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指导.ppt
《教育心理学复习指导.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复习指导.ppt(2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复习指导,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二、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三、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四、填空题(8小题,每空1分,共15分)五、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六、论述题(1小题,10分),第一编、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教育心理学历史上重大事件,1.瑞士教育家裴斯特洛齐(J.M.Pestalozzi,1746-1827)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2.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把这一主张付诸实现,提出教育的四个形式阶段,后由其学生
2、定型为广为流传的五段教学法(准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3.1867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1824-1870)发表了人是教育的对象,指出生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是教育的“三个主要基础”,而心理学“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4.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诞生;5.1924年廖世承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教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本身不具有独立性和特殊性,把儿童身心发展研究当作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心,向人们提供人性变化的知识,而
3、人性的变化是通过学习实现的,所以学习占中心地位,教育的定义 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系统的存在,在于它是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类个体的社会化需要出发,通过社会经验传递与“养育”来造就人才的一种人际交往系统。,教育具有下列特点:1、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师与生”、“教与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2、教育系统以经验传递、造就人才为其主要内容这里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与规范3、教育系统以促进人类个体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为根本职能个体社会化指人由生物实体不断改变为一个能完善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生活要求的社会个体,从而使个人与社会一体化的过程。,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教(传授者),教材(经验)
4、,学(接受者),教育作为一种经验的传递系统,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活动来实现。教育系统的三个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系统中各有独特的作用,但是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的独特结构。,1、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科学在教育领域中得以纵深发展。2、研究应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教育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教学实际意义,1、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2、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3、提供各种研
5、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第三章、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一、研究变量1、自变量:研究者在研究中要操纵、改变,以影响被试的行为的那些因素。包括外部刺激、被试固有特性、被试暂时特性2、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研究者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3、无关变量:指研究中除自变量外还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而研究者有不感兴趣或不易把握而将其排除在研究之外的因素。,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1、定义:应用感官或借助科学的仪器,有计划有目的的对被试的言行表现进行考察,从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点:(1)可获取当前所发生的行为和其他现象的有关信息。(2)获得不便报告的信息(3)获取真
6、实而自然的信息(4)对观察者要求较高3、注意问题(P63)(1)做好准备工作(2)做好观察记录(3)消除观察者误差,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简单易行,真实自然缺点:A、对观察的结果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B、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对其结果往往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C、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对象,而需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D、主观色彩,观察法采用的情况,A、对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时B、在控制的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C、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访谈法
7、,1、定义:通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交谈来搜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点:(1)灵活易于控制(2)适用范围广(3)效果取决于双方的合作3、注意问题:(1)作好前期准备(2)把握访谈的方向与主题(3)掌握访谈技巧(4)减少访谈者误差,问卷法,1、定义:将严格设计的系统问题或表格以书面的形式发给研究对象,请求如实回答,进而搜集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2、特点:(1)不限人数限制(2)适用范围较广泛(3)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4)对问卷的编制有较高的要求3、注意问题:(1)依研究目的来建构问卷框架(2)编制合适的问题(3)对问卷进行测试与修订,测量法,1、定义:应用某种测验来研究心理活动规律与特性的
