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新药药代参数对新药研发的.ppt
《候选新药药代参数对新药研发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候选新药药代参数对新药研发的.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候选新药药代参数对新药研发的指导意义,药物代谢研究中心陈笑艳,1,生物系统如何处置药物分子,药效:药物对靶标作用的表现毒性:药物对非靶标作用的表现药代:机体对药物作用的表现吸收 Absorption(跨膜:皮肤、胃肠道、肝、肾、其他器官以及神经组织)分布 Distribution(转运体,结合,组织滞留)代谢 Metabolism(活化、解毒)消除 Elimination(重吸收、排泄)药物的化学性质(结构)能影响药动学参数在ADME的每一过程药物的结构可能被修饰,2,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的ADME,非临床ADME研究的目的,帮助确定候选化合物支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预测人体ADME为安全性和临床研
2、究选择(研发)剂型为临床研究合并用药提供排除标准,4,药物发现阶段的DMPK研究,生物分析方法,代谢稳定性代谢物鉴定大鼠PKCYP酶抑制,犬PK不同剂量大鼠PKCaco-2通透性血浆蛋白结合,7-天大鼠毒性不同剂量犬PK代谢种属差异CYP代谢酶确定时间依赖性抑制反应代谢产物,6,药物临床前开发阶段的DMPK研究,药动学:两个种属、三个单剂量灌胃组、一个静脉组、一个多剂量灌胃组组织分布和血浆蛋白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不同种属体外代谢稳定性(肝微粒体、肝细胞)不同种属体外代谢差异(肝微粒体、肝细胞)体内代谢研究物质平衡(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试验,发现阶段DMPK性质,药物
3、动力学在几种动物体内,具有低血浆清除率(30%LBF)优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25%)口服系统暴露与剂量正比例相关,且能反映毒性变化代谢性质主要人重组CYP酶抑制:IC50 10 MCYP诱导:10 M利福平的诱导率40%通过多个代谢途径清除,降低代谢酶多态性和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8,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内测定部位的转运过程 血管内给药:药物通过动脉或静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血管外给药:药物通过间接途径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给药方式,给药方式,口服:肠、肝脏首过代谢动脉内注射:无首过代谢静脉注射:避免肝首过代谢;有肺首过代谢肌内注射:避免肝首过代谢;有肺首过代谢腹腔注射:以门静脉为主要吸收途径
4、,通过肝脏向全身组织分布皮下注射:药物发挥作用慢,可发挥长效作用皮内注射:一般作为皮肤诊断与过敏试验鞘内注射:克服血-脑脊液屏障,使药物向脑内分布,9,药动学曲线,药动学是定量评估药物(代谢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测定:程度(多少?)速率(多快?),10,药动学参数,11,药动学参数,t1/2=0.693Vd/CL,12,表观分布容积(Vd)和清除率(CL)是最重要的药动学参数直接与生理过程相关,药动学参数 Vd和CL,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反映了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浓度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 Vd=A/C(L;
5、L/kg)=D/C0(Vd 大,易进入组织中)清除率Cl: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Cl是表示从血液中清除药物的速率或效率。CL=D/AUC(L/h/kg或 ml/min/kg)=Ke*Vd CL=CLh+CLr+CL其他,13,药动学参数 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度量药物进入人体循环的活性药物总量;梯形法计算,AUC0-=AUC0-t+Ct/ke,14,药动学参数 生物利用度F,生物利用度F:药物活性成分到达体内循环的程度和速度的量度绝度生物利用度:Fabsolute=ACU0-,po/ACU0-,iv Div/Dpo相对生物利
