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学课件-第一章.ppt
《教育学教学课件-第一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学课件-第一章.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形态,主讲教师:张世洲,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定义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 也”。“上所施”是指在上者如父母兄长或老师等人的传授、讲解、施教的活动;“下所教”是指在下者如子女、晚辈或学生学习、模仿、效仿的活动;“养子使作善”即教育子女,使他们成为好人,向好的方向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留日学生把日文中“教育”和“教育学”翻译过来并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与“育”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在西方,“教育”一词,英文、法文、德文都由拉丁语Educare而来,是“引出”的意思。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生来便有“学
2、问”、“道德”和“信仰”的种子,但是,它们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人所受的教育。关于教育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广义上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质以及影响人们思想品德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阶级或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还有一种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别、多领域、多因素多形态的社会子系统。从层次上分析,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从类别上分析,教育包括普通教育、专业教育
3、等;从领域上分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从因素上分析,教育包括目的、内容、方法、手段、制度等;从形态上分析,教育包括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思论、教育政策法规等。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一)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都可称为教育者。教育者包括学校专兼职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家长等,其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以“教”为职责,直接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发展影响作用。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因为教育者传播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传授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起着指导的作用;对教育活动进行
4、设计、组织和实施。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也就不存在教育了。,(二)受教育者 在广义的教育中,所有的为提高自身素质而进行学习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狭义的教育中,受教育者特指学校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如果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表现在:学生是教育目标达成的主体;学生是教育内容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教育活动从事的主体。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世界观等,直接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受教育者的研究与关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包括开展教育活动的内
5、容、手段等。教育内容是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行为和习惯的总和。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所借助的 各种形式和条件的总和,既包括教育的活动场所和设施、教育媒体、教育辅助手段等物质手段;也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精神手段。,三、教育本质 教育本质是教育哲学中一个最基本、最主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把握,是形成科学教育观的重要前提。教育本质问题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引起了苏联教育界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我国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是从2
6、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对教育本质的讨论和研究对我国教育思想的解放、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教育改革的推进无疑是起到重大影响作用的。,(一)学术界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 1生产力说 该学说主要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是生产性,教育是生产力。该学说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体现着人们对于教育本质认识的进步和发展。教育是生产力说”主要观点如下:(1)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教育与生产有着直接的联系;(2)教育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劳动力的再生产;(3)教育是一种生产性投资(4)教育的产品就是教育者的劳动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知识、智慧、才能德、性格,等。教育本质的“生产力说”从根本上体现了进入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
7、时代,人们对于教育的经济功能的重视。但是,将教育所具有的产力特性概括为教育本质有失偏颇。,2.上层建筑说“教育是上层建筑”这种教育本质观是在我国教育理论界有过长期影响的一个教育本质观。该学说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和历史性。基本观点如下:(1)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教育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2)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3)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教育是一种专门培养思想品德、传递知识技能的工作,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一种活动。“教育是上层建筑”这种观点与我国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左”的思想路线占据统治地位有密切的关系,这种观点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改
8、革开放和人们在思想理论方面的拨乱反正,教育的“上层建筑说”受人们的广泛质疑和批判。,3具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具有传递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思想意识的双重功能,教育既受生产力的制约,也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具有双重性质。教育具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这种观点与前面两种观点相比,具有进步性。但是,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教育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思想的发展和变化,教育也会发展和变化。,4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说 该学说认为,无论把教育归属于生产力,还是把教育归属于上层建筑都属于教育的归属,而不是教育的本质。
9、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不同于其它活动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以下观点:(l)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3)教育是人的自我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4)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传递的工具;(5)教育是引导和促进儿童个性化的活动。这种观点尽管有其合理性,但它将教育本质混为教育的职能、属性、规律等,也没有揭示教育的本质。,(二)教育本质的含义 什么是本质?从哲学上讲,事物的本质就是关于该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决定此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原因。构成事物的本质应具有以下三点要求:第一,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内部联系所构成的;第二,事物的本质反映
