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ppt
《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材中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李 泉2012-06-15,提 要 考察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语言教材已经改变了以名家名篇为主做法,文化教材也呈现出古今兼顾的态势。本文主张,语言教材应着力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及其文化,并认为流传并影响至今的古代文化、当代社会生活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被中国接受并影响至今的外来文化,都应视作当代中国文化。文章举例探讨了教材中文化内容呈现的得与失;强调文化呈现不应抱着展示和弘扬的心态,而应秉持平和、务实、超然的心态。并呼吁加强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观念、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介绍。,一 引言近30年来,几代汉语教师在教学和教材编写实践中,对中国文化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参见
2、张占一,1990;李铭建,1990;赵贤州,1992;吕必松,1995;卢伟,1996;周思源,1997;赵金铭,1997;程棠,2000;李晓琪,2006;张英,2007等),各类教材中“琳琅满目”的中国文化就是这种努力的表现。但是,宽泛化的文化融入、文化呈现,目的为何,效果如何,理据何在?等等,都值得检视和讨论。在国际汉语教学快速发展对教材需求不断增多的新形势下,更加有必要从理论到实践对教材文化内容的选择、呈现和诠释加以研究和总结,以便更好地促进和拓展文化教学观念上的共识,提升教材编写质量。,针对近年来国际汉语教学的新情况,我们曾对文化教学的定位和内容取向进行了初步探讨(李泉,2010)。
3、本文拟讨论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呈现原则和呈现心态,并进一步涉及文化内容的选择问题。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知识文化、交际文化,理论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以及当代中国国情,简言之,既包括古代传统文化,也包括当代文化乃至当今中国人的生活状况。,一 文化内容呈现方式述评 根据对几十部不同时期各类教材的考察,可以看到: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就十分重视中国文化的体现、融入、介绍和揭示。下面试分别例析迄今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选择与呈现的几种主要方式,并例示21世纪以来的相关变化。1.1 单项语言技能教材中的文化体现主要指口语、阅读或听说等语言技能
4、训练教材的中的文化体现。这类教材的课文题材及其内容都是广义的中国文化,具体课文中有的也包含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所谓交际文化内容。例如,话说中国(杜荣、Helen T.Lin等编,上册,外文出版社,1985;下册,华语教学出版社,1990)是一部中级口语教材,内容涉及中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哲学思想及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课文以对话为主,兼有少量叙述体。,1)美丽的三大流域,2)辽阔的国土,3)愉快的旅游(介绍北京、西安、苏州、杭州等),4)从炎黄子孙谈起,5)“汉人”和“唐人”的由来,6)话说宋元明清,7)纪念碑前话百年,8)你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吗,9)谈谈中国的政府组织,10)在
5、李教授家里做客(谈及反右、文革等);11)史密斯先生来到农民家,12)史密斯先生看到中国的工业,13)史密斯先生谈中国商业见闻,14)每逢佳节倍思亲(介绍春节、元宵节、端午节),15)左邻右舍四家人(谈论人口政策、婚姻、家庭等),16)轻歌曼舞话友谊(介绍少数民族及节日),17)教育杂谈(相声),18)在大学里,19)在“五四”纪念会上的讲话中国思想文化(一),20)在毛泽东思想讨论会上的发言中国思想文化(二)。,该教材语言真实、地道,内容叙述客观、平实。课文古今文化、物质与精神文化兼顾,既不刻意炫耀又不回避社会问题(如离婚率上升等)。基本上实现了该教材“既可以提高汉语水平,也可以增进对中国文
6、化的了解”的编写目标。此外,由于教材主要是为美国大学生编写的,所以副课文里介绍了美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现代经济、社会结构、当今教育等,以便于学生用汉语谈论美国问题。,不难看出,话说中国的设计理念是“语言和文化并重”,采取的是“学汉语,谈文化”的实施方式。这不仅在当时开创了单项技能训练类教材编写的一种新模式,其设计理念与编写方式亦为后来的教材所承续,并成为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呈现的一种主要模式。当然,该教材虽无“幼稚化”倾向和“说教”味道,但“正面化”和“时代印迹”则不难得见。不过,正面化是教材内容呈现的一种方式,时代印迹是教材编写的必然特征。话说中国既可以当口语教材使,也可以当文化教材用,是一
