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与华夏文化第四章.ppt
《汉语语法与华夏文化第四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语法与华夏文化第四章.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语语法与华夏文化,汉语语法与华夏文化,语法在语言系统中相对比较稳定,不容易变化,与文化的心理层次联系密切,因此,研究汉语语法的文化蕴涵,其实就是研究分析由汉语组织结构所反映出来的古代汉语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所形成的认识和观点。这种认识和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深层结构的核心地段,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所谓结构方式,是指按一定的方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单位组合成一个新的语言单位。例如: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语词素组成一个汉语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语词组成一个汉语词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语词组组成一个汉语句子。这些组合的过程都属于结构方式讨论的范围。各民族由
2、于文化的差异,在语言的结构方式上头相应表现出极大的差别,这一节,我们讨论汉语结构方式的特点,并通过它来探寻造成这些特点的汉民族文化的特征。,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一、汉语三级一贯结构体制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特质 所谓汉语结构三级一贯制,指的是汉语从词到词组,从词组到句子,其结构是基本一致的。郭绍虞先生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中指出:“在汉语语法中,词、词组和句子基本相同这一点,是其他族语所不具备的。”,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地震 他哭他哭了!如果我们从文化角度来看,那么,这个词、词组和句子结构三级基本一致的汉语语法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首先,汉民族社会农业
3、型的自然经济产生了崇尚简约实用的文化观念,这种观念规定并制约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宇宙进行思考,所提出的宇宙模式也往往异常简约。例如老子,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模式,尽管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展示宇宙活动过程的整体性、运动性和和谐性规律,但就其结构方面而言,却是非常简约的。所以以简驭繁是古代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则,汉语结构的三级一贯制、便是这种尚简实用的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表现。,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其次,由于农业生产而使古代汉人对季节变换十分敏感。也由于汉民族居住的是季风地带,四季轮转十分突出,所以汉民族至少在战
4、国时期就形成了一种以月令为代表,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文化图式。这种文化图式逐步凝结为一种循环往复的程式,汉语结构的三级一贯制便是这种思维特质的体现。,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以上两条是产生汉语结构方式特征的文化因素,它具有规定和制约的功能。汉民族文化决定着汉语语法的产生和类型,决定着汉语语法的发展和变化。汉语结构的三级一贯制反映了汉文化尚简观念和轮转循环的文化思维模式便是一个例证。,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我们说汉语结构的一致性,其排列次序从词到词组,从词组到句子,这是从相对小的语言单位往相对大的语言单位反复类推,因此,整个汉语整体的结构便呈现出一个最大的句子层套住小点的词组层,再套
5、住更小的词语层,造成一个以简驭繁的分层系统。这些分层系统以其结构方式的一致性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系统。从词到词组,从词组到句子三级一贯制的语法有利于表现汉民族这种文化特定的程式。,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如果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汉语的结构事实完全不是先有词语的复合方式,而后再推之词组,推之句子。上古汉语的词语以单音节的单纯词为主体,复合词只占小部分比例。而在甲骨文和上古古籍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在句子层面上和词组层面上普遍使用的主谓宾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和并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固定为双音复合词,不少在古汉语中却是由单音词组合而成的。例如:,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学问在先秦两汉
