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主题学.ppt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主题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主题学.ppt(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主题学,比较文学专题研究之三:,主讲内容,一、主题学的研究史和定义二、主题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三、主题学的研究现状和前景,一、主题学的研究史和定义,(一)主题学的研究史,主题学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民俗学研究,其后在质疑声中曲折向前,并最终凭借其强健的学术生命力,在20世纪中后期成为比较文学学科必不可少的分支领域。,19世纪末的德国民俗学研究,德国民俗学以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演变为研究中心,在对这些出自于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整理、分析、归类和总结的过程中,学者们不可避免地运用了比较思维,且涉及了诸如友谊、时间、宿命等方面的课题,这样主题学便与比较文学产生了逻辑和事实上的联
2、系。,颇富争议的主题学研究,主题学自诞生之日就夹杂着不和谐因素,正如韦斯坦因所言,“历史地看,成为主题学(thematology)或题材史(stoffgeschichte)的这门学科从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怀疑,要克服这些根深蒂固的偏见似乎是困难的”,因为“从克罗齐到德国的精神史(geistegeschiche)和英美的新批评,许多人相信题材(stoff)不过是文学的素材,只有在一出特定的戏剧、一部史诗、一首诗或一部小说被赋予形式之后,它才能获得审美效用”。(美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陶东风:文学史研究的主题学方法,文艺理论研究1992
3、年第1期,第2页。,克罗齐:极力排斥主题学,克罗齐从美学角度看问题,反对一切与艺术表现相矛盾的概念研究(如实证主义研究),而侧重于题材分析的主题学就恰被归类为实证精神的产物,所以他极力排斥主题学。,巴尔登斯伯格:主题学缺乏科学性,法国学派的巴尔登斯伯格虽然肯定了主题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但却认为主题学缺乏科学性,“这种研究似乎对材料比对艺术更感好奇,对隐秘的遗迹比对艺术家的创造性更感兴趣;在这里,人们对杂乱东西的关心胜过事物的特征。因此,当谈到真正的文学作品时,流浪的犹太人,伊诺克阿登,浮士德原型,或唐璜等,都可能被作为这种研究的对象,但其目的则几乎和艺术活动的目的相反”。法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
4、学:名称与实质,见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7页。,阿扎尔:主题学实证方法之局限,法国比较文学界的巨擘阿扎尔(Pau Hazerd,18781944)则进一步指出,主题学的实证方法还不够纯粹,并不能保证研究范围集中于文学之间的具体联系和影响关系上。,美国学派中依然有人排斥主题学,视平行研究为准则的美国学派中依然有人排斥主题学,“在韦勒克与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中不设主题学专章,甚至在书后的索引中都没有出现题材或是主题的字样就是证明”。在他们看来,文学性色彩淡薄无疑是主题学最令人诟病之处,“它提不出任何问题,当然也就提不出批判性的问题。材料史(stoff
5、geschichte)是文学史中最少文学性的一支”。美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页。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00页。,主题学受非议之原因,主题学受到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双重非议的原因与自身的兼容特点密不可分,它的研究方法既含有注重材料考据和实证分析的“影响研究”,又有强调文学审美和文本内部分析的“平行研究”,这也因此导致了学者对其定位的不清晰。,诘难导致生机,诘难一方面给主题学带来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使其在磨难中不断绽放出自身价值和魅力。早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学者梵第根就公开赞同主题学,并
6、积极探讨定义,“把题材、主题、典型的研究类别称为主题学”。(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戴望舒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7页。,20世纪60年代及以后,主题学在德、法、美等国家大放异彩,催生了一批重量级的学者和作品。60年代,德国学者编撰了主题学词典,随后于1966年出版了理论专著题材和题材史。在法国,比较文学中的主题研究和方法论一书为后来的主题学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在美国,哈利列文(Harry Levin,19121994)的专著主题学和文学批评于1968年诞生。同年,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1973)著作中设章分析了主题学的历史、内容和形式。70年代同类作品比较文学研究引论辟“主题与渊