7、部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并处理得较好的教材,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第一部中外合编教材,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别化教材。,1.2 综合技能训练课教材中的文化体现 通过综合传授语言知识、综合训练语言技能的综合课教材来融入和呈现中国文化,是文化介绍和诠释的重要途径和常规方式。其中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综合课教材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学作品来教语言,其文化主要是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习俗等,其中只有少部分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如一套当年广泛使用的中级汉语教程(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1988),上下册22课,基本上都是文学作品:1)飘来的孩子(民间故事),2)草船
8、借箭(三国演义),3)醉人的春夜(短篇小说),4)唢呐情话(李准黄河东流去),5)香山红叶(杨朔),6)篝火旁的野餐(玛拉沁夫),7)一件小事(鲁迅),8)觉慧与鸣凤(巴金家),9)央金(刘克),10)班车(蒋子龙),11)亡人逸事(孙犁);12)我的乳母(溥仪我的前半生),13)有一个青年(张洁),14)徐悲鸿与马车夫(廖静文徐悲鸿一生),15)陕北姑娘(张贤亮肖尔布拉克),16)孔乙己(鲁迅),17)百合花(茹志鹃),18)雷雨(曹禺),19)我的几个先生(巴金),20)傻二舅(苏叔阳),21)林道静与卢嘉川(杨沫青春之歌),22)贾宝玉奇缘识金锁(曹雪芹红楼梦)。,以选择文学作品作为综合
9、课教材的内容,在上世纪80-90年代是一种主流做法。名家名篇语言优美、内容深刻,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观念,也许正因此前辈们才精心挑选并编入课本中。但也应看到,绝大多数课文,无论从学习者当前还是日后对汉语的使用需求来看,实用价值都不大。实际上,即使到了汉语学习的高级阶段,也不应“完全”是文学作品、“完全”不顾及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当然,这类综合教材通过“副课文”“注释”“文化知识介绍”等方式,也反映了一些现实生活(如募捐义演、北京的街道、晨练),但主要还是文化内容(如孔子及其私学、科举制度、重九登高的来历、天葬、明黄色等),以正面和主体形式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还很不够。不过,90年代中期出版
10、的桥梁实用中级汉语教程(上下册,陈灼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2000年第二版)已经开始摆脱文学作品特别是名家名篇为主的选文倾向,而是更加注重反映现实生活,课文内容更加适合语言学习和课堂操练,加之其他方面的一些优势和特色,使得该教材自问世后被广泛选用,成为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部代表性、经典性的中级综合教材。,这不符合绝大多数学习者对“实用汉语”的需要,亦不能满足他们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愿望。然而,我们不应过多指责前人,前辈们在综合教材编写方面已然做出了不懈努力,应该理解并感谢他们在特定时代做出的探索。实际上,从外语教学的历史来看,以选编文学作品为主曾是中高级教材编写的主流倾向,
11、毫无疑问,文学作品今后也仍是外语教材内容的重要取向。,社会在进步,学科在发展,如今以名家名篇为主的教材编写时代已经过去。21世纪以来,国内编写的包括综合课教材在内的新一代教材,基本上都摆脱了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做法,而是更加贴近中国的社会现实,内容的选择和文化的取向丰富多彩,所选少数文学作品也增强了“适合语言教学”的考量和权重。例如,近年来广泛使用的新实用汉语课本(初中级综合课本6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2009)、发展汉语(初中高“听说读写”系列配套教材26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2006)博雅汉语(初中高综合课本9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08),等等。(发展汉语第
