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体的变迁之隶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形体的变迁之隶书.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53,1,第十二讲 汉字形体的变迁之隶书,53,2,主要内容,隶书的形成秦隶的特点汉代隶书的发展汉隶的特点,53,3,隶书的种类与隶变,隶书可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又称为古隶,汉隶又称为今隶。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秦系文字的小篆经由古隶到今隶的演变,就是隶变。,53,4,一、隶书的形成,53,5,古书上关于隶书起源的记载,说文解字叙:“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简。”唐张怀瓘书断:“程邈,隶书之祖也。相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之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其书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曰隶书。”,5
2、3,6,隶书并不起源于秦朝统一之后,更不是由某个人创造出来的。,53,7,隶书产生于秦国的俗体文字,与战国时代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秦国文字显得比较保守。但是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的时候,为了书写的方便也在不断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产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53,8,秦孝公(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时的铜器铭文,正体和俗体并存,53,9,商鞅量(商鞅方升),商鞅矛镦,53,10,镦:矛戟柄末的平底金屬套,53,11,孝公之后,俗体越来越流行,羊漆者,相邦義戈前325年,十二年上郡守戈战国末期,上郡戈前267,53,12,秦统一六国前夕,隶书已经基本形成。,睡虎地秦墓竹简(
3、战国晚期),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53,13,53,14,53,15,睡虎地秦简文字是标准的秦隶,53,16,睡虎地秦简(局部),53,17,睡虎地秦简文字,隶书形成的原因,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汉书艺文志:“是时始
4、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说文解字叙:“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简。”小篆用于典雅庄重的场合,隶书用于日常书写,因此又名“左书”。,53,18,53,19,关于隶书形成的结论,隶书是在战国时代秦国文字俗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而不是秦始皇让某一个人创造出来的。但是,在隶书逐渐形成的过程里,经常使用文字的官府书吏一类人一定起过重要作用,程邈也许就是其中起作用比较大的一个;也有可能在秦的官府正式采用隶书的时候,曾由程邈对这种字体作过一些整理工作,因此就产生了程邈为秦始皇造隶书的传说。,53,20,二、秦隶的特点,53,21,1篆草并见,郭雜堵,恒素,53,22,53,23
5、,2改变篆书笔画体势,简化篆书的偏旁形体,53,24,3.波势与挑法已开始发生,53,25,三、汉代隶书的发展,(一)汉隶形成的时间,53,26,53,27,西汉初期,社会上仍通行秦隶。,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53,28,马王堆汉墓帛书,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放在一涂漆木匣中。共有28种,计十二万余字,均破损严重。依汉书艺文志分类,六艺类的有周易、丧服图、春秋
6、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诸子类的有老子甲本(附佚书3篇)、九主图、皇帝书和老子乙本;兵书类有刑德甲、乙、丙3种;数术类有 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和相马经,其中五星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书;方术类有五十二病方(附佚书4篇)、胎产图、养生图、杂疗方、导引图(附佚书2篇),其中 五十二病方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医书。另外,还有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3幅地图。,53,29,53,30,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简,山东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出土的竹简。1972年发掘出土。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写于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1号墓出竹简(
7、包括残简)4900多枚,内容包括若干种先秦古籍及古佚书。其中尉缭子、晏子、六韬等书,唐宋以来被疑为伪书,这次发掘,证实它们在西汉前期已经传世,并非后人伪托。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证实了孙武、孙膑各有兵法传世的记载。2号墓出土元光元年历谱简32枚,以十月为岁首,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历谱。,53,31,53,32,银雀山汉简,53,33,汉隶形成于西汉中晚期,汉隶是到了西汉中晚期才在秦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由秦隶向汉隶飞跃的重要标志,是篆书形体的归于消失和波磔的开张由竖伸变为横展。篆书结体的消失,宣告了古文字阶段的彻底终结,波磔的横展,使字形扁平、结构左
8、右对称、体势左右相分的汉隶风格得以形成,这是完成隶变的两个重要方面。,定县汉简,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八角廊40号西汉墓中出土的竹简。墓主为中山怀王刘修,他死于公元前55年,那么这批竹简当写于公元前55年之前。经初步整理,内容大致有论语、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保傅传、太公、文子、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日书等古籍。,53,34,53,35,定县汉简,53,36,定县汉简已是成熟的汉隶,定县汉简已经打破了篆书结构,字形平稳匀称,体势作扁方形,用笔波挑明显,已是典型的汉隶了,可见汉隶在西汉中晚期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康有为:“盖西汉以前,无熹平隶体,和帝(公元88年105年在位)以前,皆有篆意。”
9、(广艺舟双辑分变第五),53,37,隶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53,38,53,39,东汉时期,隶书已发展到顶峰,53,40,曹全碑(局部),清万经:“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53,41,熹平石经,始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完成于光和六年(183)。故称熹平石经或汉石经。其字为当时书法家蔡邕用标准的隶书写成,故又称一体石经。熹平石经共刻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七经,凡六十四石。,53,42,熹平石经(局部),53,43,四、汉隶的特点,53,44,(一)变篆书圆转线条为方折笔画,字形变得方正平直,再也看不出原来的象形面貌了,53,45,(二)对一些繁复的字的笔画乃至部件加以省并、简化,53,46,53,47,(三)部分偏旁因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形,分化为若干不同的形体,53,48,53,49,(四)偏旁的归并,53,50,53,51,53,52,53,53,小结,隶书可以分为秦隶与汉隶。秦隶形成于战国末期,是由秦国的俗体发展而来的。篆隶之交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而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过渡,就是通过秦隶来实现的。秦隶的特点。汉隶成熟于西汉中晚期。汉隶的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93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