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docx
《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与可视化分析孙丽(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101)摘要: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以“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为主题词在CNKl中检索,并结合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后发现:相关研究热度呈现波动趋势,但未形成稳定的学术合作;在此基础上深入梳理研究内容,发现既有研究豪顾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研究篦围小、研究方法单一、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不足、扶乏对比分析等问题。因此,后续应扩大研究范围、突破学科界限、关注历史人物、运用对比研究来完善相关研究。关便询: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Citespace;
2、可视化分析中国分类号:D23文献标识码:A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具有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正是社会教育的广泛开展使陕甘宁边区这片文化荒漠得以焕发出勃勃生机,有力的推动了边区的各项建设,使陕甘宁边区成长为了全国其他根据地的榜样和模范。因此,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涌现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以期展示该研究的现状、发展动态与未来方向,为后来学者深入研究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研究
3、方法CiteSpace是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该软件将大量文献数据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生成作者共现、文献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等图谱,从而显示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历程。本文采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相关研究的作者、机构期刊等数据进行分析,了解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相关主题的研究趋势和发展前沿。(二)数据来源本文以“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23年6月4日。为保证数据有效性和科学性,筛选和剔除与研究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终得到90篇有效文献作为本文分析的样本数据,二、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知识图谱分析
4、(一)年度发文量分析年度发文量是衡量某一研究领域研究趋势及学术关注度的重要指标。通过对“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年度发文量进行分析(见图1)可以发现,自1985年开始学界开始关注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问题,研究热度不断上升,2011发文量达到15篇,自此研究热度虽然有所下降,但发文量呈现波动趋势,此后仍然有一部分学者将研究的关注点放在此领域内。图1陕甘宁边区文献发表时间分布图(二)研究力量分析学者和科研单位是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将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并对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进行分析,得到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的主要发文作者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以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为研究重点
5、并发文的学者共计42人,其中栗洪武、王玉珏、张雨新、罗菊芳等人发文2篇以上,他们之间形成了5条连线,密度为0.0128,表明该研究的作者间合作不紧密。对开展相关研究的科研机构进行数据分析,涉及该研究的科研机构共34所,其中发文量2篇以上的科研机构有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大学、四川理工学院法学院、西安医学院思政部、西南交通大学等。各科研机构之间由9条线连接,密度为0.016,说明各科研机构之间的研究较为独立,缺乏跨机构、跨学科的相关合作(如图3所示)。1O.LBY-5.1X)图2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主要发文作者知识图谱.四川Jl工学IR法学部,,陕西肝瑟大学 安大学图3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主要研究机构图
6、谱(三)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分析运用CiteSpace对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进行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分析,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考察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势与走向。从选取文献最终的分析结果来看,共得到53个关键词,它们之间的连线为95条。采用LLR算法对各聚类进行标识,得出居于前十位的研究热点为:社会教育、延安时期、抗战时期、冬学运动、冬学教育、冬学、民众教育、社会动员、乡村振兴、群众路线。排名频次出现年份关键词1322013社会教育282013延安时期382013抗战时期442013冬学运动532019冬学教育622016冬学722013民众教育822013社会动员922019
7、乡村振兴1022016群众路线三、文献综述表1陕甘宁边区初二会教育研究关键词借助文献计量工具可以从大数据的宏观视角把握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与热点分布,本研究则基于上述进一步分析学界对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具体探究内容。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研读、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学界对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研究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视角上。(一)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总体性研究对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都离不开对这一领域的总体性把握。学界对陕甘宁边区的总体性研究内容丰富,成果众多,为后来的学者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关于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总体研究状况,早在1985年张秦英、刘汉华的陕甘宁边区
8、社会教育的特点一文就阐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规模空前地开展了社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总结了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四个特点:社会教育与抗战生产的紧密结合、依靠小学校进行社会教育、党政军以及群众团体都来办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依靠群众自己来办。此后学界众多学者都对于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开展的时代背景、特点、性质、途径、经验等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运动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复调试才最终逐渐走向成熟。贾钢涛和谢飞从参加人数、各种组织形式和开办数目上认识边区社会教育的发展,并
