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论第四章法人.ppt
《民法总论第四章法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法总论第四章法人.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法人,主讲 涂咏松,第一节 法人的概念及本质,一、法人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对于什么是法人,在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的民法典中均未作出定义性的规定。学理上通常将法人定义为“法律赋予权利能力的一种团体人”。在立法上给法人以明确定义者,首推前苏俄民法典,该法典第23条规定:,“凡拥有独立的财产,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取得财产权利和人身非财产权利并承担义务,可以在法院、仲裁署或公断法庭起诉和应诉的组织,都是法人。”我国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二)我国法人的特征1、从社会角度看,法人是以整体名义进行活动的独立、稳定的紧
2、密型组织:法人有统一、稳定的组织机构;法人有统一、独立的意志;法人有为实现其目的事业而特别集中起来的独立财产。这样,法人组织也就具备了以整体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取得不同于其成员个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律人格的条件。,2、从法律角度看,法人是依法成立的具有独立民事法律地位的团体人:法人是依法成立的合法组织;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法人仅以其独立支配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二、法人的本质:即法人为什么能够作为独立民事主体的问题。(一)拟制说:萌芽于罗马法时期,初创于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法学,完善于近代,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历史法学家萨维尼。该学说认为,民事主体须有自
3、由意志和意思表达能力,因而只有自然人才具有法律上的人格,而法人能够取得人格,只是由法律将其拟制为自然人的结果。,拟制说对法人理论的贡献:区别了法人与其成员的财产;区别了法人与其成员的各自独立人格;区别了法人与其成员的各自责任。不足:首先它是以唯心论的研究方法来说明法人的本质,因而不可能真正揭示出法人的本质,因为法律不能脱离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而拟制出一个民事主体;其次,它本身也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自然人的民事主体资格一样也是法律赋予的。,(二)否定说:即不承认法人存在的学说1、目的财产说该说认为,法人不过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存在的无主财产,法人本身不具有独立的人格,而为达到特定目的由多数人的财产集合
4、而成的财产,成为一个法律拟制的人格。评析:此说将财产人格化,即将客体主体化,把财产与有意思的主体混同起来,是错误的。因为财产是没有意志的东西,财产总是在服从一定人的意志时才具有社会意义。,2、受益人主体说该说认为,意思行为是个人的意思,至于集合体的意思是没有的,因而集合体就不能成为法权的主体。立法者所保护的既不是存在于团体的集合意思,也不是团体的独立人格,而是团体的各个成员所追求的目的。因而法人仅仅是形式上的权利义务的主体,而实际上的权利义务的归属者,只是享有法人财产利益的多数个人。,这种学说看到了法人背后的真正受益人,这是值得肯定的,有利于从一个侧面揭示法人的实质。但它否认法人组织的独立存在
5、也是错误的。其错误根源在于它混淆了法人的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以法人的内部关系否认法人的独立存在,就象以一国之内部关系否认该国在世界上的独立存在一样错误。而且就是在法人财产利益的再分配关系中,法人组织也是作为法律关系的一方而独立存在的。,3、管理人主体说该说认为,法人的财产,并不是属于法人本身所有,而是属于管理财产的自然人,只有管理法人财产的自然人,才是法律上所称的法人。该说将法人机关与法人本身混为一谈。,也,(三)实在说该说认为,法人并不是虚构的,也并非没有团体意识和团体利益,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主体。1、有机体说该说认为,民事主体资格与意思能力联系在一起,法人具有团体意思,故法律对这种实际存在
6、的社会有机体赋予其独立的人格,使之成为法人。此说由研究日尔曼团体思想而来,从社会的角度论证了法人作为一种团体的真实存在,对于矫正个人主义法律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2、组织体说该说认为,法人的本质不在于其作为社会的有机体,而在于具有适合为权利主体的组织,即法人具有区别于其成员的团体利益,具有表达和实现自己意志的组织机构。依照此种观点,在社会现实中所实际存在的、具备一定组织机构、具有一定利益并为实现其利益的组织体,依法律的价值判断而被赋予人格,此种组织体即为法人。,我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保留了民法通则的规定,将法人定义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并明确规定“非依法律规定,法人不得
7、成立”,“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至法人解散时消灭。”,第二节 法人制度的历史发展,一、法人制度的起源最早起源于罗马法,此时只是处于萌芽阶段。罗马社会有很多的团体,在罗马法及罗马法学家看来,团体仍然是数目众多的人,它只是在对外与第三人的民事关系方面,才被认为是个统一体。团体财产是组成团体的自然人的共有财产。在此时期,罗马法还不可能建立其系统的法人制度。,二、法人制度的形成时期10至13世纪,在欧洲,寺院势力达到了高峰,教会法规定捐助财产为抽象的人格,产生了法人的独立财产制。12世纪初,意大利国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一种“commanda”(柯曼达)式的合伙,
