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环境卫生学武汉大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环境卫生学武汉大学.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和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阐明环境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制订环境卫生标准提供卫生学依据,并研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因素的对策,预防疾病,保障人群健康的科学.
2、,环境医学,环境医学是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预防的科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及早发现亚临床变化和保护高危险人群。当前环境医学的主要研究课题有:研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的流行特点和规律,为阐明环境病因,弄清发病机制和对人群的危害程度,并提供早期诊断和预防的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深入研究,包括对低浓度和长期作用的毒物的毒性及其联合作用的研究。环境污染物毒性及其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 用的快速筛选的方法学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所引起的亚临床变化和检出高危险人群,为健康预报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环境卫生标准和环境医学监测方法的深入研究。,课程介绍
3、,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和主干课程,现属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学科,是预防医学学生的必修课。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学科,并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涵盖领域比较广阔。,本课程着重讲授:,(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如人类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基本特征、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环境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人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的特征等;(2)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包括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先进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在细胞水平、蛋白质水平及基因水平上相互作用研究的应用;(3)自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如大气卫生、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和土
4、壤卫生;(4)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如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城乡规划卫生、家用化学品卫生;(5)环境相关疾病,如环境污染与公害病、环境污染与致癌、致畸、致突变危害、微量元素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等;(6)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科学阐述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教学特点:,环境卫生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授课主要对象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同时兼顾其他专业的医学生。学习环境卫生学必须具备相应的基础医学、临床医 学和预防医学其它学科的知识,只有这样,才便于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环境卫生学的教学特点非常鲜明: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特别需要环境流行 病学和环境毒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
5、,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既重视理论讲授,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如课间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 等。通过实验、专题讨论、案例分析和现场参观调查,使学生加强了对环境卫生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二)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人类而言,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
6、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人体暴露接触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环境介质的三态:气、液、固,通常为混合物,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虽然长期以来环境曾遭受过无数次自然突变事件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及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但环境介质的整体结构和基本组成仍能保持相对稳定。这表明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相当的缓冲能力。,环境卫生学研究
7、的环境,1.自然环境:大气圈(atmospheric sphere)、水圈(hydrosphere)、土壤岩石圈(lithosphere)和生物圈(biosphere);2.生活环境: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表现在机体的新陈代谢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通过摄食、饮水、呼吸进行吸收、合成代谢分解、排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有益、有害):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物理因素:小气候(microclimate)、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化学因素
8、:成分复杂、种类繁多。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将大量的化学物质排放到环境中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当今世界上已知有1300多万种合成的或已鉴定的化学物质,常用的有6.5万8.5万种之多,每年约有1000种新化学物质投放市场。每年约有3亿吨有机化学物质排放到环境中,其种类达10万种之多。目前约有7000种化学物质经过动物致癌试验,其中1700多种为阳性反应。,IARC对已有资料报告的878种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其中87种确定为人类致癌物,297种为对人类可能致癌物,493种为人类可疑致癌物。另发现30种人类致畸物,1000多种神经毒物。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ors/endocr
9、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00多种,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有的是燃料的燃烧产物,有的存在于废水、废气、废渣中,可通过多种途径在环境中迁移转化。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无机汞甲基汞、SO2SO3或硫酸;许多环境污染物既可引起急性毒性,也可造成慢性危害,甚至成为公害病的祸根。有些污染物还具有致突变
10、、致癌、致畸等远期效应,危害当代及后代的健康。,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无机汞甲基汞、SO2SO3或硫酸;许多环境污染物既可引起急性毒性,也可造成慢性危害,甚至成为公害病的祸根。有些污染物还具有致突变、致癌、致畸等远期效应,危害当代及后代的健康。,生物因素: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生物性变应原(如植物花粉、真菌孢子、尘螨和动物皮屑等)。当前发展中国家有10亿多人受到介水传染病的威胁,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水传播疾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SARS、疯牛病(盶病毒),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分为: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
11、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物质生活条件。如四川都江堰、长江三峡大坝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公害事件,环境污染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效应气体如二氧化碳等所致。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