7、源”专章讨论了主题学的价值。80年代中期,主题学研究格外突出,不仅吸收借鉴了许多方法论,如形式主义、原型批评、文化人类学、接受美学等,也在此指导下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我国的主题学研究,我国的主题学研究同样始于民俗学研究。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和钟敬文的中国印欧民间故事之相似及赵景深的中西童话之比较等运用比较文学的思维来分析中外民间故事的流变和成因,共同开创了中国主题学研究的先河。方重和杨宪益分别是30年代和40年代的突出的研究者。,20世纪70年代主题学在国内日趋活跃。台湾学者陈鹏翔、李达三首先明确使用了“主题学”这一理论术语,并有意识地将“主题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引
8、入本土。1978年,李达三在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中专门介绍了主题学。1979年,陈鹏翔的Autumn in Classical English and Chinese Poetry:A Thematological Study(中英古典诗歌里的秋天:主题学研究)中探讨了母题、意象和套语等主题学相关范畴。大陆在这方面的代表当首推钱锺书的管锥篇,该巨著在中西对比中探索了我国主题学的基本材料构成,涉及了很多重要的母题和主题。,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主题学研究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陈鹏翔、谢天振、乐黛云等都是主题学理论阐发方面的佼佼者。实践方面,刘象愚的中国游侠(198
9、1)、龚鹏程的大侠(1987)等从较新的主题学角度入手研究,令人耳目一新。90年代,运用文化人类学、神话原型批评等方法论的陈建宪、刘守华、叶舒宪等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还有一些学者将眼光聚焦在本国文学上,也游刃有余地实践了主题学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代表学者有以古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王立和以现当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王富仁、谭桂林。,脱胎于民俗学的主题学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终于在考验中自20世纪60年代末获得长足发展,并因此成为比较文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牢牢吸引住世界学者们的眼球,成为“比较文学研究中最令人神往的题目”。李达三: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19
10、0页。,(二)主题学的定义,由于主题学一直处于既褒又贬的生存和发展境遇中,所以国内外学者对主题学的界定仁者见仁,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梵第根,法国的梵第根将主题学命名为Thmatologie,指出它是“对于各国文学互相假借着的题材的研究,是比较文学底稍稍明晰的探讨所取的第一个形式”。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戴望舒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99页。,由美国知名学者合编的比较文学大纲将主题学定义为这样一种研究:“打破时空的界限来处理共同的主题,或者,将类似的文学类型采纳为表达规范。”二者均意识到了主题学的跨越性,也明确地将研究内容指向“题材”或“主题”,但是覆盖面并不广。转自李达三:比较文
11、学研究之新方向,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190页。,大冢幸男,日本的学者大冢幸男则较为全面地总结并强调了这一点,他“把一种对文学的主题、人物典型以及成为文学题材的传说中人物等的研究,称之为主题学或题材学。”可惜的是,对研究的跨越性却语焉不详。日大冢幸男:比较文学原理,陈秋峰、杨国华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566页。,陈鹏翔,国内学者对主题学的定义也是各有差异,众说纷纭。台湾陈鹏翔先生是最早倡导主题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对主题学的学科定位、基本内涵、方法论和实践意义等作了初步梳理。他认为,“主题学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部门,它集中在对个别主题、母题,尤其是神话(广
12、义)人物主题作追溯探源的工作,并对不同时代作家(包括无名氏作者)如何利用同一个主题或母题来抒发积愫以及反映时代,做深入的探讨”。陈鹏翔:主题学研究论文集,台北:台湾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5页。,谢天振,另一位对引进、拓展主题学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是谢天振。他对主题学作了如下规定:“严格说来,主题学只能是比较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跨国或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84页。,陈鹏翔和谢天振的观点比较精确而完整,大部分后来者都据此汲取灵感,如孙景尧、陈惇、杨
