法规、标准和标志,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国商品的进口。从狭义来讲,绿色壁垒实际上是指一个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借口,通过限制进口,达到保护本国供给的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设置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环保无必要的贸易障碍(是一种不正当的绿色壁垒)。目前绿色壁垒的实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依赖其科技和环保
24、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为限制或禁止外国产品进口设置的贸易障碍。绿色壁垒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1)表面上的合理性绿色壁垒正是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因而很符合大众的心理,这就为保护本国的工业与市场披上了合理的外衣。却对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2)形式上的合法性 绿色壁垒是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的环境公约、条约和本国环保法规、政策为依据,大多数来源于国际公约、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的环境条款,环境标志制度,进口国国内环境与贸易法规、进口国环境与技术标准等环境保护措
25、施,因而具有坚强的法律后盾,表现出形式上的合法性。(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种种绿色贸易壁垒借环保之名,把贸易保护主义的视线转移到人类健康和生态保护上,隐蔽于具体的贸易法规规定,国际公约的执行过程之中,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一般来说,实行不正当绿色壁垒的进口国,其行为主要表现出两方面的特征:对特定国家的产品给予歧视性待遇;对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实行双重标准。与非歧视性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不符P113海虾海龟案,委内瑞拉诉美国的汽油案正当的绿色壁垒反映了各国对环境的重视,是世界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趋势。,2.2绿色壁垒的产生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允许任何产品任意进入本国市场。为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管理 体系 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99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