6、用度:Frelative=ACU0-,test/ACU0-,ref Dref/Dtest,15,药动学参数 生物利用度F,两个化合物具有相似的口服暴露量,但由于静脉清除率不同导致生物利用有较大差异评价化合物间的吸收情况,按照口服AUC排序,化合物A的绝对生物利用度F%=25 Mh/75 Mh 100%=33%化合物B的绝对生物利用度F%=25 Mh/30 Mh 100%=83%,16,消除速率常数 ke=CL/V消除半衰期 t1/2=0.693V/CL=0.693/ke,药动学参数 ke和t1/2,ke=-斜率*2.303,17,半衰期和药效,18,19,半衰期,t1/2=2.87 ht1/2
7、=22.9 hMRT=7.28 h,半衰期和多次给药,一级动力学特征5个半衰期达稳态给药剂量和间隔决定稳态的程度,20,半衰期和多次给药,达到稳态时间只与半衰期有关给药剂量和间隔决定稳态的程度,21,药动学参数 Cmax和tmax,Cmax,tmax,实测值采样时间要合理,22,药动学参数,23,理想的药动学曲线,使用方便药效强毒性小无药物相互作用,24,分布研究,血浆蛋白结合 全血/血浆分配比 血浆/组织分配比,回答:药物是否能分布到作用靶点?不同种属游离药物浓度?由于分布到某个组织而引起的安全性问题?,分布容积 V=A/Cp,25,分布容积,26,分布研究,Vd取决于化合物性质:血浆蛋白结
8、合高且紧密的化合物倾向于被限制在血流中,进入组织的量有限,Vd接近于血液体积(人大约是0.07 L/kg)亲水性化合物倾向于被限制在血流中,进入组织的量有限,Vd接近于血液体积(人大约是0.07 L/kg)中等亲脂性且血浆蛋白和组织成分中度结合的化合物倾向于均匀分布于血液和组织中,Vd与体液体积接近(人大约是0.7 L/kg)高度亲脂性化合物倾向于与组织成分结合,血浆中浓度低,Vd大于体液体积,27,分布研究,28,Davies B,Morris T.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 laboratory animals and humans.Pharm Res.1993
9、;10:1093-5.,0.6-0.8 L/kg,29,分布:游离药物(fu),0 0.8,低结合药物游离药物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且只有游离药物分子可被肝代谢和肾清除血浆蛋白或结合药物的蛋白由于分子太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血浆蛋白结合限制药物的分布血浆蛋白结合迅速,平均平衡时间20 ms,通常可逆,30,分布,药物的分布可以用药动学参数分布容积V衡量;反映药物透膜能力药物的体内分布程度可以通过测定药物与血浆蛋白、药物与组织蛋白的结合来测定血浆蛋白结合限制了药物体内分布组织蛋白结合可以增加药物的体内分布,31,分布,血浆蛋白结合高且结合紧密(解离缓慢),血浆蛋白结合可能影响将药物保留在血
10、浆室减少代谢和清除,延长t1/2限制药物分布到靶组织(减少Vd)限制脑通透需要较高的起始剂量和较低的维持剂量,32,分布,Vd=V血浆+V组织(f游离,血浆/f游离,组织)血浆蛋白结合高,f游离,血浆低,则导致Vd低血浆蛋白结合低,f游离,血浆高,则导致Vd高组织中非特异性结合高,f游离,组织低,则导致Vd高组织中非特异性结合低,f游离,组织高,则导致Vd低,血浆蛋白结合高,且Vd高 组织中非特异性结合高血浆蛋白结合根据血浆结合程度、血浆蛋白药物的解离速度和非特异性组织结合程度而改变,33,分布,血浆蛋白结合高,CL低,Vd小 血浆浓度高,34,分布,35,36,分布,大鼠静脉注射0.5 mg
11、/kg双膦酸盐类抗骨质疏松药主要药动学参数,代谢,37,消除,特殊人群是否需要剂量调整?与具有相同消除途径的药物联合使用,是否存在DDI?这些器官是否有毒性?,目的药物是如何从机体内排出(代谢、排泄)?确定清除的主要器官,消除是不可逆地丢失清除率可以定量地描述消除过程,38,清除率,清除率Cl: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反映化合物从体循环中被提取和消除的快慢程度。,39,清除率,通常以肝全血流量作为参考评价清除率高清除药物:Cl 70%肝全血流量中等清除药物:30%Cl 70%肝全血流量低清除药物:Cl 30%肝全血流量,Clp/Clb=Cb/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候选 新药 参数 研发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87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