13、乃乔、孟昭毅和曹顺庆等。杨乃乔对主题青睐有加,他将主题学定义为研究主题的学问,“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门类,顾名思义,是对于主题的比较研究。即,研究主题跨文学之间的流变”。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孟昭毅则将与主题有关的因素纳入到了主题学研究范围,“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思想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的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之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不过他没有把题材放入主题学的框架下,而是以章的形式单列为“题材学”,从而和“主题学”成并列关系。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天津:南开
14、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陈惇、孙景尧继承并丰富了陈、谢的看法将主题学表述为:“主题学研究讨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页。我们认为: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研究的是同一主题、母题、题材、情境、意象等在不同的国家、文化间的流变,以及作家们对此的不同处理,并努力通过异同研究揭示出个人、民族背后的心理特征和审美追求。,二、主题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梵第根将主题学内容划分为局面与传统的题材、实有的或空想的文学典型和传说与传说的人物三部分。迪马分为以下五类:典型情
15、境、地理题材、描写对象如植物动物非生物等、世界文学中常见的各类人物形象、传说中的典型。国内学者对主题学研究范围和内容的分类,可以从其对主题学的界定中窥知一二。他们大都侧重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层面,但大体上均涉及了主题研究、母题研究、题材研究、人物研究和意象研究以及情境研究、惯用语研究等。我们主要探讨主题研究、母题研究和题材研究三个方面。,(一)主题研究,主题研究与主题学研究的区别,主题学研究并不等于一般的主题研究主题指的是具体作品中由题材、情节或典型人物以及意象体现出来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作家主观意图和态度倾向的概括。一般主题研究关注的是个别作品主题的呈现,重点是研究对象的内涵。主题学研究则将
16、研究对象的外在形式作为焦点,重点分析的是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等的不同处理。,陈鹏翔,陈鹏翔指出:“主题学是比较文学中的一个部门(a field of study),而普通一般主题研究(thematic studies)则是任何文学作品许多层面中一个层面的研究;主题学探索的是相同主题(包括套语、意象和母题等)在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作家手中的处理,据以了解时代的特征和作家的用意(intention),而一般的主题研究探讨的是个别主题的呈现。最重要的是,主题学溯自19世纪德国民俗学的开拓,而主题研究应可溯自柏拉图的文以载道观和儒家的诗教观。”陈鹏翔:主题学研究论文集,台北:台湾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
17、83年版,第15页。,浮士德的一般主题研究,大多会围绕浮士德形象去剖析他的性格和思想,从而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如有人认为浮士德是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作品反映的是对封建社会和宗教统治的批判;有人则认为浮士德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精神的代表,作品主题倾向于展示人类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世界的渴求和探索。,浮士德主题学研究,从主题学角度来分析,学者们首先关心的应是这个人物的原始出处,以及出自何人笔下,接着努力找出所有塑造浮士德形象的作品,以勾勒人物形象的演变轨迹,并进一步洞悉流变背后的动力机制。,欧洲文学中的浮士德主题 对浮士德在欧洲各国的演变做勾勒;探讨不同作家所塑造的不同浮士德:有德国民间传说浮士
18、德博士、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歌德的浮士德、瓦莱里我的浮士德、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弗来金的一生等;通过对这些不同作品所塑造的不同浮士德的分析,加深对作家创作意图和时代特征的认识。,浮士德形象,浮士德形象散见于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之手,有中世纪民间故事书浮士德博士的生平(1587)、文艺复兴时期英国马洛(Marlowe,15641593)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92)、启蒙主义时期德国歌德的浮士德(18061831)和英国多萝西塞耶斯(Dorothy LSayers,18931957)的魔乱(1939)及德国托马斯曼(Thomas Man,18751955
19、)的浮士德博士(19431947)等。,这些文本可简述为同一个故事,即浮士德通过出卖某些宝贵的东西来和魔鬼订立条约,以获得某种满足。但是大同之下的差异性才是主题学研究的重点,每个浮士德形象是否不同?有着怎样的独特性?产生这些不同色彩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浮士德博士的生平中的浮土德反对知识、鄙视人生努力,具有中世纪的时代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的浮士德是人文主义者的化身,他渴求知识、征服自然、痛恨僧侣、积极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实现理想的道路;浮土德中的浮土德则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是启蒙主义时期人道主义精神的象征。,以文学形象唐璜的研究为例。,拜伦的代表长诗 唐璜的主题:(1)通过主人公的冒险足迹揭示出那
