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ppt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了文化。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知道其起源问题。,炎黄文化,炎黄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狭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炎帝、黄帝时代的文化或炎黄时代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本讲所说的炎黄文化,主要取狭义,有时也涉及广义的内容。,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伟大历史功绩,早在逸周书、国语、周易系辞等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相传炎黄神农氏率领其部落作耒耜,教种五谷、遍尝百草
2、、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据晋皇甫谧帝王世家和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载:炎帝为民采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茶乡之尾,”“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即今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的鹿原坡。,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黄帝的功绩则在于率领其部落养蚕制丝、始作农裳,伐木构材、筑造宫室,创造文字,制造历法并发明指南车,备尝险夷,艰难拓殖,将中华原始文明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据司马迁史记载,“黄帝驾崩,葬于桥山”,即今天陕西黄陵市桥山区。,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同时,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
3、族的人文始祖,其功绩还在于,立足中原,建立国家雏形,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统一奠定了基础。据国语晋语,史记 帝本纪载:“昔少典氏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少典部族居住在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与有娇氏通婚,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居姬水,炎帝居姜水。有学者认为,黄帝生于今陕西黄土高原,炎帝生于今陕西宝鸡姜水一带。黄帝部落东渡黄河,顺中条山和太行山朝北方向发展,直达山西南部黄河之滨和河北一带。与此同时,炎帝部落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直达河南山东一带。,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在氏族部落的繁衍过程中,炎帝部落与东南的黎族部落发生冲突,炎帝战败,向黄帝求援。黄帝和炎帝联合,与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
4、落发生“涿鹿之战”,蚩尤战败,被杀。后来,黄帝与炎帝部落又发生“阪泉之战”(今河北涿鹿东南),炎帝败北,南迁(今长江流域,湖南,湖北等)。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从此成了华夏集团的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炎帝与黄帝为代表的两古族融合发展,沿向四方,后经夏、商、周及其后的发展,使中国境内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各有特长的氏族部落融合为一个以中原族体为主体,包括四方民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几千年来,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和增强凝力、向心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以炎黄子孙为荣,以同源同祖为荣,已成为维护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感情纽带和精神
5、力量。,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当然,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也是功不可没。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的出生地是今陕西白水县史官村。文字的发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有了文字,中国历代的文明创造才能通过文字载体而世代相传。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二周易文化,理论化、系统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形成,长时间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多数学者都认为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之一,其影响于后世既远且深。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6、。”易道博大精深,实为我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现今传世的周易,包括易经、易传两大部分。易经包括六十四卦和卦辞、爻辞。卦是象征性的符号。卦由爻组成。爻有阳爻,阴爻。“”为阳爻,“”为阴爻,代表两种相反的性质或具有相反性质的事物或作用。“”和“”三叠,形成八种组合形式,称为八卦,其图象和名称分别为:(见右图),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卦的阴阳爻搭配上,可以看出古人对事物的某种认识和理解,八卦两两相叠,组合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皆有名称。古人称八卦为经卦、六十四卦为别卦
7、。在周易中,六十四卦,每卦有卦辞;一卦由六爻组成,每爻也有爻辞。卦辞和爻辞合起来,就是易经的经文,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部成书。需要指出的是,易经虽然是以六十四卦成文的,但又并不是单纯卜筮性质的著书,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教育、家庭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是对当时社会生活及人们对外部世界认识的系统总结。,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易传对易经的卦象、卦辞、爻辞作了注释和阐发,更加具有义理性。它包含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对“经”而言称为十翼,又称易大传这样周易就发展为一部内 容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它包括的重要哲学思想有:本体论,辩证法,天人学说,人
8、生哲学,社会伦理道德等等。其中对宇宙运动变化的规律论述得最为深入,并将其视为社会及人生变化的基础,因此“易”可解释为宇宙变化之大历程,及变易变化的意思。,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也是一部以占噬为源头活水和外在形式的特殊的文化典籍和哲学巨著。其价值在“学”,不在“术”。“学”是将周易经传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解释和阐发其中的哲理,“术”则视周易为算命方术,为人占卜吉凶祸福,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周易的时候,也要明确这一点,切不可把两者混为一谈。否则就会迷失方向。,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关于周易的作者与创造时代,传统的说法
9、是汉书艺文志所谓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右(581645)注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就是说,伏羲氏始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易传以倡明易经。这种观点在汉代广为学者所接受。后来,东汉马融又提出周公制作爻辞的观点,遂有南宋大哲学家朱熹的“人更四圣”说。今天学术界一般认为,易经产生于殷周之际,易传完成于战国末期,都不是一人一时所为,是历史的产物。,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易传系辞上把自然,社会,人生联系起来对包括世界观在内的宇宙生成论做了一个最高的概括与表达:“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议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10、。是故发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太极”谓世界的本体,“两议”谓阴阳。自然的演化,产生了阴阳,阴阳化生万物。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富理论性的宇宙生成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它表现了中华先祖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和理性抽象,旨在引导后世充分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发象天地,变通四时,”顺天而行,变动不居,遵循自然之道,才能驱弊以尽利,逢凶化吉,成就大业。,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易经本身是个占卜的书,带有一定的神秘,即迷信色彩,仅此不会有太大影响。易经把它哲理化,使得它对中国的哲学、文化,特别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易传。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叁天两地而倚数,观乎于阴阳而立卦。(由数所占噬出来的64卦象,明确地包罗了天、地、人的万物之象)。易传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经64卦每一爻的六爻中,上面两爻象征天,中间两爻象征天地之间的人,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易转彖乾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是天地人整体运动的最佳状态)。,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辨正思维。易传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12、(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任何变化都是离不开阴阳,阴阳相互依存,相反相成,这就是自然之道)。“是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天地自然以至人间社会,一切都是“有对”的。刚与柔,天与地,乾与坤,日与月,寒与暑,男与女等等。惟其如此,天地之间才有变化。其变化的动因是对立石的相推,相荡造成的变化。)易经泰九三爻辞曰“无萍不陂,无往不复。”易传彖丰曰:“日中则昃,日盈则食。天地盁虚,与时消息,而况人乎,况鬼神乎?”(一切对立的两各方面都是相互转化的)。,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穷变通久的变易思维。易传学辞下曰:“易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中国传统文化 起源 发展 分期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89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