8、这种合伙区分了有限责任合伙人和无限责任合伙人。从而产生了有限责任公司的雏形。15世纪末,尼德兰和英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成长,它们先后成立了各种商业公司。,三、法人制度的发达时期16至18世纪,西欧各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革命,封建主义生产关系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形成和巩固,在资本积累和集中的过程中,商品经济的主要活动已经不是手工业主和个体商人,而是以资本的结合为基础的各种联合。19世纪的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以法人资格进行工业、商业、金融、科研、教育活动的专业公司和社会组织,纷纷出现,法人制度进入发达时代。,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由于强调个人权利为本位,担心
9、法人制度会限制个人权利;同时,资产阶级害怕封建团体尤其是教会利用法人地位进行复辟,该法典没有规定法人制度,但事实上,却承认商业和工业团体的法人地位。1867年,法国制定的有关股份公司的法律,确立了股份公司的法人地位,1901年公布的“结社自由法”,把社会团体视为独立的权利主体。,1896年颁布的德国民法典第一编把法人列为专章专节,对社会团体法人和财团法人的成立、登记、章程、权利能力、法人机关、破产和清算等,都分别作了详细的规定,从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法人制度,其体系为后来的瑞士、日本、意大利、旧中国、巴西等国所效仿。,四、我国的法人制度我国建国初期,曾先后在有关的法规中使用“法人”一词,
10、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并没有认真实行法人制度。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有关法人立法。特别是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设专章对法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它包括法人的一般规则、法人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以及承担责任的范围,确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法人资格,还专门对法人联营的形式作了规定,从而使得我国的法人制度初步建立。1993年公司法的出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我国的法人制度。,第三节 法人的分类,一、外国有关法人的分类(一)大陆法系国家对法人的分类1、公法人与私法人公法人是指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由国家或公共团体依公法所设立的行使或分担国家权力或政府职能的法人。私法人是指以私人利益为目
11、的,由私人依私法而设立的法人。这是公法与私法相区分的结果。,2、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这是对私法人的进一步分类,其划分的标准是法人成立的基础不同。社团法人是指以社员权为基础的人的集合体,也称人的组合。如公司、合作社、各种协会与学会等。财团法人是指为一定目的而设立,并由专门委任的人按照规定的目的进行使用的各种财产,也称财产的组合。如各种基金会组织、寺院、慈善组织等。,3、营利法人、公益法人和中间法人依据法人成立或活动的目的不同而划分。营利法人是指以取得营利并分配给其成员为活动目的的法人。如公司。公益法人是指以公益为其活动目的的法人。如学校、医院、慈善组织等。中间法人是指既非为了公益,又非为了经济利益
12、的法人。如社交俱乐部、校友会、同乡会等。,(二)英美法系国家对法人的分类许多英美学者把法人分为集体法人和独任法人。集体法人是指由多数人组成而可以永久存在的集合体。类同于大陆法系的社团法人,如商业公司、合作社等。独任法人是指担任特定职务的人由于法律的确认而享有法人资格。这种职务本身具有恒久的存续性,并通过任职者之间的继任实现,独任法人最初多是教会教职人员,如主教、牧师等。,二、我国对法人的分类民法通则以法人活动的性质为标准,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即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一)企业法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法人。有国有企业法人、集体企业法人和私营企
13、业法人。(二)非企业法人1、机关法人:指依法享有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力,并因行使职权的需要而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国家机关。,机关法人有如下的特征:(1)机关代表国家从事各种行政管理工作时,并不以法人的身份出现,它与有关社会组织或自然人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或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它在职权范围内的一切行为及其结果,都应归属于国家,机关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也不能对自己依法行使职权所产生的债务承担责任,国家则应对此类债务承担无限的清偿责任。(2)机关因行使职权的需要而从事商品经济活动时,如购置办公用品、租用房屋或交通工具等,便是以法人的资格进行活动的。,(3)机关法人的独立经费是由国家或
14、地方财政拨款而来,它主要用于参加各项必要的民事活动。机关法人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所产生的债务,应以它的独立经费给予偿还,若债务超过其经费而需要抵补的,应由国家有关立法加以保证。(4)国家机关依照法律或行政命令成立,不需要进行核准登记程序,即可取得机关法人资格。,2、事业单位法人:指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的法人。包括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等公益事业的单位。其独立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的拨款,业可以通过集资入股或由集体出资等方式取得。依照法律或行政命令组建的事业单位,从成立之日其即具有法人资格。由自然人或法人自愿组建的事业单位,应依法办理法人登记,方可取得法人资格。,3、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法 总论 第四 章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93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