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莹试讲).ppt
《教育与教育学(莹试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与教育学(莹试讲).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主讲人:蒋莹莹,200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教科院,硕士。,主要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教育学的概念2.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结构分析;教育的发展形态。3.理解:教育的内涵;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比较三要素之间的关系。4.掌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背景及趋势。,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内涵三、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趋势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一、什么是教育学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三、教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内涵三、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趋势,思考与研究,1.你对教育的起源有哪些认识?在学习本课之前,你对
2、历史上哪些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有所了解?2.你是怎样理解“教育”的内涵的?3.你对当今教育及其发展趋势有何认识?,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词源分析(二)教育的起源论,(一)教育的词源分析,西方:Education出自拉丁文Educare本意是引出,引导儿童因有本性,使之完善地发展。(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使潜质转变为现实。)中国:甲骨文中的“教育”,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二)教育的起源论,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5、教育
3、的生活起源论6、教育交往起源论,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基本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基本观点:人类教育的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是天生的生物行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人类只是在继承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作了某些改进。,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美国教育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生物本能的观点忽视了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本质区别。原始社
4、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基本观点: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教育的劳动起源论克服了教育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在教育属性上的缺陷,承认“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看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5、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学者提出类似的“教育生活需要起源论”观点,认为生活与劳动是并列关系,教育不仅是要传递劳动经验,还要传递生活经验,正是在适应和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教育。美国
5、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观“教育即生活”也体现了教育的生活起源论思想。,6、教育的交往起源论,劳动是“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种观点有可能颠覆现有关于教育的本质的看法,认为,教育不是一种经验传递,教育就是主体间的交往教育即交往。它不否定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但打破并丰富了这一观点。,二、教育的内涵,(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三)教育的结构分析,(一)教育的概念,1.历史上的教育观点(中国),孔子: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统治手段,荀子:教育是以善教人,学记:教育是长善救失。中庸:教育就是将社会的伦理纲常加以推广和实行。,朱熹:
6、教育是让人“明天理,灭人欲”,蔡元培:教育是发展人的能力和完善人格。,1928年出版的中国教育辞典:“教育之定义,有广狭两种;从广义而言,凡是影响人类身心之种种活动,俱可称为教育;就狭义而言,则惟用一定方法以实现一定之改善目的者,始可称为教育。”,夸美纽斯: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洛克:“心灵白板说”和教育万能论。卢梭:植物是靠栽培而成的,人是靠教育而成的。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斯宾塞:“教育就是自我发展”,“教育是完美生活之准备。”桑代克:“教育是人类需要的满足。”赫尔巴特:“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功能道德包括,即教育的最高标准为道德。”,1.历史上的教育观
7、点(西方),2.教育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及其理解:1996年新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把教育定义为:“教育被认为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中国教育辞典对教育的解释是:“教育之定义,有广、狭二种:从广义言,凡足以影响人类身心之种种活动,俱可称为教育:就狭义而言,则唯用一定方法以实现一定之改善目的者,始可称为教育”。教育大辞书中说道:“广而言之,凡足感化身心之一向,俱得云教育。只称其结果,不计其方法”,“狭而言之,则惟具有目的,出以一定方案者,始云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则如是说:“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8、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国内学者的几种定义: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这一定义强调教育的以下本质特点:教育的实践性、交往性、动力性和社会性。叶澜等著教育概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一定义突出: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共同进行的活动;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教育是一种特殊 的社会交往;强调对象与目的的特殊性。,教育定义的一般理解: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
9、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一切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专门教育机构承担的,由专职人员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偏义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1.教育者,教育者:担任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教育者处于法律、传统、知识及师生关系上的主导地位。这种地位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能力的考量。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如家庭中的父母,社会中的师傅、同事和朋友等。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
10、工作人员。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常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2.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只有受教育者把外部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成长需求时,或者善于作出自己的选择时,他才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一般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一个需教的个体,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上。第二,受教育者是一个可教(可塑性)的个体。,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相对于教育活动的其他要素,都是教育的主体,他们之间又是互为主客体,又是互为条件的关系。(交互主体,复合主体,
11、主体间性),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教育影响有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等。,学校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影响:中介,(三)教育的结构分析,1.教育的形态结构 按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 教育。在学校教育不断发展完善,建立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同时,更多的非学校教育得到发展,因此,学习化时代已经到来,建立学习化社会更加重要。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家庭教育、学
12、校教育、社会教育 按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2.教育的层次结构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生教育3.教育的类别结构 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比例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比例,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形态与趋势,(一)教育的历史发展形态 1.原始形态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现代社会的教育(二)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一)教育的历史发展形态,1.原始形态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受到平等的教
13、育(同一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非独立性);教育内容和手段简单,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和教材,主要靠年长一代的言传身教(原始性)。,原始教育是一种非形式化的教育,是指教育的活动和存在形式与社会生活、生产浑然一体的原始形态,没有稳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规范的教育内容。,2.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古代教育的标志: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学校的产生的条件:社会上出现了剩余产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文字的出现。,在我国,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夏朝。传说当时已有“庠”、“序”、“校”三种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教育学 试讲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983656.html