6、古籍中,“学问”是由单音词“学”和“问”组成的动词性联合词组,有学习和问难两重意义。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中古以后,“学问”凝结成一个词,当“知识”、“学识”讲。在现代汉语系统中,它是由词素“学”和“问”按联合方式组成的名词。,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牺牲在古代汉语中,“牺牲”是由单音词“牺”和“牲”组成的名词性联合词组,指称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家畜。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近代由词组“牺牲”引申出捐弃义,名词性联合词组也逐渐凝固成动词。在现代汉语系统中,它是由词素“牺”与“牲”按联合方式组成的动词。,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中国在先秦的古
7、籍中,“中国”是由单音词“中”与“国”组成的偏正词组,指京都或泛指中原地区。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中古以后,“中国”的指称范围慢慢固定为指历代王朝当时所辖的疆域。偏正词组也渐渐凝固为一个词。在现代汉语系统里,“中国”是由词素“中”与“国”按偏正方式组成的名词。,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北面在古代汉语中。“北面”是由单音词“北”与“面”组成的偏正词组,义为脸朝北。因为古代君主是脸朝南而坐,臣下便要脸朝北朝拜,所以,南面便会有君临天下的意思,北面便会有称臣归顺的意思。孟子万章上:“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朝之。”以后,从“脸朝北”渐渐引申出表示方位的北边儿的意思,偏正词组也逐步
8、凝结成一个词。在现代汉语系统中,词素“面”与词素“东、西、南、北”按偏正方式组成方位词。,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宣言在古代汉语中,“宣言”是由单音词“宣”和“言”按动宾方式组合而成的动宾词组,有发表议论的意思。国语召公谏弭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在现代汉语系统中,“宣言”已凝固为一个词,由词素“宣”和“言”按偏正方式构成名词。,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地方在古代汉语中,“地方”是由单音词“地”和“方”组成的主谓词组,义为土地方圆。战国策齐策:“今齐地方千里。”在现代汉语系统中,“地方”凝固为名词。复音词是在汉以后大量发展起来的,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里,复音词已经占了主要的
9、位置。以上词组演变为词的例子可以说明:汉语以造句法和词组组合法作为自己的构词法,因此,汉语词语也特别地丰富。,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二、汉语意合准则反映了汉民族的认知方式 汉语的组合以达意为结构准则,即相关的语言单位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偏重意会,略于形式。汉语的这个结构特点已为中外语言学者普遍接受。王力先生指出:“中国语法只以达意为主”。洪堡德说:“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排在那里,要你斟酌,要你从各种不同的关系去考虑,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想的联系是由这些关系产生的,因此这一纯粹的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语法。”汉语的这个结构特点反映了汉民族区别于西方民族的独特的认知方
10、式。,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由于汉民族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安定、富庶的地理环境,所以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上,很早便出现了一种融洽、统一的文化心态,以后并逐步发展为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深远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观把人与大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融通为一,这样,天是人化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人化。这种认知方式是一种简单的直观外推的模式,它逐步形成为依靠主体在其经验范围内体悟意会的传统思维方式。,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中国古代,这种思维方式对汉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艺术方面说,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讲意境,讲以神统形;从科学方面说,中国式的智慧相信经验的可靠性,不相信推理的可靠
11、性,更注意结果,而不注意过程,讲得鱼忘筌,得意忘象。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方式的表征。汉语结构讲意合,讲达意为主,讲默想了悟、同样也是中国古代特殊的认知方式的一种表征。下面我们用实例具体说明汉语意合法如何以传统思维方式为基础来传递信息。,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意合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以“达意为主”,用语义因素作为语言单位相互联系的主要手段。只要语义相关,合乎汉民族的文化事实和认知习惯,就可以组词造句,产生一定的语言结构。请看吕叔湘先生在谈到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时所举的例子和分析:,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同一个“跑”字,“跑街、跑码头、跑江湖、跑天津”是说在哪些地方跑来跑去“跑