12、书正式生效实施。2.臭氧层破坏: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hlorofluorocarbons,CFCs)造成的,臭氧空洞,3.酸雨: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成酸物质如硫氧化物等遇水而形成的。4.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及其存在的生态综合体。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物种灭绝(species extinction),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因饮水污染、空气污染及未加处理的人类废弃物引起的死亡人数达770万人,占全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5%。,(三)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环
13、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研究可望解决环境卫生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采用先进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细胞水平(如细胞行为和功能、细胞信息传递和调控等)、蛋白质水平(如应激蛋白的形成、蛋白质的功能、代谢酶的多态性等)及基因水平(如基因的应答、损伤、修复与调控、基因的多态性等)上的相互作用。,揭示某些环境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多种环境因素的致病机制及人群易感性或耐受性的差异,极大地丰富环境卫生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对环境卫生学的发展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2.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环境因素的复杂性;环境因素生物学效应的双重性;污染物生物学效应的多
14、样性;,确证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时应积极寻找各种生物标志:暴露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效应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易感性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通过对一系列生物标志有效组合构筑污染物健康影响的预警体系,可显著提高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危害的水平和效益。,3.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环境污染物、致病微生物、生物标志 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环境卫生法规、环境卫生标准的制订、实施都需要环境卫生学提出具体的卫生要求和环境卫生基准作为监督工作中技术规
15、范的依据,二、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一)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简史 黄帝内经中“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顺四时而知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节阴阳而调刚柔”。水源清洁 与健康:管子里明确记载“当春三月,抒井易水,所以去滋毒也”。后汉书礼仪志载有“夏至日浚井改水,可以去温病”。,水质成分与健康:“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居住环境与健康:左传载有“土薄水浅,其恶易觏,土厚水深,居之不疫。”西晋博物志指出“居无近绝溪、群冢、狐蛊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新中国成立以前:1879年建设首座自来
16、水厂到1949年的 70年间全国日供水量240万吨,管网总长6589km,只供给外国租界和大的工商业区约962万人饮用。少数医学院校虽开设有公共卫生课程,但环境卫生只占其中小部分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全国部分医学院校设立公共卫生专业,环境卫生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目前,全国已有61所院校设立有预防医学专业。在“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全国环境卫生工作蓬勃发展,促使环境卫生学的理论、内容和研究方法不断充实、深化和完善。于1979年、1984年、1990年、1995年、2001年先后五次召开全国环境卫生学学术会议。,生物性因素的研究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研究单纯对环境因素监测 与人群健
17、康相结合的研究 单纯的宏观流行病学调查 宏观调查与实验室微观研究相结合 单因素研究多因素联合作用研究,污染物的毒作用机制研究逐步深入: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生化蛋白质、大分子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研究及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环境基因组计划,(二)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全国县以上行政区域建立了卫生防疫机构,具有素质较高的环境卫生工作队伍。50多年来我国的环境卫生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就:1.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善:城市全部实现集中式供水,生活饮用水四项指标(浑浊度、细菌总数、大肠菌群、余氯)合格率高达95%以上。在农村,70%以上的人口用上了较清洁卫生的饮用水,集中式供水的普及率已达4
18、5%以上。,城乡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条件也有很大改善 2.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监测、监督工作:大气监测、水质监测、生活饮用水监测 3环境污染健康效应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大气污染与城市居民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云南省宣威县肺癌、煤烟型地方性氟中毒,4环境卫生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到2001年我国发布国家环境卫生标准143项,共12类: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类、化妆品卫生标准类、生活饮用水及涉及饮水产品的标准类、室内外空气污染物卫生标准类、各类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类、污染物所致健康危害判定标准类、住宅卫生标准类、环境射频辐射卫生标准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医学预评价标准类、土壤及固体废弃物卫生标准类、医院污
19、水排放标准类和生物监测技术规范等,三、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2.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 3.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广大农民的饮水面临着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环境化学性的“三重”污染威胁;2597万人口饮水困难,约6000多万人口饮用高氟水、高砷水,4.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生产性用房(办公场所)内设备如计算机、复印机、空调器、移动通信设备、微波加热炉、饮水净化器等及装饰装修和密闭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健康危害应引起环境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家用电器的普及和住宅居室装修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危害,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环境卫生问题 旅游 卫生问题,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范围广泛1、从基础研究到国家政策制定2、从宏观到微观(人群到实验室),二、国内,1、人群研究薄弱,研究内容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2、卫生防病机构大多侧重监测监督3、理论脱离实际4、专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减弱,三、国内今后的发展方向,1、环境因素与传染病发生和流行关系的研究2、环境污染物在低剂量、长时间作用下的健康效应研究3、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研究,揭示敏感人群的生物遗传学本质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健康效应的研究5、农村环境卫生工作6、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9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