20、个时代的特征即封建专制的暴虐和社会道德的虚伪。(2)诗歌以英国社会为标本,讽刺它的各个方面政府压迫盘剥国民;权贵跋扈,政治家撒谎,绅士老爷高视阔步,街头神女风尘飘荡;无行文人变节,唯心主义横行。(3)充满对正义事物的爱,对失去自由的人的同情和对压迫者的战斗号召。一般的主题研究多集中在对这个形象的性格和思想的剖析上,以求解释通过这个形象所要抨击、讽刺的对象,也即揭示作品的主题对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讽刺。,(1)这个传说中人物的最初出处;(15世纪的西班牙贵族)(2)找出所有写过唐璜的作家和作品;(蒂尔索的唐璜、希科尼尼的唐璜、莫里哀的唐璜、莫扎特的唐璜、梅里美的炼狱里的灵魂、拜伦的唐璜)(3)通过
21、对各个历史时期唐璜作品的分析,勾勒这个形象演变的轨迹;(让读者看到这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作家笔下,被抹上的不同的色彩,被赋予的不同的个性:有懦怯而又刁恶的诱惑者,玩世不恭的浪子,有什么都不在乎的情郎,有浪漫的梦想者,有虚妄理想的寻求者,有在井中寻找金钢钻的矿夫,也有非常精明、勇于诱惑、勇于占有、永不满足的享乐者。)考查不同文学家的创造目的与作品主题,勾勒其主题的演变史。,唐璜故事的主题学研究内容,这样的研究于我们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家对同一形象的处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各自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影响,是大有裨益的。,结论:一般的主题
22、研究着眼与一个点个别主题的呈现、研究对象的内涵;主题学研究着眼于一条线,甚至一个面,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2不同国家文学共同主题的比较,文学即人学,文学以人类境遇和情感为核心,不同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出共同的生命形式和生命体验,从而蕴含起共同的主题。如对不同国家文学中“有生化为无生”的主题学研究,就是如此。希腊神话中,诗人傲尔菲带其妻走出地狱时,因一时感情激动而忘却不许回头看望妻子的禁令,结果一回头却使妻予变成了无生的石像。而我国云南的传说望夫石与阿诗玛,前者变成石驴,后者化成石林,并将其回声留在石林之中,永远与爱她的人相互应答。中外传说,虽然情节各异,但主题却是一致,即人类最大的悲
23、痛之一是将“有生”化为“无生”,同时又让这一悲痛之爱变得像磐石一般坚不可摧、亘古长存。通过这一主题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人类情感愿望与文学主题表现之间关系、规律及其特点的认识。,爱情与责任冲突的主题,日本紫式部(约9871015)的源氏物语中,源氏是失朝纲还是占情场的冲突;印度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中,豆扇陀是离去治理朝政还是留守陪伴沙恭达罗的挣扎;中国诗经中,女性是追求婚姻自由还是忤逆父母之命的抉择;罗马诗人维吉尔(Publius Vergilius Maro,前70一前19)的伊尼德中,主人公为了完成建国使命不得不牺牲掉对狄多爱情的不舍。,大家族沉浮的主题,中国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法国罗曼
24、-罗兰(Romain Rolland,1866一1944)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左拉(Emile Zola,18401902)的卢贡马加尔家族、苏联高尔基(Maxim Gorky,18681936)的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德国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埃及迈哈福兹的“家族小说”等都大笔勾勒了家族的盛衰起浮,并进一步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以及人生无常。,小人物命运的主题,鲁迅塑造的落魄旧知识分子孔乙己(孔乙己)、英国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描写的乡村勤劳女苔丝(德伯家的苔丝)、法国小仲马(Dumas Fils,182418
25、95)笔下的底层名妓茶花女(茶花女)、俄国普希金(Pushkin,17991837)勾勒的维林(驿站长)和美国欧亨利(O Henry,18621910)的苏贝(警察与赞美诗),以及丹麦作家安徒生(Andersen,18051875)那家喻户晓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有奥地利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的格里高尔(变形记)等等都从小人物切入,通过树立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令读者同情,且为他们的坎坷命运鸣不平。,存同求异,主题学视野下的同一主题比较并不仅局限于搜集罗列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围绕研究对象分析与之相关的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研究对象主体与研究对象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范围内 比较 研究 主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86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