12、买卖”是为什么目的而跑,“跑警报”是为什么原因而跑,“跑单帮、跑龙套”是以什么身分而跑,“跑马”是让马为自己跑,“跑腿”是自己为别人服务、“跑电、跑水”是拦不住某种东西跑掉,“跑肚”是拦不住肚子里的东西跑掉。,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动词和宾语的关系确实是说不完的,几个难于归类的例子:“报幕”、“谢幕”、“等门”、“叫门”、“跳伞”、“冲锋”、“闹贼”、“赖学”、“偷嘴”,这里的动作和事物之间是什么关系?您说!比如“谢幕”,要把其中的意思说清楚还真不简单:“闭幕之后,观众鼓掌,幕又拉开,演员致谢”这不太罗唆点儿吗?总的说来,汉语是比较经济的。尤其在表示动作和事物的关系上,几乎全赖“意会”
13、,不靠“言传”。,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动作与事物的关系是语言结构内在的一种语义关系,上述的语词就是以这种关系作为联系手段而实现组合的。在外部形式上,它们的组合不借助介词、连词的帮助而以意义支点来支撑整个结构,直接组合的语言单位之间有很大的跳跃性。作为信息的发送者,他必须以经验范围内的体悟为基础,把意义指派到各个支点上;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他也得依靠经验范围内的体悟作为基础,把各点上的意义贯串起来。这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达意为主”。吕叔湘先生所说“全赖意会”,“不靠言传”,以及洪堡德所说的以纯粹的默想代替一部分语法。可见意合法之所以能够使用语义作为主要的联系手段,是因为这种结构方法是建立
14、在汉民族特殊认知方式的基础之上。吕先生所举是词语和词组层面上一些例子,有关句子层面的例子下面我们还会讲到。,(l)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3)御河,景山,白塔,大桥,虎妞,肚子,(老舍骆驼祥子)(4)老刘在家养病,每天练气功,晒太阳,中午家里没人做饭,只好吃食堂,吃晚饭才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蒋子龙退休之后),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意合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用语境手段来控制语义,做到人详我略。按照汉民族的表达意识,语言形式与语境在表达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对立统一的,但汉民族似乎更
15、注意其统一平衡的一面,因此在意合法中把语境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依靠和条件,让信息接受者凭藉语境条件来体会意义支点负载的隐含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上述所说的把意义支点支撑的语词贯串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语境条件-在行驶的市内公共汽车上,乘客拿着钱向售票员说。语言形式一-“三张南京大学。”在例的具体情景中,语言形式传达的信息是:我买三张到南京大学的车票。由于语境条件提供的信息是交际双方共知的,所以意合法只取接收者的未知信息:“票数三张”和“到达站南京大学”作为意义支点,语境控制着这个意义支点。因此,信息接受者可以通过语境与语言形式的结合来体悟话意。,第一节汉
16、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语境条件一-汉民族的节俗,除夕夜,一家人要在一起吃团园饭。闽南风俗,席上烧一旺旺的火炉,叫吃围炉饭,象征团圆、兴旺。语言形式“围炉饭,我一定回去。”例的语境条件是以汉民族文化背景为内容的内隐性语境因素,这个特定的文化语境支配着语言形式的语义,使两个语言单位之间隐含着因果关系。联系文化语境来体悟,这个语言形式传达的信息是:因为是吃围炉饭,所以我一定赶回去。当然,如果出现的现实交际语境不同,现实语境与文化语境相配合,也会使这个语言形式隐含的语法关系改变为假设和推论。从语境和语言形式结合来体悟意合的意义,同样表现了汉民族特殊的认知方式。,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意合法的第
17、三个特点是它往往借助汉语的独特表现形式作为辅助意合的一种手段。例如:1、苍山雪,洱海月,上关花,下关风。、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他做起事来,钉是钉,卯是卯,一点不马虎。,第一节汉语结构方式的文化特征,汉语三级一致的结构体制以及意合准则一方面揭示了汉语语法简约的内涵,另一方面又为汉语语法灵活通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汉语的语言实践中,词、词组和句子因之而得以根据使用的需要而相互变化,语言单位也因此能够以其虚实相对、动静相依的语义联系而使语言组织呈现出流动、活泼的形态。因为具备这种通变的特殊功能,汉语凭着简约的组织方式却生动而有效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汉语语法的这种深刻的辩证实质使它历经几千年而能始终
18、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汉语语法的特点能使我们找到一个符合汉语语法实际的民族化的汉语语法体系。,第二节汉语句子格局的文化底蕴,句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言单位,然而,民族的语言实际不同,语言研究的目的不同,对句子的理解以及以这种理解为前提的句子常态描写也必然有所不同。印欧语系从他们的语言实际出发,讲句子自然离不开形态;以调查陌生语言为研究目的的结构主义学派讲句子也一定非讲结构成分不可。从深入一层来看,民族思维方式对句子格局的认识和描写也必然有其支配作用。那么,根据汉民族的语言实际,以一般阅读和写作需要为研究目的,汉语的句子概念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汉语句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格局,它负载着什么样的心理
