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4章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ppt
《教育心理学-4章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4章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主讲:朱明高级技师、经济师、工程师高级技能专业教师汽车维修工高级考评员,第四章 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四章 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学生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学生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一)加里培林提出的智力活动形成的五个基本阶段1.活动定向阶段这是一个准备阶段,即领会活动任务的阶段,是决定学生智力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是直观中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共同构成了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3.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有声的阶段即出声的说话
2、。这一阶段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已不直接依赖实物或模象而借助于自己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进行的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这一阶段是出声的言语活动向内部言语活动转化的开始,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这是智力活动完成的最后阶段。学生凭借简化了的内部语言,似乎不需要多少意识的参与就能“自动化”的进行智力活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二)维果斯基和列昂节夫的活动心理学维果斯基提出了人类高级心理机能说、文化历史论以及内化说。列昂节夫继承发展了维果斯基的关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历史观,并提出了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等观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
3、心智技能形成的特点,从智力活动的方式来看,智力活动的各个环节逐渐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语言的概括化和简约化,观念之间的泛化现象逐渐减少以至消失。从智力活动的调节来看,智力活动不需要多少意识参与调节和控制就能自动进行。从智力活动的品质来看,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独立性和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流畅性和逻辑性以及敏感性等品质大为增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一)遵循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培养途径对于复杂的由多种智力活动方式组成的心智技能,应该采用部分到整体的训练方法;对于简单的心智技能,采用整体方法来训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创设条件,提供
4、应用心智技能的机会实践活动是心智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心智技能的核心心理成分是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一项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措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五)熟练掌握智力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智力活动规则是学生对自己在认知活动中所运用的方式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智力活动的规则和解答程序,是培养学生心智技能的重要一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THINKING,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是怎样培养某项运动技能或心智技能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七章 品德的学习,品德心理概述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学生不良行为的
5、矫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品德的涵义品德即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是个性的核心成分。正确的理解品德,应把握以下几点:品德所调节的是人的对社会、对他人有影响的社会行为。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的。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品德的心理结构(一)道德认知(二)道德情感(三)道德意志(四)道德行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道德认知道德认知又称为道德认识,包括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掌握,把这些知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6、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大致有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2)形象的道德情感(3)伦理的道德情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排除内外障碍、将道德行为付诸实现的心理过程,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四)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具体行动,是实现道德需要、道德动机的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品德的发展(一)品德认知判断的发展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追踪
7、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道德的实质包括: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皮亚杰在研究中采用了他独创的临床研究法,在实验中向儿童提一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针对儿童的错误回答,提出规律性的东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前道德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总的来说,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同伴交往是使儿童从自我中心和实在论解放出来的最重要途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科尔伯格(L.Kohlberg)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承认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不
8、变的顺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的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关心他人的利益,他们两人都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都强调社会交往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在60年代,科尔伯格提出了自己的一套道德发展阶段论。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例如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
9、以渔,(1)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学前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对自身的利害关系。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习俗的水平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这时期又可分为两段: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3)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了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这个水平是理
10、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达到。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国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在全国18个地区对511岁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作了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如皮亚杰所指出的“经历了从客观判断(依据行为的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性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转折年龄在6-7岁;我国儿童摆脱成人惩罚的影响、根据行为本身好坏作出分析判断的转折年龄在8-9岁之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二)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品德是个性(人格)的一个方面,弗洛伊德认为,个性是一个整体,由彼此相关的本我(id)、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学生 心智 技能 形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84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