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经济学方法论.ppt
《第六章经济学方法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经济学方法论.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济学方法论(下),曹 均 伟,第六章 归纳分析与演绎分析,首先分别回顾了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方法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然后阐述经验主义与归纳法,以及唯理主义与演绎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接着叙述经济学说史上有关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的争论;最后采用引例的方式,谈到了两者的结合有利于现代经济研究中科学研究途径的形成。,第一节 经验主义及其归纳法,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这一时期的科学还处于积累材料的阶段,这些材料的获得主要依靠实验性的观察、分析与总结。自然科学领域中经验性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快在全社会引起了共鸣,经验也被某些哲学家认为是惟一可靠的认识方法。经验主义者推崇经验,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
2、从经验中获得的,主张从已知的知识体系中概括和归纳出新的知识,从而反对实证与逻辑的推理,反对理性。,一、经验主义的方法论,经验主义者在方法论上提倡归纳主义,推崇的是归纳法:人们要获得正确的知识,首先就必须从事实出发,通过实验收集各种不同材料,进行比较和排除,从而得出结论。经验主义的方法论是以归纳法为主线发展的:从培根对经验归纳法的制定,到霍布斯在其中掺进大量唯理主义因素,洛克进一步使两种因素在经验主义内部发生尖锐矛盾,最后演变到贝克莱和休谟对经验归纳法本身的否定。经验主义方法论呈现为一个经验主义的内在矛盾性而来的产生、发展和衰败的过程。,培根的方法论,在培根时代,以亚里士多德的简单枚举法和三段论
3、演绎为主体的经院哲学虽已遭到普遍怀疑和抛弃,但还没有人能像培根那样对认识方法的改造系统地提出建设性的方案。培根在否定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之后提出了不同的“新工具”。他认为,自然科学只有借助于“新工具”进行科学实验才能建立。培根发明了“三表法”,即在对经验事物的详尽分析(分解)和综合(组合)之上的归纳推理。培根归纳法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对假说不够重视;瞧不起演绎推理;也轻视数学,他以为数学的实验性差,这可以在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贬意中看出来。,霍布斯的方法论,霍布斯认为,“发明的方法”(即归纳法)不仅包含分析,而且包含综合。霍布斯已经接触到分析和综合相互渗透的思想。但是,从根本上讲,他对分析和综
4、合的理解仍然是机械论的,是观念之间外在的分离和组合。与培根明显不同的是,霍布斯不但充实了归纳法,而且认真研究了演绎法。他认为,就在“发明的方法”即归纳法内部已经包含了演绎法或“证明的方法”的起点。霍布斯一方面在经验归纳法中掺入了唯理主义因素,另一方面又在理性演绎法中加进了经验主义的理解,但最终的倾向仍然没有背离经验归纳主义的基本立场。因此,这种“工具主义”仍然是经验主义的特点。,洛克的方法论,洛克对以往经验主义的方法(归纳法)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反省。他认为,经验主义者认为靠对感性特质的收集和分析就可以达到对实体本质的认识,这只是一种幻想。他认为,所谓认识方法,只能是关于主观观念之间关系的处理方法
5、,亦即是观念与观念“相符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第一步是区别“同”与“异”。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再考察两个不同观念之间的“关系”,在比较中发现是否相符合。第三步是在诸观念相符合基础上,再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名称”或“实体”的复杂观念。最后一步是找到与这个实体观念相符合的实际存在,其实已超出“观念与观念相符合”的范围,而是“观念与实在相符合”了。洛克从经验主义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这一斜坡上,改造和吸收唯理主义的因素,形成特有的“健全理智”的认识方法,其特点在于:重视经验,但不完全相信经验;提倡理性思维,但不把它作为教条。,贝克莱的方法论,一个经验主义者,只要他还承认所面对的认识对象具有
6、物质客观性,他就要再寻求一种能帮助其超出感觉而达到物质对象的方法,即理性思维。贝克莱深深懂得这一点,并认为,唯物经验主义者(特别是洛克)在贯彻经验主义原则上都不彻底,因为他们还承认抽象观念的存在及其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论价值。贝克莱认为,根本不存在抽象观念,没有“物质”、“实体”和“运动”,也不存在感觉底下任何物质的“原因”,存在着的只有上帝和人的感觉,上帝给人规定了自然的经验法则。贝克莱这种对理性抽象能力的否定,抽掉了一切认识方法赖以立足的理论思维的基石,使培根以来经验主义在方法论上苦心经营的归纳主义大厦一朝倾倒。,休谟的方法论,休谟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必然的因果性,那只不过是一种习惯性的