9、以此为依据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初步发展时期(1937一1938年)、迅速发展时期(1939T941年)和调整巩固时期(1942T945年)。王玉珏则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发展流变的分水岭在于1944年召开的文教大会,根源在于延安整风运动的进程与效果,可以讲没有延安整风运动,边区社会教育不可能实现其教育目的。因此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探索发展阶段(1937-1944年)和成熟贯彻阶段(1944-1945年)。徐鹏则从民众参与社会教育积极性的角度出发,认为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经历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40年底的全面普及阶段、1941年初到1943年底的“旧
10、型正规化”阶段和1944年初到抗战胜利的“民办公助”阶段。二是作为党在边区执行的一项政策,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并非孤立、单一地发挥作用,而是在与其他各项工作的紧密配合、相互交互中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庞涓认为,社会教育必须与党的中心任务、政权建设相结合,实现社会教育与政治建设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其教育效能。黄正林指出,通过社会教育使民众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紧紧和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缠绕在一起,表明中共实现了对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控制。李亦丹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教育领域内的统一战线,让青救会、妇救会参加社会教育和抗战动员,使社会教育组织的成员参加进入如儿童团、自卫军等各级社会团体中
11、进行抗战动员,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出了社会教育的最大效能。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首先,提高了边区民众的文化素质,为边区的文化建设提供前提条件。通过社会教育,边区的民众能够读书看报,同时从劳动人民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新型文化人物,对推动边区文化建设具有重大作用。其次,改变边区民众的生活习惯,为边区移风易俗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边区社会教育的广泛开展,阻碍边区发展的封建伦理观念得以废除,极大地促进了边区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和二流子的改造自新,I有效地推动了陕甘宁边区的移风易俗。实现最后,燃起了民众参加抗战的热情,为实现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主要体现在边区民众
12、在思想上对抗战道理的深刻理解与掌握以及倾其所有为抗战提供人、财、物的全力支持上,使边区成为了抗战的坚实大后方并为取得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1四是对于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显著成果取得的原因,学界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群众路线的贯彻使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得到了边区民众的衷心拥护和热烈支持。白鹤指出,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内容密切联系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原则,通过这场规模巨大的社教运动有效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M其次,立足实际使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深深扎根于边区的广袤大地。李祥兴、程晓敏指出,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充分考虑了边区的建设需要和群众的实际文化水平,做到了学
13、有所用,克服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不良倾向,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政治社会化效果。M最后,坚持教育领域的统一战线使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不断走向深入。白小勇指出,依靠党、政府、军队、学校、干部、有先进经验的群众一同来办社会教育,是在陕甘宁边区这个知识分子贫乏的地区开展社会教育的成功经验。【(二)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微观透视除了对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进行总体上的审视与把握,学界的众多学者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不同的微观研究视角切入,形成了众多差异化研究成果。一是关注社会教育开展的具体地域。社会教育的广泛开展使陕甘宁边区涌现了一批先进的模范地区,吸引了学界学者的高度关注。宁夏盐池作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中心、
14、西北门户和哨前阵地,学界对社会教育运动在此开展的概况自然十分重视。孟迪就抗战时期盐池开展社会教育的背景、开展情况以及开展特点、开展成效进行了系统的论述。1抗战时期的甘肃省一部分地区归属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其余部分则归属甘肃国民政府统治,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甘肃省的社会教育呈现出了特殊的一面。尹新蕊将两党所开办的社会教育进行了对比,归纳出了这一时期甘肃省社会教育开展的共同点:广泛性、战时性、礼仪性、强制性;差异则主要体现在组织形式、实施方法、内容、群众参与程度上。I二是关注社会教育中的历史人物。辛安亭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史学家和通俗读物作家,他于1938年被分配至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
15、厅教材编审科工作后,就参与编写了绝大多数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中所使用的官方教科书,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刘畅指出,辛安亭始终以“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教材编纂的基本理念,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从边区实际出发,完成了一套融政治性、教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社会教育教材,受到了边区民众的一致认可。三是关注社会教育中的特殊群体。持续开展的社会教育是边区妇女解放事业的主渠道,在社会教育中妇女不仅获取了卫生知识,改良了卫生习惯,更获得了生产知识与生活技能,显著提高了家庭地位。最重要的是,妇女通过文化和社会知识的获取逐渐建立起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等现代意识。.除此之外,原本游手好闲、懒惰无赖的“二流子”群体通过政府教育与群众
16、改造监督相结合、社会和家庭双向教育的改造方式,转变了思想与观念,从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人人唾弃的寄生虫转变为革命根据地的有力建设者四是关注报纸期刊在社会教育中作用的发挥。新中华报作为党中央的喉舌,其以丰富的报道内容和多样的报道形式吸引了广大民众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教育中来,不仅帮助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边区的政权,有力地支援了抗战,而且促进了边区社会教育的发展,提高了边区民众的文化水平边区群众报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发行范围最广、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面向基层干部群众的大众化报纸,它与识字组、识字班、夜校、半日校、冬学、民教馆等社会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相结合,在提高民众文化水平、开展抗战宣传、激发民众民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甘宁边区 社会教育 研究 综述 基于 CiteSpace 文献 计量 可视化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83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