12、二版简介:),1.3文化介绍类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呈现以中国文化介绍为主的文化类教材,在编写理念上,往往追求尽可能全面介绍中国文化,尽可能呈现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现象。如中国文化面面观(华语教学出版社,1993),内容如下:1)中华民族,2)中国人的姓名,3)中国饭菜,4)北京的名菜馆和名菜,5)茶叶,6)四大发明,7)古代著名医药学家,8)传统节日(一),9)传统节日(二),10)婚俗,11)工艺美术,12)丝绸,13)陶瓷,14)古代绘画及著名画家,15)汉字的书法艺术,16)京剧,17)相声,18)古代诗歌和著名诗人,19)宋词、元杂剧及其代表作家,20)谈谈古典诗词,21)古代小说概要
13、及四大文学名著,22)黄河。,“从目录上看,主要内容是古代文化知识,对学习者了解当代中国、学习语言、与汉语母语者交际,作用不大。”“历史文化内容太多是中国文化教材的通病。”(周小兵等,2010)这一结论符合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乃至今天,文化类教材的实际情况。可喜的是,近年来文化类教材的内容取向和选择正在发生变化,以往那种“大而全”(面面俱到)、“深而细”(专业化笔法)、“不涉今”(以古为主)的内容取向和单纯介绍的呈现方式已经逐步有所改变。表现为内容古今兼顾、突出针对性,并注意到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在“笔法”上也更加趋向通俗化和可读性。例如,王海龙著文化中国中国文化阅读教程、解读中国中国文化阅读
14、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文化中国:1)中国人的文化传统,2)请客吃饭与面子问题,3)美国人走不走后门;4)中国礼俗,5)中国人的送礼习俗,6)太聪明的杨修,7)寒食节,8)谁是最勇敢的人:文官还是武将?9)空城计的故事;10)中国的皇帝制度,11)刚烈的皇后和愚蠢的皇帝,12)溥仪皇帝登基,13)从皇帝到战犯到公民;14)传统的中国家庭,15)家,16)传统女儿经,17)宋代沈园故事,18)中国的“小皇帝”,19)“抢孙子”的风波;20)读书做官: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21)范进中举,22)给爸爸的信,23)父亲的信,24)丁龙先生的梦,25)伍老师,26)我最爱的老师和最恨的老师。
15、,解读中国:1)中国人的节日,2)过年祝福,3)苗族人的过年习俗,4)纽约鬼节游行记趣,5)圣诞节前夜的凡卡,6)卖火柴的小女孩;7)中国人的宗教和信仰,8)中国人的姓是从哪儿来的?9)中国人的避讳,10)关于寺庙,11)狂泉的故事,12)千里姻缘一线牵,13)史湘云说阴阳;14)中国农民,15)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16)陈涉世家,17)湖南的农民运动,18)刘姥姥和巧姐儿,19)桂珍姐;20)中国的现代化,21)马可波罗,22)巴黎的“中国公主”的故事,23)中国人与世界大事,24)香港回归的那一天,25)当美国人认为世界上只需要一种语言时。,这两本中国文化阅读教程很有特色,表现在:单元主
16、题着眼于中国文化的大处和理解中国文化较内在的命题;文化内容取向以古为主、古今兼顾,以中为主、中外兼顾;内容呈现方式:叙述和解释相结合,历史和当今相对照,文化陈述和用故事反映文化相结合。其中,与中国历史、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关的涉外选题,如巴黎的“中国公主”的故事、丁龙先生的梦(百年前一位华工,捐献一生积蓄创建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的故事)、马可波罗,都非常有代表性。诸如很能体现中国人智慧的“空城计”,很能体现中国人生死之恋的“沈园故事”(间接反映了中国封建家长制对人性的摧残)、很能反映当今中国人现实生活的“中国人与世界大事”等,都是很好的文化点。,作者对教材的编写怀有高度的责任感,编写态度极其严肃,
17、看不出教材有“溢美”或“贬损”中国文化的意图,倒是能看出作者“力图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其他文化持有者尽可能客观地体悟中国文化”的努力。相信学习者读懂了这两本书,将会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习俗、中国人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及当今中国社会现实的某些方面,有一个比较准确、生动和深刻的理解。这比某些文化教材“热情夸赞”或“平铺直叙”中国文化的做法效果要好得多。,当然,正如编者在两本书的“前言”中强调的那样:“写一本教外国人领悟中国文化的教材殊非易事”、“比学术著作难写”。的确如此,一方面对文化内容的取向和具体内容的选择,常常见仁见智;另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个复杂现象,对文化的呈现(内涵的揭示、解