8、一种方法,即按照一定的规则与程序,对心理现象进行数量化测量2、特点:(1)以测验作为研究工具(2)测量的结果具有相对稳定性(3)对测验的编制、选用具有较高的要求3、注意问题(1)确立对待测量的正确态度(2)编制符合要求的测验(3)保证测验的严格施测与客观评价,实验室实验,1、定义:指在特别创设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2、特点:(1)对实验情景和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2)实验结果的记录、统计比较精确、客观。3、注意问题:(1)科学、合理的进行实验设计(2)控制无关变量(3)选择和利用恰当的实验仪器,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有系统的操纵自变量,使之系统的改变,然后观察因变量随之改变而受到的影响。即:探
9、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科学研究的目的:陈述、解释、预测、控制要想达到此目的,惟有采用实验法.,实验法的长处:1、可揭示因果关系 2、可重复、可检验 3、数量化指标明确 实验效应:主试效应:期待、态度 被试效应:实验效应,社会赞许性,自然实验法,1、定义:指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实验2、特点:(1)与实际密切联系,易反映真实情况(2)研究中涉及变量较多3、注意问题:(1)详细制定实验计划(2)尽量控制无关变量与误差,教育心理学问题的研究程序,(一)确定研究课题(二)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1、确定研究的类型与方法 2、确定研究变量 3、选取研究对象 4、制定具体的研究
10、程序,(五)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六)撰写总结报告 1、标题 2、摘要与关键字 3、前言 4、研究方法 5、结果与讨论 6、结论 7、参考文献与附录,第二编、学习理论,第四章 早期的学习观点,代表:柏拉图 观点: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理念回忆的过程。,1、学习的理念回忆说,2、学习的官能训练说,代表:沃尔夫 观点:学习的实质就是加强和训练各种心灵官能。,3、学习的自然展开说,代表:卢梭 观点:学习是潜能的展开。学习的过程是人固有的自然本性显露的过程,而不是从外界获得经验。,代表:赫尔巴特 观点: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统觉团的形成过程。所谓统觉(apperception),即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
11、的旧观念所同化和吸收。赫尔巴特认为,任何观念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总是与其他观念相互联系,组成一个“观念团”(mass of ideas),这个观念团通过统觉过程把与之一致的新观念吸收进来。观念团随着统觉过程不断扩大和完善,以至形成观念的体系,最终形成统觉团(apperceptionmass),4、学习的统觉团形成说,依据统觉学说,教学上应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统觉过程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才能进入学生的意识领域,从而为学生所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观念越多样,观念体系越广泛,新旧知识的结合就越紧密,知识就掌握得越好。,第五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桑代
12、克的经典实验迷笼实验:饥饿的猫放进迷笼,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试误,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联结指的是某情境(situation)仅能唤起某些反应(response),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学习的作用在于将与生俱来的原本联结或永久保存、或消除、或改变。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按一定规律养成的。三条学习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巴甫洛夫把通过联结作用而形成的对一些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称为“条件反射”(conditional reflex),后人称为“经典条件作用
13、”(classical conditioning)。,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实验装置,(1)无条件反应和无条件刺激:任何能够自然引起有机体反射性行为的刺激,都称为无条件刺激,而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无条件反应,其中食物为无条件刺激。(2)条件反应和条件刺激:原本不具备引发无条件反应的能力,这种刺激被称为中性刺激。某种中性刺激与反应本身没有任何联系,当这种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联系后,每当出现这种刺激,就会有对应的反应。这种过程叫做条件反应。中性刺激叫做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可叫做条件反应。,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产生条件1、时间接近2、相倚性:一种行为
14、或事件依赖于另一种事件的发生或刺激的出现。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以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2、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反应以后,其他与
15、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3、恐惧性条件作用 在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以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称为恐惧性条件作用。4、高级条件作用在已经有的条件反应的基础上,把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使它与另一个中型刺激相伴随出现,建立起一种新的条件反应,就叫做高级
16、条件作用。如:当狗学会了每当出现铃声,就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后,将灯光与铃声反复伴随出现,经过学习,狗见到光也会分泌唾液。,华生的刺激反应说,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1、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2、概念:行为、刺激、反应 华生所谓的行为,是指有机体所说的或所做的,是能直接观察到的。他认为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刺激反应。所谓刺激,他指的是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东西以及各组织所起的种种变化;所谓反应,他指的是有机体(动物和人)所做的任何动作。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不存在心理、意识的中介。3、一切心理学问题都可用刺激和反应来解释,刺激反应说的基本观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 在华生看来,学习的过程乃是形成习惯的
