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ppt
《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新世纪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修改思路,新世纪教材副主编 张丹,教材的优势,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形成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和发展数学。,教材的优势,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较多地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教材的优势,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材注重题材的丰富多样,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利于学生灵活数学思维的培养。,教材的优势,素材和形式丰富多彩 教材内容呈现方式
2、多样,富有童趣,体现灵活性。教材数学信息鲜活,时代性强。教材的数学文化内容多,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突出人文性。,教材的优势,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教材开放灵活,给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平台。,当我初次看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时,就被它那美丽的外观、鲜艳的色彩吸引住了。在与教材“亲密接触”后,它理念新、选材新的特点,更深深地打动了我。它打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势,给学生和老师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空间。使用了五年后,再看它又有了新的认识,我想说:它像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意气风发,个性鲜明!也正是由于它的“年轻”,在使用过程中感到有些地方还值得商榷。,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有关“概念”等缺乏概括和明晰
3、 教材中缺乏知识点的概括,概念性数学语言的提炼不够。书上淡化一些概念、结论、方法,教师让学生看书时,学生不知看什么。例如“倍”、“整除”的概念。,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有些内容的系统性不强应用题:教材用解决问题代替了原来的应用题,分散于各章节,信息形式变化多样,但淡化应用题数量关系。统计与概率、位置与方向等重复较多。,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计算技能教学中难点集中,课时偏少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和小数除法笔算等将很多个重要的知识点和盘托出,导致新课教学和大量错误的产生。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混合运算教材建议仅用6课时,让学生通过情景问题掌握乘与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除与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及小括号
4、的作用,并能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觉得与旧教材相比知识点太集中。,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练习设计层次不够 教材中设计的练习题涵盖的类型不完全且数量非常有限,层次性体现不够明显。数与代数内容基本计算练习题目设计较少,学生很难达到计算的熟练程度,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相对较差。教材思维含量要求高,个别题型偏难,不具有普遍性。,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课题为什么要用“生活课题”教材的课题的呈现只见情景,不见教学主题。让学生感到不知道学的是什么,缺乏数学味。关于每节教学内容的课题,采用的都是活动课题,固然可增加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不便于师生及家长明确教学内容。是否将本节有关
5、的数学标题加上?,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关于情境 教材中的许多情景图更多的是来自城市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农村学生较少有这方面的经验。如何利用情境适时地、恰当地切入到教学中去?比如“我们赢了”一课,它是利用中国申奥成功的那一时刻来导入时分秒的认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讲完这个情境后,学生不但没有产生共鸣,而且和“认识钟表”这一知识点衔接的极不自然。还耽误了时间,造成拖堂。,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关于情境 低年级能否对情境图进行“粗加工”使之从情节、篇幅、色彩等方面更简洁些,便于学生提取数学信息,增加学习新知和巩固练习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增强学生从数学角度观
6、察客观世界的能力。,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关于情境 在中、高年级,教材部分情境的创设低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例1:四年级上册“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关于情境 建议:能否直接以计算比赛为情境,分别提供两组数字较大的算式。如:1352 13(52)28205 28(205)7254 7(254)91258 9(1258)使学生直接根据算式进行观察、比较,不但能为探索重点内容乘法结合律节省时间,还能巩固两、三位数连乘运算的知识,提高情境的实效性。,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配套资源比较少 配套资料跟不上,特别是教师用书指导性差,缺乏操作性。缺少与教材匹配的资料、教学挂图、教具和课件,给教师的平时教学带来不便