10、的内在矛盾是一贯的、稳定的、深刻的;第三,事物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教育本质是相对教育现象而言的,是对教育现象的理性抽象。古往今来,不同时期的教育有着不同的外部表现形式,但是,如果我们透过教育现象,把握其背后隐藏的普遍的、稳定的、同一的东西,就能揭示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要回答的就是“教育到底是什么”的问题。,第二节教育的起源 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和预测未来,了解教育的起源、研究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对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育史上有过很多的争论,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三种:生物起源论、
11、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一、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是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之一,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多尔诺(1831-1902)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1870-1944)。利多尔诺在人种的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前,本能地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给下一代,这种行为就是教育的最初的形式和开端。,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一书中指出,教育丛它的起源上来说是一个生物学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存在教育,甚歪在动物中也有教育。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根植于本能的不可
12、避免的行为。利多尔诺等人的生物学教育起源论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进化论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学术潮流,认为教育和生物的进化是同步的,进化本身就是教育。,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多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代表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他们将教育的起源归结为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将人类的教育等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从根本上否定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因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反科学的。本能是动物机体对内外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的一种规律性的动作。本能是极其复杂的无条件反射,与动物的复杂性没有关系。马克思曾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蜂房的本领使人类的许多建筑师感到
13、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有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二、心理起源论 心理学的教育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1 969-1947)。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对生物学教育起源论进行了批驳,他认为,生物起源论忽视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孟禄在教育史教科书一书中,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材和相应教学方法的史实,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盂禄认为,原始社会的儿童仅仅是通过观察和使用“尝试一成功”的方法学习如何用弓箭骑射,如何加工被杀死的动物,如何烹饪,如何编织,如何
14、制作陶器。也就是说,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就是教育最初的形式和手段,也就是教育的起源和本质。,孟禄的“心理起源论”批驳了生物起源论把人等同于动物,认为生物起源论忽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提出教育起源于儿童的模仿,有其合理的一面。孟禄的“心理起源论”错误之处就在于他将全部的教育归结为人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没有看到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三、劳动起源论 苏联教育家塞凯洛夫提出了“劳动起源论”。“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人们在制造工具、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物质生产的经验,而且也产生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形成了一定的劳动纪律和生活习惯,积累了社会生活
15、的经验。为了维持和延续人们的社会生活,使新生一代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和适应现有的社会生活,由老年一代把积累起来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新生一代,这样,教育就产生了。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也在发展着、变化着,教育起源于劳动。凯洛夫的教育“劳动起源论”主要观点表现在:第一,强调教育的社会性;第二,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第三,教育开始于劳动经验、劳动技能的传递。教育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教育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和有目的的社会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考察教育的一个基本观点。,第三节教育的发展 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研究教育的发
16、展历史,对于更好地认识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预测教育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方式不同,教育有其不同的形态。依据社会生产方式的构成特点,大致可将教育划分为下列基本阶段: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历史阶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从云南元谋人的群居生活到第一个朝代夏代建立,大约为170万年的时间。原始人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故也称原始社会为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劳动只能维持自身的生存,社会上没有剩余产品,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
17、没有阶级与剥削;大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过着平等的集体生活,其教育也同这些原始生产方式相适应。,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不分化性 教育融合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师。教育过程与生产劳动处于低级原始的状态,人们熟知的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构木为巢”的历史传说,就充分反映了当时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的特征。新生一代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接受长辈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为了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教育内容主要是传授生产经验制制造使用工具的技能。2教育的平等性、全民性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这就决定了原始社会的教育
18、是没有阶级性的。原始社会对年轻一代的照管和教育是公众的事情,所以儿童都受同样的教育,只根据年龄、性别不同,进行不同的教育而已。教育是平等的、普及的,没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的。如礼记礼运篇中记载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3教育内容和形式的贫乏性、简单性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极其贫乏,主要是制作和使用劳动工具和从事农耕渔牧的经验;改进居住条件的经验;与自然灾害搏斗的经验;部落之间争斗的经验;宗教祭祀的经验和社会道德礼仪的经验等。由于没有文字、书籍和固定的教育场馆,教育形式也是极为原始简单的,由老一辈结合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口耳相传,以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教学 课件 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84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