17、过程,即刺激与反应间牢固联结的过程。2、习惯形成所遵循的规律:频因律和近因律 频因律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因此,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有效动作之所以保持下来,无效动作之所以消失,是由于有效动作比任何一种无效动作出现的次数都多,这是因为每一次练习总是以有效动作的发生而告终的。,近因律华生认为,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易出现。由此,他把反应离成功的远近,作为解释一些反应被保留、另一些反应被淘汰的原则。在他看来,
18、习惯反应必然是离成功时机最近出现的反应。,格思里的接近性条件作用说,基本观点1、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曾伴同过某一动作,那么,当这种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这一动作往往也随之发生。2、学习是一次性完成的。3、刺激:指组成刺激情境的大量刺激要素。4、动作反应:指个别的肌肉动作。5、学习就是在刺激要素与肌肉动作之间形成的联结。,消除不良习惯消除不良习惯的基本原则是:发现引起不良习惯的线索,并接着以同样的线索实施一种与之不同的反应。具体而言,有三种主要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阈限法,即极其缓慢地引人条件刺激,使它不至于引起有关的不良反应。例如,一匹马不愿意驮任何东西,可以先在马背上放一条轻羊毛毯,然后放
19、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放些东西,逐渐增加重量,直到最后人骑上去。第二种方法是疲劳法,即不断重复刺激线索,直到原先的不良习惯完全疲劳为止;然后再呈现那个线索,使它与新反应建立联结。例如,在驯服野马时,人可一直骑在马上面,让它发作,直到它放弃挣扎为止。,第三种方法是对抗性条件作用,即使有关的不良习惯同某一相矛盾的良性反应配对。如一条狗习惯于追逐小鸡,那就把一只死鸡绑在狗的脖子上,在这种情况下,狗要摆脱死鸡,就会对附近的小鸡作出强烈的逃避反应。现代心理治疗学家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格思里的上述思想和方法,提出了系统脱敏疗法,用来帮助病人克服不良情绪和行为障碍。,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经典实验:斯金纳箱
20、斯金纳设计了“斯金纳箱”,来研究动物的行为,并认为动物可以学会分化行为。他提出有两种类型的学习:(1)应答性条件反射:反应由刺激情境引发,即经典条件反射。(2)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由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得到强化后引起。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其中强化是影响人的行为巩固和再次出现的关键因素。,强化与惩罚 凡是能够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都可以叫做强化物,这一过程就叫做强化。分类:正强化刺激出现,行为概率增加或行为变得更稳固。如食物出现可增加鸽子压杠杆次数。负强化刺激消失,行为概率增加。这时刺激多为厌恶性的,是有机体力图回避的。例如白鼠受到电击,如果压杠杆,电击
21、就会消失,那么压杠杆次数会增加。,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正惩罚是在行为发生之后呈现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例如:言语斥责、批评等;负惩罚是在行为发生之后撤销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例如幼儿园阿姨因为小朋友说脏话而取走他的一朵小红花。,在课堂中应用操作性条件作用,使用行为方法时,要尽可能地使用强化,慎重地对待惩罚。选择有效的强化物。适当使用强化程序。对学生提供明确反馈。塑造所期望的行为。,正确使用惩罚1、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行为会受到惩罚及其原因。2、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和强化其它的期望行为结合起来。3、不要公开惩罚。4、确保惩罚的强度和方式是合
22、适的。,第六章 学习的认知理论,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一、格式塔学派的经典实验,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3、刺激与反应的联系需要以意识为中介。学习的过程是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不是盲目地尝试错误,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观点: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一、认知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指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目
23、”。,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获得了新知识之后,还要对它进行转化,而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或者运用得是否正确。,二、结构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三、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其特点是:(1)由学生通过独立发现而不是通过接受的方式来获得经验。(2)着重于学习过程而不是着重于学习结果。,发现学习论的优点(1)学生自行发现与自行组织的知识,有助于学后长期记忆;(2)学生
24、主动思维式的学习活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与提升;(3)学生从主动发现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的满足,不需靠外在赏罚去维持其动机与兴趣;(4)学生养成自动自发的学习习惯后,有助于以后的独立求知与研究。,发现教学法的限制(1)学生必须先具有相当的先备知识与先备技能,否则无从主动从事发现学习;(2)学生在自行探索问题答案时,往往会因遭遇疑难求助教师却又不得要领时感到气馁,以致降低了求知的动机;(3)因团体中儿童智力及经验不同,率先发现原则者的表现,易对思想较为缓慢者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进而对其以后的学习,形成不利影响;(4)发现教学法多采用团体讨论方式,而讨论时间经常被少数能言善辩的学生所占据,其他学生或因发
25、言机会少,或因无能力发言,均无法获得学习效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意义学习的实质 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1)所谓实质性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有的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2)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具备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接受学习:讲授者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中不要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复习 指导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84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