19、文化。下面我们就讨论这些问题。,第二节汉语句子格局的文化底蕴,一、中国古代的句子观 先秦,句叫言。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言就是一句话。言,本义是讲话,引申为所讲的话。用“言”作为语言的单位名称,说明当时是以表达为事实依据来考虑语言单位的。到了汉朝,由于读经需要出现了训诂。当时的人面对的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代典籍,要阅读这些典籍,第一步工作就是要体审经书的意思,把它离析为一个一个相互联系的章句,这就是所谓“说经必先审句读”。所谓句读,唐人所下的界定是: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可见“句”本来是读经训诂离析诵咏经文的一个停顿记号,随即被汉人用为
20、分析语言的一个单位,所以宋人孙奕说:“秦汉以来,众儒各为训诂,乃有句。”用“句”作为语言单位的名称,说明汉人当时是以书面语的阅读为事实依据来考虑语言单位的。“句”的说法从秦汉一直沿用至今。,第二节汉语句子格局的文化底蕴,古人凭借什么从文章中离析出句单位的呢?清人黄以周在群经说中指出:“古离经有二法,一曰句断,一曰句绝。句断者,其辞于此中断而意不断,句绝者则辞意俱绝也。”所谓句断,今天说法是标上逗号的地方,句绝则是划上句号的地方。黄以周归纳了古人析句的经验,他认为析句的凭籍有二:一是辞,指语言形式,凡语言形式可以绝止,单独成为一个表意单位的;二是意,指语言内容,凡语言内容完整,可以与其他相关内容
21、离析而相对独立存在的。辞与意是相互联系又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析句凭藉的标准。这种以结构和意义相结合作为句子分析标准的看法,对现代语法研究仍有很大的影响。下而我们用具体例子来看看这种析句标准的运用:,第二节汉语句子格局的文化底蕴,不谷之国家,蠡之国家也。(国语越语下)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宝玉)头刚着枕,便忽然睡去,一夜不知所之,直到天明方醒。(红楼梦廿一回),第二节汉语句子格局的文化底蕴,古人析句的方法是建立在反复诵咏的基础上,通过“神而明之”的体悟来掌握句子的辞和意的。这种方法看起来很玄,但它贴近汉人的语感,切实可用。因为每一个说母语的人,在其语
22、言习得和语言交际过程中(包括口头交际和阅读写作等书面交际),不管自觉或不自觉,都在大脑里贮存了非常丰富的本民族语言的句型和格式,那么,诵咏过程其实就是诵咏者根据面对的语料搜索大脑中贮存的语言格式,体会文意,再以文意统摄辞气的语言操作过程。由于汉语形态标志不丰富,而语气却特别突出,所以这种操作便选择了诵咏的表现方式。诵咏者如果碰到某个不熟悉的句式,便会出现误读,,第二节汉语句子格局的文化底蕴,例如,论语为政:“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一句,伪古文尚书在把它采入君陈篇时竞将它断为:“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清代学者在考证后指出:“历览载籍所引诗书之文,从无此等句法,”他们举出黄帝
23、素问“形乎形”,杨雄法言“习乎习”、“杂乎杂”、“辰乎辰”、“才乎才”等句式,证明上述引句当断为:“书云:孝乎惟乎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说明,“神而明之”并不是随心所欲,语言实际中的句式知识在句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是汉文化过分强调经验,将知识限制在直观经验范围内,从而阻碍了形式演绎的理论的发展,所以有关句式在句读过程中的作用,便也只能被隐入“神而明之”的帷幕里去了。,第二节汉语句子格局的文化底蕴,总之,古人更多的是从言语角度来理解句子的,在传统语文学者眼里的句子,既不脱离写作者意愿目的的支配,也不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制约。这种句子观念虽然是受其产生背景的影响,但是更主要的还是汉文
24、化重实用心理的反映。在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产生不出西方那种以假设的理想说话人作为前提的隔绝一切语境联系的抽象句子观念。古人用“以意统形”来处理语言形式与内容的矛盾,这种认识正是中国传统哲学“道”与“器”思想的一种表现,汉语组织的“形而上”的气质充分体现了汉语句法的丰富文化内涵。,第二节汉语句子格局的文化底蕴,至于“神而明之”的文化性质,上面已经说明了,这里要补充的是,直观体悟是一种经验型的推论方式,古人的析句方法之所以采用这种经验范围内直观体验方法,是由他们的句子观念,析句标准的性质决定的,换句话说,古人的句子观念,析句标准和方法其性质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直觉体悟思维方法的表现。这些表现正是
25、我们讨论的古人句子观的文化心理的内容。,第二节汉语句子格局的文化底蕴,二、汉语句子格局的两大支柱为了表现复杂的生活和思想,汉语句子有各种各样的构造类型,其中动句和名句是最主要的两大类,它们是汉语句子格局的两大支柱。在以下讨论中,我们所说的句子是指一个表达完整、独立意义的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主语和谓语两个句子成分构成,但是句子类型不同,主语和谓语的概念内涵便不同,并且,主语与谓语的组合性质也跟着不同。汉语句子构造类型的特点,正是汉民族特定的认识和表达方式的反映。,第二节汉语句子格局的文化底蕴,(一)动句 所谓动句,即一般所说的叙述句。高名凯先生指出:“叙述句的主谓关系存在于表示动作的词和表示发出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语 语法 华夏 文化 第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93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