18、说和表述)更是殊非易事,并且同样会见仁见智。比如,适当地中外兼顾是可取的,但是“外”不能太多,尤其要“外”得合适,如上文所述选“丁龙”和“马可波罗”就很合适,而选择俄国的“圣诞节前夜的凡卡”和丹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看不出跟“阅读中国文化”有什么关系。,此外,教材还存在其他一些可商榷之处:有些课文可能由于话题所致,生词偏多偏难,如读书做官: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有的内容陈述和观点表达还需斟酌,例如:(1)“中国人很实惠,不愿意走极端,他们的宗教信仰也不那么坚定和偏执。”(2)“道教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中国人几乎都信仰它。”(解读中国P64-65)这两句话说得可能都过于绝对。前一句话的中国人即
19、使是指汉族人,也有些绝对,如果包括少数民族(如藏族、回族)就更成问题;后一句话说“中国人几乎都信仰道教”,即使“中国人”指的是汉族人也不符合事实。这似乎有些吹毛求疵,可是,如果考虑到使用教材的外国人读了这样的句子可能产生的认知效果的话,还真得咬文嚼字。这也正是编文化教材“难”的重要原因。,二 当代文化内容的呈现问题2.1 许多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感到:除了坚信“中国人的生活就是中国文化”这种广义文化的信念,否则寻找当代的代表性文化点似乎很困难。的确,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主要是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所以难免一提中国文化就言必称古代。正因此,文化类教材在内容取向上大都厚古薄今。有人甚至认为“当代就没有文化
20、,文化都是古代的”。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思考,也值得商量。显然,说当代中国没文化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符合逻辑的。当今的中国人既不可能只生活在古代文化中,更不可能生活在没文化的状态中。中华文化从来没有过断层,一直是国内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今天的中国必定延续着、发展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必然不断继续吸收外来文化,并同时创造着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这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事实上说,都应该是成立的。,2.2 因此,需要研究和探讨如何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从中国人的生活中去寻找延续至今的古代文化,去发现当代中国吸收的外来文化,去概括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文化,并予以恰当地呈现。这
21、其中包含着如何看待和分析当代中国十几亿人生活的文化状态,如何理解和认定当代中国文化的问题。这里不避浅陋,举例探讨相关问题,意在引玉。可否认为,古代文化流传至今的,便也是当代中国文化?比如,对当代中国人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行为规范等仍有着重要影响的儒家文化,具体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虽然是典型的传统文化观念,但流传并影响至今,那么,从汉语教学“中国文化呈现”的角度看,是否也可以看作当代中国文化?因为这样一些文化内涵确确实实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活”在当代的古代文化便也是当代文化。,可否认为,当代社会生活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亦应看做中国当代文化?比如,每年的春运,上亿人东西南北大流
22、动:一票难求、花钱受罪、忍饥挨饿、代价沉重,也要回家。最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南方雪灾,几十万上百万人滞留在广州站,有人手举“我要回家”纸牌告示天下,站前广场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出不来进不去,吃不上喝不上,妻儿走散了,孩子挤丟了,有人休克了,这一切让无数人揪心,而这种“回家过年”的信念也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这是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体现。“家”“年”的团圆观念,“家乡”“老屋”的乡土观念,看看“俺爹俺娘”、让爷爷奶奶“亲亲孩子”的亲情观念,这些由古至今的观念不就是中国当代文化吗?对外国人来说,如果不从文化角度来解读,他们可能难以理解当代中国的春运现象。,可否认为,外来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内容 呈现 方式 心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86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