7、联想。这样一来就使在感觉印象之上的一切推论都失去了可靠性。真正对指导生活有价值的是由习惯所形成的“信念”,它不是必然的,而只是或然的。人们是根据一件事通常出现的概率来预测未来,做出决定的,这完全不足以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识。休谟对经验主义本身的认识方法的批判,实质上是从内容(一般概念)到形式(普遍必然性)都排斥了一切科学认识方法的可能性,而这正是把经验主义感觉论原则推到极端而走向反面的逻辑结果。,二、归纳法,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出发,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认识方法。归纳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其中个别或特殊事物是基础,而且必须真实。从历史的角度看,简单枚举归纳法和完全归纳
8、法最早在古代已被提出和应用。近代弗兰西斯培根大力改进归纳方法,着重强调科学归纳方法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穆勒提出了寻求因果联系的五种归纳方法。随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和穆勒五法就成为近代逻辑学体系中归纳逻辑的主要内容。20世纪20年代又充实了概率归纳逻辑的内容,其特点是将概率论和统计方法应用于归纳过程,以确定被检验的假说是否可被接受。从分类的角度看,归纳法分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又可以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可用公式表示为:S1是(或者不是)P,S2是(或者不是)P,Sn是(或者不是)P,且S1、S2、Sn是S类的全部对象,
9、所以,所有S都是(或者不是)P。完全归纳法所得到的结论虽然非常可靠,思维过程很简单,但它的局限性在于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对考察的对象进行一一枚举,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还必须权衡研究成本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这一限制条件使完全归纳法的实用性大打折扣。有一类完全归纳法经常会用到,那就是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和自然数紧密联系的完全归纳法,其名称是由棣摩根于1838年确定下来的,并根据皮阿诺的第五公设发展而来,被运用于大量的有关自然数的证明,有第一数学归纳法和第二数学归纳法之分。,不完全归纳法,1简单枚举法根据对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考察,发现它们具有某种性质,没有遇见相反的事例,因而得出该类对象都具
10、有某种性质的方法,被称为简单枚举法。简单枚举归纳法可用公式表示为:S1是(或者不是)P,S2是(或者不是)P,S3是(或者不是)P,S1、S2、S3、是S类的部分对象,在枚举过程未发现相反事例,所以,所有S都是(或者不是)P。,2三表法培根的“三表法”是指这样三个步骤:第一,根据所要研究的某种对象或性质,从经验中收集一切(尽可能完备的)有关例子,包括本身就是这个对象或者具有这种性质的例子,例如要研究“热”这一现象,首先就到处收集热和具有热的实例,然后列成一个表,它叫做“本质和具有表”;第二,再收集一些与上述例子相似但却缺乏“热”这一因素的例子,如阳光和月光都是光,但阳光热而月光不热,把这些要从
11、研究对象中排除掉的例子列成一个表,叫做“差异表”;第三,把各种例子列成表加以比较,看其中哪些现象和热现象有共变关系,即相互成比例地增加或者减少,这就是“比较表”。培根认为,通过这三个表,就可以在大量表面现象中排除偶然现象,发现那被淹没了的内在的本质规律。,3“穆勒五法”穆勒“五法”是: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法、剩余法、共变法。穆勒“五法”的前提是,只存在两类现象,每类现象只含有三个元素,即、(现象)和A、B、C(原因),并都先假定了只有一个出现的条件(原因),只有A、B、C是可能的条件(原因)。穆勒五法的归纳,似乎能够不太费力地找到事物的因果关系,但事实上非常困难。就穆勒五法而言,最难满足的
12、就是那两个预设的条件,第一个称决定论公设,量子力学和混沌学的研究表明,真实世界中决定论系统并不太多,所以,并不总能满足这一预设。第二个称封闭系统公设,这在科学研究中是最难满足的。,第二节 唯理主义及其演绎法,与英国不同的是,17、18世纪以来,欧洲大陆的理论科学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诸如数学和力学,而这类极具思辨色彩的学科之发展更加突显出理性对人类探索新事物与新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唯理主义以一种有别于经验主义的姿态在欧洲大陆得以确立。唯理主义者认为,除了凭经验获得知识外,人类还可以通过某些“内在观念”和“内在原则”来获取新知识,感性认识一般并不可靠,只有运用理性才具有实在性。唯理主义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经济学 方法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97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