7、。比如北师大版教材注重图文结合,学校又不可能班班配奋实物投影仪,因此低年级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题意上很难实施教学。,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内容的处理第一册的有关钟表的认识这一单元,认识“几点多一些”、“快几点了”增加了学习难度。二年级第三册教材第4243页,其中328、147、459等不是明显的没有学吗?也许编者认为大九九就会吧,但是除法的思考是:如328 想()八32,如果没有学八的口诀行吗?一年级把认数15安排一节课,610安排一课,对学生来说,几乎不可能。,一上:第一单元,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内容的处理长度单位的转换,元角分互换等知识在教学时困难。第四册中的多位数的读、写,教材呈现
8、的两个例题是让学生用计数器拨数,当时就觉得挺困惑的,不知如何进行教学。如第四册中的“估一估,量一量”中的dm、mm对学生很抽象,要求过高。用枚举法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数据大时特别麻烦,要不要引入短除法。,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内容的处理相遇问题中的相遇时间是小数,不便于孩子们的理解,如果相遇时间为整数理解起来容易。教材第49页的乘法分配律可以附上文字叙述这样比较完整。有学生就问:“0是不是偶数”?老师只能回答:“0是偶数”。这就说明0是2的倍数,教材是不是在这里明确说明一下?,具体内容的处理 五年级的“倍数与因数”和“分数加减法”、“简单图形的面积计算”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等知识都
9、是独立编排的,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学习“倍数与因数”时,不知其在后续学习中的价值,在学习“分数加减法”时,不能积极联系前期所学的知识,缺少对知识之间的整体把握。建议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相关的内容合并编排。,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其他相关问题 评价制度的问题“两极分化”的问题 教学班级人数较多,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呢?如何合理使用计算器 课堂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后,学生讨论的和热烈,有时偏离了数学的研讨范围,如何能做到收放自如?,我的感受,很多都是来自不同地区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都是来自教师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讲座的目的:试图通过教材编者和教师的沟通,以
10、及共同努力,解决其中的某些问题。,主 题,关于“应用题”关于“概念”关于“计算技能”关于教材结构的调整,新世纪教材“应用题”的处理,关于运算意义关于审题关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关于基本的数量关系(模型)关于用方程解决问题,1.注重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算的多种“原型”加法可以作为合并、移入、增加、等的模型;减法可以作为剩余、比较、减少或加法逆运算等的模型;乘法可以作为相等的数的和、面积计算、倍数等的模型;除法可以作为平均分配、比率或乘法逆运算等的模型。,运算的多种“原型”加法可以作为合并、移入、增加、等的模型;减法可以作为剩余、比较、减少或加法逆运算等的模型
11、;乘法可以作为相等的数的和、面积计算、倍数等的模型;除法可以作为平均分配、比率或乘法逆运算等的模型。,运算的多种“原型”加法可以作为合并、移入、增加、等的模型;减法可以作为剩余、比较、减少或加法逆运算等的模型;乘法可以作为相等的数的和、面积计算、倍数等的模型;除法可以作为平均分配、比率或乘法逆运算等的模型。,运算的多种“原型”加法可以作为合并、移入、增加、等的模型;减法可以作为剩余、比较、减少或加法逆运算等的模型;乘法可以作为相等的数的和、面积计算、倍数等的模型;除法可以作为平均分配、比率或乘法逆运算等的模型。,注意变化:问题情境问题类型 问题情境运算意义,2.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分析问题
12、中蕴涵的数量关系,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过去的“两步、三步复合应用题”),如何“审题”,把事情说清楚 直觉,3.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画图策略、列表策略操作和模拟策略,“画图”策略直观化,要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 要让学生体会画图的价值 注重学生自己的“图”,列表策略,注重列举寻找规律注重列表整理信息,操作和模拟策略,通过操作帮助理解问题操作和其他策略相结合,可能体现策略的地方(讨论),一上 利用图来认识20以内的数和数的运算。在连加连减中,运用操作策略。一下 利用图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和数的运算。利用操作和图来帮助解决比多比少问题。二上 利用数线来认识乘法的意义。在倍的问题中,
13、运用图来解决问题。在分一分与除法中,利用表来记录分的过程。,可能体现策略的地方(讨论),二下 利用图进行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利用操作、画图等理解余数的意义及余数比除数小。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中,考察一下题目的难度,是否增加运用操作和表理解题意、整理信息的内容。,可能体现策略的地方(讨论),三上 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加运用列表、画图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内容。如连乘中利用画图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乘除混合解决问题中,利用列表帮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经过时间”中体现操作和画图的策略。,可能体现策略的地方(讨论),三下 利用图认识分数。四上 利用图进行多位数的认识和运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整体 把握 小学 数学课程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86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